一种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9040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3 1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其第一排水管的出水口连接到主三通管的第一端口,第二排水管的出水口连接到主三通管的第二端口,第一存水弯头连接到主三通管的第三端口,第二存水弯头与第二排水管连接;第一分水隔片将主三通管的内腔分隔为将第一排水管的出水口和第一存水弯头连通的第一排水通道、将第二排水管的出水口和第一存水弯头连通的第二排水通道;第二分水隔片将第二排水管的内腔分隔为将第二排水管的入水口与第二存水弯头连通的第三排水通道、将第二排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二存水弯头连通的第四排水通道,第一存水弯头和第二存水弯头将第二排水通道和第四排水通道之间水封构成密闭的空间。

A drainage assembly used in a double water tank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rain assembly for double sink, the first drain outlet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port of the main pipe three, a water outlet second connected to the main drainage pipe three pipe second port, the first water storage bend pipe three is connected to the main third port, second water and elbow second drainage pipe connection; the first water diversion will be the main spacer of three tube cavity into the first pipe outlet and the first water storage bend communicated with the first drainage channel, second drainage outlet and the first second water drainage channel communicated with the second water diversion elbow; spacer chamber is divided into second drainage tube the second drainage inlet and second third drainage channels, water elbow connected and a water outlet pipe second second fourth water drainage channel elbow connected, the first water storage bend The water seal between the second drains and the fourth drainage channels form a closed space with the second water saving elb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
本技术涉及排水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
技术介绍
水槽的排水管种类很多,有适配单水槽的,也有适配双水槽的。由于不同牌号双水槽的高度以及两个水槽排水口之间的距离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家有自己的设计风格,现有的通用性的水槽只能适配特定结构的双水槽,不能同时适配多种尺寸。同时,现有的水槽排水组件还存在排水管容易堵塞,排水效率低,防臭效果不佳等问题,尤其是一个水槽在排水时,另一个水槽会出现返水现象。为此,本申请人作出了改进,如申请号为201520639456.2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双水槽排水组件,包括与第一水槽的排水口相连接的第一排水管道、与第二水槽的排水口相连通的第二排水管道和下水管道,第一排水管道的出口连接三通管道主管上的第一端口,第二排水管道的出口连接三通管道支管上的第二端口,三通管道主管上的第三端口通过存水弯管连接下水管道;三通管道内还设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三通管道的内腔分隔为连通第一端口的第一通道和连通第二端口的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出口连通存水弯管的入口。在上述排水组件中,其中一个水槽的溢水管的出口连接三通管道的支管,另一个水槽的溢水管连接第二排水管的长管,并位于第二隔板与第二排水管道的出口之间,实际应用时在第一水槽(通常为大槽)装满水的时候在排水的瞬间,由于水的冲击力较大,第二水槽(通常为功能槽)的排水口会有一定的水返上来;此外,由于密封性的问题,对排水组件的安装要求较高,而由于水槽橱柜的操作空间较小,安装较为不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有效防返水的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包括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主三通管、第一存水弯头和第二存水弯头;所述第一排水管的出水口连接到主三通管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二排水管的出水口连接到主三通管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存水弯头连接到主三通管的第三端口,所述第二存水弯头与第二排水管连接;所述主三通管内设置有第一分水隔片,所述第一分水隔片将主三通管的内腔分隔为将第一排水管的出水口和第一存水弯头连通的第一排水通道、将第二排水管的出水口和第一存水弯头连通的第二排水通道,所述第一排水通道和第二排水通道在主三通管内互不连通、并且独立地与第一存水弯头连通;所述第二排水管内设置有第二分水隔片,所述第二分水隔片将第二排水管的内腔分隔为将第二排水管的入水口与第二存水弯头连通的第三排水通道、将第二排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二存水弯头连通的第四排水通道,所述第三排水通道和第四排水通道在第二排水管内互不连通、并且独立地与第二存水弯头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存水弯头和第二存水弯头将第二排水通道和第四排水通道之间水封构成密闭的空间。优选的,为便于排水,所述主三通管包括纵向延伸的第一水管和横向延伸的第二水管,所述第一水管顶部的第一端构成所述主三通管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一水管底部的第二端构成所述主三通管的第三端口,所述第二水管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一水管的侧壁,所述第二水管远离第一水管的第二端构成主三通管的第二端口。为便于第一分水隔片的设置,所述第一分水隔片设置在第一水管内,所述第一分水隔片的顶端延伸到第二水管和第一水管连接处的顶部,所述第一分水隔片的底端延伸到第一水管底部的第二端。优选的,为便于排水,所述第二排水管包括纵向延伸的第三水管和横向延伸的第四水管,所述第三水管顶部的第一端构成第二排水管的入水口,所述第三水管底部的第二端与第二存水弯头连接,所述第四水管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三水管的侧壁,所述第四水管远离第三水管的第二端构成第二排水管的出水口。为便于第二分水隔片的设置,所述第二分水隔片设置在第三水管内,所述第二分水隔片的顶端延伸到第三水管和第四水管连接处的顶部,所述第二分水隔片的底端延伸到第三水管底部的第二端。为避免溢水管路影响空气柱密封,所述主三通管的侧壁上设置有仅与第一排水通道连通的溢水管接头。为避免净水器排水管路影响空气柱密封,所述主三通管的侧壁上设置有仅与第一排水通道连通的净水器排水接头。为提高各管路之间连接的密封性,所述第一存水弯头为外排水零件,所述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和主三通管为内排水零件,所述内排水零件和外排水零件之间通过第一螺母和平垫进行连接,所述内排水零件之间通过第二螺母和锥形垫进行连接。为避免平垫脱落和变形,同时便于平垫的安装,所述第一存水弯头插入到主三通管内,所述第一存水弯头的末端边缘形成有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一存水弯头上靠近第一止挡部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形成为朝向第二止挡部的倒钩,所述平垫设置在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之间。为保证锥型垫能有很好的安装间隙,不容易挤压变形,避免漏水,提高密封性,其中一个内排水零件插入到相连接的另一个内排水零件内,用于插入的内排水零件和被插入的内排水零件之间还设置有O型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将两个水槽的排水出口之间通过密闭的空气柱进行密封,由此能有效防止在一个水槽大量排水时造成另一水槽的返水返泡沫;通过在平垫处设置倒钩和止挡部,能避免平垫脱落和变形,同时便于平垫的安装;通过在锥形垫安装处设置O型圈,保证锥型垫能有很好的安装间隙,不容易挤压变形,避免漏水,提高密封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排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排水组件的A-A向剖视图(隐藏溢水管);图3为图1的排水组件的B-B向剖视图(隐藏溢水管);图4为图2的局部Ⅰ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2的局部Ⅱ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排水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隐藏溢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图3,一种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可用于如具有水槽式洗碗机的双槽结构,第一水槽和第二水槽(均未示出)可分别为大槽(普通家用水槽)和功能槽(洗碗机)。排水组件包括第一排水管1、第二排水管2、主三通管3、连接弯管4和出水软管5,其中,第一排水管1的入水口可通过落水器11与第一水槽连通,第一排水管1的出水口与主三通管3的第一端口31连接。第二排水管2的入水口与第二水槽连通,第二排水管2的出水口通过连接弯管4与主三通管3的第二端口32连接(第二排水管2的出水口也可以直接与主三通管3的第二端口32连接)。主三通管3的第三端口33通过第一存水弯头61连接到出水软管5,第二排水管2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存水弯头62。上述各管路之间的连接均可为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主三通管3包括第一水管34和第二水管35,第二水管35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一水管34的侧壁(如第一水管34中部的侧壁),从而第二水管35与第一水管34连通构成三通管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管34纵向延伸,而第二水管35和连接弯管4均为横向延伸。第一排水管1的出水口位于底部,第一水管34顶部的第一端构成主三通管3的第一端口31,从而与第一排水管1的出水口连接;第一水管34底部的第二端构成主三通管3的第三端口33,第二水管35远离第一水管34的第二端构成主三通管3的第二端口32。主三通管3的第一水管34内设置有第一分水隔片81,第一分水隔片81的顶端延伸到第二水管35和第一水管34连接处的顶部,第一分水隔片81的底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包括第一排水管(1)、第二排水管(2)、主三通管(3)、第一存水弯头(61)和第二存水弯头(62);所述第一排水管(1)的出水口连接到主三通管(3)的第一端口(31),所述第二排水管(2)的出水口连接到主三通管(3)的第二端口(32),所述第一存水弯头(61)连接到主三通管(3)的第三端口(33),所述第二存水弯头(61)与第二排水管(2)连接;所述主三通管(3)内设置有第一分水隔片(81),所述第一分水隔片(81)将主三通管(3)的内腔分隔为将第一排水管(1)的出水口和第一存水弯头(61)连通的第一排水通道(Q1)、将第二排水管(2)的出水口和第一存水弯头(61)连通的第二排水通道(Q2),所述第一排水通道(Q1)和第二排水通道(Q2)在主三通管(3)内互不连通、并且独立地与第一存水弯头(61)连通;所述第二排水管(2)内设置有第二分水隔片(82),所述第二分水隔片(82)将第二排水管(2)的内腔分隔为将第二排水管(2)的入水口与第二存水弯头(62)连通的第三排水通道(Q3)、将第二排水管(2)的出水口与第二存水弯头(62)连通的第四排水通道(Q4),所述第三排水通道(Q3)和第四排水通道(Q4)在第二排水管(2)内互不连通、并且独立地与第二存水弯头(62)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存水弯头(61)和第二存水弯头(62)将第二排水通道(Q2)和第四排水通道(Q4)之间水封构成密闭的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包括第一排水管(1)、第二排水管(2)、主三通管(3)、第一存水弯头(61)和第二存水弯头(62);所述第一排水管(1)的出水口连接到主三通管(3)的第一端口(31),所述第二排水管(2)的出水口连接到主三通管(3)的第二端口(32),所述第一存水弯头(61)连接到主三通管(3)的第三端口(33),所述第二存水弯头(61)与第二排水管(2)连接;所述主三通管(3)内设置有第一分水隔片(81),所述第一分水隔片(81)将主三通管(3)的内腔分隔为将第一排水管(1)的出水口和第一存水弯头(61)连通的第一排水通道(Q1)、将第二排水管(2)的出水口和第一存水弯头(61)连通的第二排水通道(Q2),所述第一排水通道(Q1)和第二排水通道(Q2)在主三通管(3)内互不连通、并且独立地与第一存水弯头(61)连通;所述第二排水管(2)内设置有第二分水隔片(82),所述第二分水隔片(82)将第二排水管(2)的内腔分隔为将第二排水管(2)的入水口与第二存水弯头(62)连通的第三排水通道(Q3)、将第二排水管(2)的出水口与第二存水弯头(62)连通的第四排水通道(Q4),所述第三排水通道(Q3)和第四排水通道(Q4)在第二排水管(2)内互不连通、并且独立地与第二存水弯头(62)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存水弯头(61)和第二存水弯头(62)将第二排水通道(Q2)和第四排水通道(Q4)之间水封构成密闭的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三通管(3)包括纵向延伸的第一水管(34)和横向延伸的第二水管(35),所述第一水管(34)顶部的第一端构成所述主三通管(3)的第一端口(31),所述第一水管(34)底部的第二端构成所述主三通管(3)的第三端口(33),所述第二水管(35)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一水管(34)的侧壁,所述第二水管(35)远离第一水管(34)的第二端构成主三通管(3)的第二端口(32)。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水隔片(81)设置在第一水管(34)内,所述第一分水隔片(81)的顶端延伸到第二水管(35)和第一水管(34)连接处的顶部,所述第一分水隔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兆钱徐慧茅忠群诸永定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