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卧式无霜冷柜送风装置,所述冷柜是由箱壳和内衬围成柜体,在所述柜体的底端设置底座,顶端设置衬口,所述箱壳与内衬之间形成容纳腔并填充有发泡层,所述容纳腔内部上端设有环绕所述柜体布置的U形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临近所述内衬的一侧设有若干与所述柜体内部相连通的出风口,送风风道的两个末端分别设有一个进风口;所述柜体内位于所述送风风道开口端的一侧设有冷冻风道,所述冷冻风道的两侧通过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送风风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于卧式冷柜,可使冷柜内部整体风量均匀分布,能改善冷柜底部风量少的问题。
A horizontal air free refrigerator air suppl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式无霜冷柜送风装置
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
,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卧式无霜冷柜送风装置。
技术介绍
卧式冷柜是一种保持恒定低温的制冷设备,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用于低温保藏食物或其他物品的电器,广泛应用于商业、家用领域。目前,卧式冷柜多采用直冷的制冷方式,当冷柜使用一段时间后,箱内四周会有很厚的结霜。由于冰柜底部深度较深,底部冷量少、结霜量少,为了除霜,用户只能将冰柜断电,并将保存的食品和物品取出,待霜层融化成液体后由排水口排出,造成用户使用极为不便。此外,在冰柜的使用过程中,每当用户打开门体时,冷柜衬口与门体之间会因水汽凝结形成很厚的霜层,引起开门费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卧式无霜冷柜送风装置,应用于卧式冷柜,可使冷柜内部整体风量均匀分布,以期能改善冷柜底部风量少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卧式无霜冷柜送风装置,所述冷柜是由箱壳和内衬围成柜体,在所述柜体的底端设置底座,顶端设置衬口,所述箱壳与内衬之间形成容纳腔并填充有发泡层,所述容纳腔内部上端设有环绕所述柜体布置的U形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临近所述内衬的一侧设有若干与所述柜体内部相连通的出风口,送风风道的两个末端分别设有一个进风口;所述柜体内位于所述送风风道开口端的一侧设有冷冻风道,所述冷冻风道的两侧通过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送风风道相连通。进一步优选,所述送风风道上临近所述进风口的第一个出风口尺寸小于其余出风口的尺寸。进一步优选,所述柜体底部设有压缩机仓曲底内胆,所述冷冻风道设置在所述压缩机仓曲底内胆上,蒸发器位于冷冻风道与所述内衬之间,所述冷冻风道内部设有风机,两侧设有侧出风口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通过所述风机将冷风从蒸发器仓抽出经送风风道送至所述冷柜内。进一步优选,所述送风风道的纵向截面为底端倾斜的梯形结构,且朝向所述柜体内部的一侧为较低端。进一步优选,所述各出风口上设有口形框状结构的引导件,在所述引导件上自上至下设置若干倾斜角度不同的导风板。与已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益效果体现在:本技术箱壳与内衬之间形成的容纳腔上端设置U形送风风道,并在冷柜内部设置冷冻风道与送风风道的进风口相连通,形成360°的送风环路,通过冷冻风道内部的风机将冷风从蒸发器仓抽出经送风风道送至冷柜内部各位置,并在送风风道的各出风口处安装带有多个导风板的引导件,并将各导风板的倾斜设置且倾角不同,实现经送风风道将冷风均匀送至冷柜内部各个位置,解决冷柜底部风量少、降温慢的难题,改善冷柜内部结霜严重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冷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冷柜内部未安装冷冻风道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冷冻风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冷冻风道安装在冷柜内部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送风风道的结构示意图一(图示为引导件未安装状态);图6为本技术送风风道的结构示意图二(图示为引导件未安装状态);图7为本技术送风风道第一种安装方式的纵向截面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送风风道第二种安装方式的纵向截面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引导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引导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冷柜;2箱壳;3内衬;4底座;5衬口;6送风风道;7出风口;8进风口;9冷冻风道;10压缩机仓曲底内胆;11蒸发器;12风机;13侧出风口;14前冷冻风罩;15后冷冻风罩;16延伸段;17侧板;18冷冻风罩出风口;19加强筋;20引导件;21导风板;22发泡层。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6,本实施例的卧式无霜冷柜送风装置,其中,冷柜1是由箱壳2和内衬3围成柜体,在柜体的底端设置底座4,顶端设置衬口5,箱壳2与内衬3之间形成容纳腔并填充有发泡层22。容纳腔内部上端设有环绕柜体布置的U形送风风道6,送风风道6临近内衬3的一侧设有若干与柜体内部相连通的出风口7,送风风道6的两个末端分别设有一个进风口8;柜体内位于送风风道6开口端的一侧设有冷冻风道9,冷冻风道9的两侧通过进风口8与送风风道6相连通。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优选的方案,将送风风道6上临近进风口8的第一个出风口7尺寸设置为小于其余出风口7的尺寸,上述设计是为了避免冷风自冷冻风道9由进风口8进入送风风道6后在第一个出风口7处过多地溢出,以保证更多的冷风能够流通至送风风道6的各个出风口7,达到均匀向冷柜1内部各个角落送风的效果。柜体底部设有压缩机仓曲底内胆10,冷冻风道9设置在压缩机仓曲底内胆10上,蒸发器11位于冷冻风道9与内衬3之间,冷冻风道9内部设有风机12,两侧设有侧出风口13与进风口8相连通,通过风机12将冷风从蒸发器仓抽出经送风风道6送至冷柜1内。具体的,参见图3-图4,在压缩机仓曲底内胆10上安装有前冷冻风罩14和后冷冻风罩15,前冷冻风罩14为倒L形结构,其上端水平向后延伸至与内衬3相接触,下端具有倒L形的延伸段16并搭接在压缩机仓曲底内胆10上,后冷冻风罩15的左右侧通过螺钉与内衬3固定相连,并且在左右侧设置自底端向上延伸的侧板17,前冷冻风罩14、后冷冻风罩15及后冷冻风罩15左右侧的侧板17之间形成冷冻风道9,冷冻风道9的底部设有开口用于与蒸发器仓相连通,侧板17的顶端与冷冻风道9的顶端之间留有空间作为冷冻风道9的侧出风口13,并在侧出风口13处于送风风道6两侧的进风口8相连通。此外,前冷冻风罩14的下端部设有冷冻风罩出风口18,使冷风还可经冷冻风罩出风口18直接吹出至柜体内部,同时,将前冷冻风罩14下端的延伸段16的一面设置为网状结构,用于回风。送风风道6内设有加强筋19,且送风风道6的纵向截面为底端倾斜的梯形结构,且朝向柜体内部的一侧为较低端,便于使送风风道6中的水流入柜体内,也利于冷风吹向柜体底部。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U形送风风道6的底端可以设置为不在同一平面,送风风道6的两侧段及中间连接段的底端可分别设计为在中部某一出风口7的位置处向下形成一角度,也可实现送风风道6中的水流入柜体内。参见图7,送风风道6可通过卡扣与内衬3卡接相连,并通过粘胶材料贴附于内衬3的内侧面;或,参见图8,将送风风道6悬置,使其与内衬3及箱壳2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保证发泡液可以流入,通过发泡液对送风风道6进行固定。参见图9-图10,各出风口7上设有口形框状结构的引导件20,在引导件20上自上至下设置若干倾斜角度不同的导风板21。本实施例中,最上层的导风板21朝向柜体内部倾斜向上设置,引导送风风道6出风口7的风向上吹向柜体内部的顶部方向,中层及下层的导风板21朝向柜体内部倾斜向下设置,且倾角不同,分别引导送风风道6出风口7的风向下吹向柜体内部的中部及底部不同位置,通过上述设计进一步保证柜体内部温度均匀,提高冷柜1降温速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无霜冷柜送风装置,所述冷柜是由箱壳和内衬围成柜体,在所述柜体的底端设置底座,顶端设置衬口,所述箱壳与内衬之间形成容纳腔并填充有发泡层,其特征是:所述容纳腔内部上端设有环绕所述柜体布置的U形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临近所述内衬的一侧设有若干与所述柜体内部相连通的出风口,送风风道的两个末端分别设有一个进风口;所述柜体内位于所述送风风道开口端的一侧设有冷冻风道,所述冷冻风道的两侧通过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送风风道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无霜冷柜送风装置,所述冷柜是由箱壳和内衬围成柜体,在所述柜体的底端设置底座,顶端设置衬口,所述箱壳与内衬之间形成容纳腔并填充有发泡层,其特征是:所述容纳腔内部上端设有环绕所述柜体布置的U形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临近所述内衬的一侧设有若干与所述柜体内部相连通的出风口,送风风道的两个末端分别设有一个进风口;所述柜体内位于所述送风风道开口端的一侧设有冷冻风道,所述冷冻风道的两侧通过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送风风道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无霜冷柜送风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送风风道上临近所述进风口的第一个出风口尺寸小于其余出风口的尺寸。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明,张波,程琳,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