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4425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7 16: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包括:顶部具进水口且底部具出水口并插入水体底部的深井,置于水体底部并收容深井且与深井共同形成回流通道的外筒,以及开设在外筒的侧部并高于水体底部的若干排水装置,排水装置与回流通道连通。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可利用导入深井的水在深井底部所形成的静水压力对蓝藻进行破碎处理以形成蓝藻碎片,并通过排水装置所形成负压将蓝藻向深井底部引流并通过回流通道侧向排出深井,从而可直接被水体中的鱼类、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所捕食,实现了对蓝藻的高效生态处理,有效预防了蓝藻的爆发并有效的改善水质,从而从源头上遏制了蓝藻的爆发,降低了蓝藻的预治成本,并避免产生臭味。

A new type of cyanobacteria deep well treatment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
本技术涉及环保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水体富营养化、全球气候变暖、水力条件变化等因素,造成全国多数湖泊、库塘蓝藻暴发性生长繁殖形成水华,并随风向大量聚集。大面积聚集的蓝藻极易坏死腐败,影响水质,威胁饮水安全,破坏水体景观,散发的恶臭气味严重影响沿岸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浮于水体表面的水华遮挡水下光线、蓝藻坏死过程消耗溶解氧,破坏底栖生物生存条件,造成水生态危害,蓝藻水华治理迫在眉睫。蓝藻的外表面自然形成的囊团胶被对其提供了保护,鱼类食入后无法消化吸收,原样排出体外。随着近代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已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质量,然而蓝藻暴发已危及人类饮水问题,蓝藻水华控制与治理工作已越来越严峻,目前,现有的技术还不能有效的抑制蓝藻暴发,只有当蓝藻暴发后才能对蓝藻收集处置。常规的蓝藻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打捞或者向蓝藻水中投放絮凝剂进行分离,将形成的藻渣通过碟片螺旋式过滤机等过滤设备形成藻泥。但是,上述处理方法或者处理装置均存在治标不治本的缺陷,无法对自然水体中的蓝藻进行有效抑制,因此,亟待需要对蓝藻过度增长进行早期预防和控制。在现有技术中存在诸多对富含蓝藻的水体进行处理的技术。人工打捞是目前传统的应对蓝藻爆发后的应急处理方法,其存在治理成本大,无法有效预防蓝藻在繁殖初期繁殖的作用。同时,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201210109541.9公开“深水循环强化混凝沉淀除藻水处理系统和方法”,该装置需要使用较大的沉淀池,并通过沉淀池去除污水中比重较大、易于沉淀的物质,并使用深井曝气方式来提高沉淀效率。但是,在湖泊等天然水体中,容易造成沉积堵塞现象,从而造成设备的稳定性不高。此外,在现有技术中打捞或者分离出来的藻泥或者藻渣需要转运或者寻找放置场所,也在会导致对水体中的蓝藻治理成本较高的缺陷。因此,现有技术中尚无一种对水体中的蓝藻在爆发初期就能够有效扼杀蓝藻细胞的繁殖并连续高效的处理蓝藻的技术。目前在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防治工程中,存在对蓝藻处理能力较差、处理成本较高、后续处理繁琐、处理后的废弃物存在较大污染、且无法有效改善水质的问题。例如,目前,在太湖蓝藻的治理中,太湖十几个处理点(每个处理点采用水上打捞,然后再引流上岸并通过藻水分离站进行处理)。每个处理点只能处理3千立方米富含蓝藻的藻水,投资近亿元,成本高处理量小,二次污染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虽然可对形成的藻泥进行厌氧发酵产出沼气后发电,但是发电后的沼渣、沼液还需再次处理,从而依然存在环境污染较大、治理成本较高的缺陷。据测算,每处理1吨藻泥的处理成本在200元以上,而且在排放时基本不能达到环保的标准,存在严重的恶臭,百姓民怨较重。另外,在现有技术中,一个治理点的投资成本在1亿元左右,存在投资成本较大的问题。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蓝藻处理设备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公开对漂浮于水体表面附近的蓝藻进行高效处理的一种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用以实现对水体中的蓝藻进行连续的囊团破碎处理,有效预防蓝藻的爆发并有效的改善水质,以从源头上遏制蓝藻爆发,并降低蓝藻的预防、治理成本及投资建造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包括:顶部具进水口且底部具出水口并插入水体底部的深井,置于水体底部并收容深井且与深井共同形成回流通道的外筒,以及开设在外筒的侧部并高于水体底部的若干排水装置,所述排水装置与回流通道连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水口至进水口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40米,并小于或者等于150米。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水装置为潜水推流器、潜水射流器、轴流泵或者潜水泵;所述深井的进水口低于水体表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深井的进水口至水体表面之间保持1~50cm的距离。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套接在深井顶部并用于调节进水口至水体表面的高度以导入漂浮于水体表层蓝藻的可调节套筒。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调节套筒由套接在深井顶部的外壁面并能够与深井纵向滑动的筒体,以及至少一个通过连接件与筒体连接的漂浮装置所组成;所述可调节套筒的顶部具引水口,并通过所述引水口与深井连通;所述漂浮装置包括环形气囊、浮球或者泡沫制品。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调节套筒由嵌设在深井顶部的内壁面并能够与深井纵向滑动且一体化设置漂浮装置的筒体组成,所述筒体的侧部开设若干过水孔,所述过水孔没于水体表面下方。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调节套筒由若干纵向嵌套拼接的引水环活动拼接组成;所述引水环由径缩环与径扩环组成。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深井的顶部形成与引水环卡持连接的台阶部,并通过所述径缩环或者径扩环抵扣在台阶部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深井的顶部形成与引水环卡持连接的凸伸部,所述径缩环或者径扩环的内壁面和/或外壁面形成用于导引凸伸部并实现两个引水环纵向连接的导引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技术所示出的蓝藻深井处理设备,可利用导入深井的水在深井底部所形成的静水压力对蓝藻进行破碎处理以形成蓝藻碎片,并通过排水装置所形成负压将将蓝藻向深井底部引流并通过回流通道侧向排出深井,从而使得蓝藻碎片可直接被水体中的鱼类、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所捕食,实现了对蓝藻的高效生态处理,有效预防了蓝藻的爆发并有效的改善水质,从而从源头上遏制了蓝藻的爆发,降低了蓝藻的预治成本。具体的,通过本技术,通过可随水位调节的进水口→表层蓝藻水华的蓝藻集群颗粒流入水下深度40至150m的深井→胶被包裹多细胞囊团在0.4~1.5mpa静水压力作用下保持30秒左右的停留时间后囊团胶被破碎,对细胞中伪空泡压缩并释出气体形成单细胞碎粒→细胞失去活力并分散成细小碎片→通过连接深井的排水装置形成的负压推出深井→蓝藻单细胞碎粒扩散至水中。同时,在本技术中,建造一个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只需要不到1000万元,相对于传统的蓝藻治理设备,成本仅需不到十分之一,因此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且不需对藻泥进行处理与填埋。此外,单个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每天处理量可达到8万立方米,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藻水分离站每天只能处理3000立方米的处理能力而言,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在本技术中,只有排水装置需要消耗电力,据测算每处理500立方米的富含蓝藻的水体的消耗1度电,从而使得本技术示出的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具有蓝藻治理运行成本低的技术优势。最后,本技术所示出的一种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实现了对富营养化水体的综合治理,并改善了水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的在实施例一种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二中套接在深井顶部的可调节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三中套接在深井顶部的可调节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四中套接在深井顶部的可调节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五中套接在深井顶部的可调节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具进水口(100)且底部具出水口(15)并插入水体底部的深井(10),置于水体底部并收容深井(10)且与深井(10)共同形成回流通道(161)的外筒(16),以及开设在外筒(16)的侧部并高于水体底部的若干排水装置(40),所述排水装置(40)与回流通道(161)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具进水口(100)且底部具出水口(15)并插入水体底部的深井(10),置于水体底部并收容深井(10)且与深井(10)共同形成回流通道(161)的外筒(16),以及开设在外筒(16)的侧部并高于水体底部的若干排水装置(40),所述排水装置(40)与回流通道(16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15)至进水口(100)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40米,并小于或者等于150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装置(40)为潜水推流器、潜水射流器、轴流泵或者潜水泵;所述深井(10)的进水口(100)低于水体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深井(10)的进水口至水体表面之间保持1~50cm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接在深井(10)顶部并用于调节进水口至水体表面的高度以导入漂浮于水体表层蓝藻的可调节套筒。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蓝藻深井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套筒由套接在深井(10)顶部的外壁面并能够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明明胡云海孙阳马建华韩署光曹泽磊徐晓峰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