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溉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2745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7 02: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灌溉管,属于滴灌管技术领域。一种灌溉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设有主流道的主管体和设有副流道的副管体,所述副管体连通主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管体上沿副流道方向设置有若干灌溉单元,所述灌溉单元包括灌溉腔、细管路、缓冲腔和连通部,所述缓冲腔位于灌溉腔左右两侧并呈对称设置,所述细管路呈之字形设置并连通灌溉腔和缓冲腔,所述缓冲腔通过连通部连接连通部连通主流道;所述缓冲腔内设置有铜片;所述灌溉腔上设置有一外露于管体的外出水口。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解决植物根系阻塞滴头流道的技术问题。

An irrigation pip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rrigation pipe,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drip irrigation pipe. An irrigation pipe, comprising a pipe body, the pipe body comprises a head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main channel and auxiliary pip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side channel, the auxiliary pipe communicated to the body competent body; and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pip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side irrigation units arranged along the flow direction of the side, including irrigation irrigation unit irrigation cavity, tube road, the buffer chamber and connected, the buffer chamber is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irrigation cavity is symmetrically arranged, the tube shaped road is set and communicated with the cavity irrigation and buffer cavity, the buffer cavity through the communicating part is connected and communicated with the main channel part connected with a copper sheet; set the buffer cavity; the irrigation cavity is provided with an exposed on the tube out of water. The invention can solve the technical problem of the plant root system blocking the dripping cha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灌溉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滴灌管
,特别是用于农业生产使用的一种灌溉管。
技术介绍
滴灌是迄今为止农田灌溉最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但因其价格较高,一度被称作“昂贵技术”,仅用于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中,目前大部分地区采用的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不仅需要浪费大量的水资源,而且由于水量过大,灌溉阶段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容易造成土壤板结,是一种极其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规模的田间试验发现地埋滴灌存在诸多问题,如灌水均匀性差,滴头容易堵塞,作物根系有可能穿破毛管或入侵滴头,鼠虫啃咬,系统维护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也因此导致了地埋滴灌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专利201310237141.0公开了一种滴管,设有管体,管体上设有主管区及浇灌区,在主管区内设有主流道,在浇灌区内设置至少2个连通串接的浇灌单元,浇灌单元一端设有连通该主流道的连通部和一连通连通部的浇灌流道与一狭窄部,浇灌流道于邻接狭窄部处形成颈缩部,且浇灌单元于颈缩部的入水端形成一尺寸渐缩的增速段,并于颈缩部的出水端设置一外露于管体的外出水口。该专利使用具有定向性,具体是管体方向进水方向必须固定,同时由于浇灌区均与主管区连通使得浇灌区压力几无相差,狭窄部形成所述效益不明显,同时滴灌也不能够解决作物根系入侵滴头的问题。专利201410374032.8公开了一种防堵塞滴灌管及制备方法,采用设置铜片的方案,是的滴灌管内氧气与铜反应产生氧化铜,利用氧化铜抑制植物根系生长。因此,需要一种可以防止植物根系阻塞滴头流道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灌溉管,能够解决植物根系阻塞滴头流道的技术问题,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灌溉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设有主流道的主管体和设有副流道的副管体,所述副管体连通主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管体上沿副流道方向设置有若干灌溉单元,所述灌溉单元包括灌溉腔、细管路、缓冲腔和连通部,所述缓冲腔位于灌溉腔左右两侧并呈对称设置,所述细管路呈之字形设置并连通灌溉腔和缓冲腔,所述缓冲腔通过连通部连接连通部连通主流道;所述缓冲腔内设置有铜片;所述灌溉腔上设置有一外露于管体的外出水口。本专利技术中设置灌溉腔和缓冲腔可以有效做到有效滴灌,其中缓冲腔中设置有铜片,可以与水中氧气生成氧化铜,从而生成含有氧化铜的溶液,并在滴灌外出水口形成含有氧化铜的泥土区域从而抑制作物根系阻塞外出水口,这里铜片可以起到对进入水缓冲。这里外出水口可以不同与现有技术中设置非常小,即作为滴灌出口,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加大,同时出水量可以依然可控,这样可以相对区别于现有技术,减少由于滴灌出口小而造成阻塞现象。优选的,所述副管体呈扁平状设置,其设置在主管体一侧或对称设置在主管体两侧上。这样可以两侧同时滴灌扩大滴灌区域。优选的,所述缓冲腔呈圆柱状结构,其高度大小为缓冲腔半径大小的四分之一,其轴心线垂直与副管体轴心线垂直。这样缓冲腔其实为一扁平的容腔,同时配合铜片可以做到有效缓冲的目的,同时配合细管路可以实现滴灌出水,这样灌溉腔进水量可以等同于现有滴灌管出水量,这样灌溉腔中外出水口可以适当加大一点,避免堵塞发生。优选的,所述连通部位于缓冲腔靠近主管体一侧,连通部为矩形通道结构,其宽度大小与缓冲腔半径大小相同。这样可以有利于缓冲。优选的,所述细管路一端位于缓冲腔相对连通部的一侧,其另一端位于灌溉腔靠近所述缓冲腔的一侧,所述细管路的横截面为矩形且其宽度大小为连通部宽度大小的二分之一。这里可以避免细管路阻塞,同时使其压力变大,有利于冲刷淤积。优选的,所述副管体包括相同尺寸的上管体和下管体,且均为平面胶带;所述灌溉腔、细管路、缓冲腔和连通部由设置在上管体和下管体上对应贴合端面上的凹槽贴合组成;所述凹槽深度不大于平面胶带的厚度大小,所述灌溉腔为长方体结构;所述上管体和下管体之间设有细铜线,所述细铜线沿灌溉腔和缓冲腔中心连线设置。这样副管体可以直接压制而成,其加工更加简单,有利于生产。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中设置灌溉腔和缓冲腔可以有效做到有效滴灌,其中缓冲腔中设置有铜片,可以与水中氧气生成氧化铜,从而生成含有氧化铜的溶液,并在滴灌外出水口形成含有氧化铜的泥土区域从而抑制作物根系阻塞外出水口,这里铜片可以起到对进入水缓冲。这里外出水口可以不同与现有技术中设置非常小,即作为滴灌出口,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加大,同时出水量可以依然可控,这样可以相对区别于现有技术,减少由于滴灌出口小而造成阻塞现象。缓冲腔其实为一扁平的容腔,同时配合铜片可以做到有效缓冲的目的,同时配合细管路可以实现滴灌出水,这样灌溉腔进水量可以等同于现有滴灌管出水量,这样灌溉腔中外出水口可以适当加大一点,避免堵塞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主管体、2-副管体、3-连通部、4-缓冲腔、5-细管路、6-灌溉腔、7-铜片、8-外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灌溉管,包括管体,管体包括设有主流道的主管体1和设有副流道的副管体2,副管体2连通主管体1。副管体2上沿副流道方向设置有若干灌溉单元,灌溉单元包括灌溉腔6、细管路5、缓冲腔4和连通部3,缓冲腔4位于灌溉腔6左右两侧并呈对称设置,细管路5呈之字形设置并连通灌溉腔6和缓冲腔4,缓冲腔4通过连通部3连接连通部3连通主流道。缓冲腔4内设置有铜片7;灌溉腔6上设置有一外露于管体的外出水口8。副管体2设置在主管体1一侧或对称设置在主管体1两侧上。这样可以两侧同时滴灌扩大滴灌区域。副管体2包括相同尺寸的上管体和下管体,且均为平面胶带。灌溉腔6、细管路5、缓冲腔4和连通部3由设置在上管体和下管体上对应贴合端面上的凹槽贴合组成。凹槽深度不大于平面胶带的厚度大小,灌溉腔6为长方体结构。上管体和下管体之间设有细铜线,细铜线沿灌溉腔6和缓冲腔4中心连线设置。这样副管体2可以直接压制而成,其加工更加简单,有利于生产。缓冲腔4呈圆柱状结构,其高度大小为缓冲腔4半径大小的四分之一,其轴心线垂直与副管体2轴心线垂直。这样缓冲腔4其实为一扁平的容腔,同时配合铜片7可以做到有效缓冲的目的,同时配合细管路5可以实现滴灌出水,这样灌溉腔6进水量可以等同于现有滴灌管出水量,这样灌溉腔6中外出水口8可以适当加大一点,避免堵塞发生。连通部3位于缓冲腔4靠近主管体1一侧,连通部3为矩形通道结构,其宽度大小与缓冲腔4半径大小相同。这样可以有利于缓冲。细管路5一端位于缓冲腔4相对连通部3的一侧,其另一端位于灌溉腔6靠近缓冲腔4的一侧,细管路5的横截面为矩形且其宽度大小为连通部3宽度大小的二分之一。这里可以避免细管路5阻塞,同时使其压力变大,有利于冲刷淤积。本专利技术中设置灌溉腔6和缓冲腔4可以有效做到有效滴灌,其中缓冲腔4中设置有铜片7,可以与水中氧气生成氧化铜,从而生成含有氧化铜的溶液,并在滴灌外出水口8形成含有氧化铜的泥土区域从而抑制作物根系阻塞外出水口8,这里铜片7可以起到对进入水缓冲。这里外出水口8可以不同与现有技术中设置非常小,即作为滴灌出口,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加大,同时出水量可以依然可控,这样可以相对区别于现有技术,减少由于滴灌出口小而造成阻塞现象。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灌溉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灌溉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设有主流道的主管体和设有副流道的副管体,所述副管体连通主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管体上沿副流道方向设置有若干灌溉单元,所述灌溉单元包括灌溉腔、细管路、缓冲腔和连通部,所述缓冲腔位于灌溉腔左右两侧并呈对称设置,所述细管路呈之字形设置并连通灌溉腔和缓冲腔,所述缓冲腔通过连通部连接连通部连通主流道;所述缓冲腔内设置有铜片;所述灌溉腔上设置有一外露于管体的外出水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溉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设有主流道的主管体和设有副流道的副管体,所述副管体连通主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管体上沿副流道方向设置有若干灌溉单元,所述灌溉单元包括灌溉腔、细管路、缓冲腔和连通部,所述缓冲腔位于灌溉腔左右两侧并呈对称设置,所述细管路呈之字形设置并连通灌溉腔和缓冲腔,所述缓冲腔通过连通部连接连通部连通主流道;所述缓冲腔内设置有铜片;所述灌溉腔上设置有一外露于管体的外出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溉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管体呈扁平状设置,其设置在主管体一侧或对称设置在主管体两侧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灌溉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腔呈圆柱状结构,其高度大小为缓冲腔半径大小的四分之一,其轴心线垂直与副管体轴心线垂直。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英健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河池未来之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