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0561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4 2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换热组件,包括第一、第二换热芯体,第一换热芯体包括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第二换热芯体包括第五孔道、第六孔道、第七孔道和第八孔道,第一、第二孔道连通形成第一流体通道的一部分,第三、第四孔道连通、第七、第八孔道连通形成第二流体通道的一部分,第五、第六孔道连通形成第三流体通道的一部分,第一接口与第一孔道连通,第二接口与第二孔道连通,第三接口与第三孔道连通,第五接口与第五孔道连通,第六接口与第六孔道连通,第四接口与第七孔道或第四孔道或第八孔道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可实现三种流体的热交换,不仅简化管路布置,而且换热效率高。

Heat exchange modul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heat exchange component,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and a second heat exchanger cores, the first heat exchanger core includes first and second channel, third channel and fourth channel channel second, the heat exchange core body comprises fifth channels, sixth channels, seventh channels and eighth channels,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connection forms a part of the first fluid the channel, part of the third, fourth, seventh, eighth hole connection form second fluid channel, part fifth, sixth hole formed third fluid channels, the first interface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hannel, the second interface communicates with the second channels, third channels and third connected interface, fifth interface communicates with the fifth channel, sixth the interfac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sixth channel, fourth channel or fourth channel interface with seventh or eighth channel communication. The invention sets the first fluid channel, the second fluid channel and the third fluid channel, and realizes the heat exchange of three fluids, which not only simplifies the layout of pipelines, but also has high heat exchange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

技术介绍
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电池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加热或冷却,以使电池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电池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因此环境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冷却系统对电池进行冷却,冷却系统中充注有冷却液,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实现电池的降温。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也需要进行冷却,因此发动机也需要冷却系统进行冷却。现有车辆中通常使用板式换热器对冷却液加热或冷却,而板式换热器与其他部件之间通过管路连接,且分开安装到车辆上,占用空间较大,在冷却系统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板式换热器进行冷却液的循环时,各板式换热器独立与车辆安装固定,且相互间都需要使用管路连接,占用空间大,且需要很多管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管路布置、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设置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设置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设置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至少包括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至少包括第五孔道、第六孔道、第七孔道和第八孔道,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所述第七孔道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三孔道、第四孔道、第七孔道、第八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五孔道与所述第六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三流体通道的一部分;其中,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第三流体通道相互隔离;所述换热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孔道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五孔道连通,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六孔道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七孔道连通或者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或者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五接口、第六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另一侧。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可实现三种流体的热交换,不仅简化管路布置,而且换热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换热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为换热组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换热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换热组件沿A-A线的剖切示意图;图5为图2所示换热组件沿B-B线的剖切示意图;图6为换热组件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换热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为换热组件再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换热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0为换热组件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换热组件1的立体组合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换热组件1’的立体组合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图5,换热组件1、1’包括第一换热芯体11、第二换热芯体12,第一换热芯体1设置第一流体通道16,第一换热芯体11、第二换热芯体12设置第二流体通道17的一部分,第二换热芯体12设置第三流体通道18。第一换热芯体11至少包括第一孔道1101、第二孔道1102、第三孔道1103、第四孔道1104,第一换热芯体11大体为长方体结构,第一孔道1101、第二孔道1102、第三孔道1103、第四孔道1104位于第一换热芯体11的邻近角落位置。其中,第一孔道1101与第二孔道1102连通形成第一流体通道16的一部分,第三孔道1103与第四孔道1104连通形成第二流体通道17的一部分。第二换热芯体12至少包括第五孔道1201、第六孔道1202、第七孔道1203、第八孔道1204,第二换热芯体12大体为长方体结构,第五孔道1201、第六孔道1202、第七孔道1203、第八孔道1204位于第二换热芯体12的邻近角落位置。其中,第五孔道1201与第六孔道1202连通形成第三流体通道18的一部分,第七孔道1203与第八孔道1204连通形成第二流体通道17的一部分。其中,第四孔道1104具有外端口、内端口P4,第八孔道1204具有外端口、内端口P8,第四孔道1104的外端口封闭,第八孔道1204的外端口封闭,即第三孔道1103、第四孔道1104、第八孔道1204、第七孔道1203连通形成为第二流体通道17的一部分。本文中,外端口是指相对位于换热芯体外部的端口,内端口是指相对位于换热芯体内部的端口。换热组件内部设置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使三种流体在换热组件内部即可进行热交换,简化管路布置,而且换热效率高。应当知道,本文所述的第一孔道1101、第二孔道1102、第三孔道1103、第四孔道1104、第五孔道1201、第六孔道1202、第七孔道1203、第八孔道1204的位置并不限于附图所示位置,比如第一孔道1101、第二孔道1102位置互换,第三孔道、第四孔道位置互换,第五孔道、第六孔道位置互换,第七孔道、第八孔道位置互换都是落于本文范围中。换热组件1、1’至少包括第一接口1105、第二接口1106、第三接口1107、第四接口1205、第五接口1206和第六接口1207,第一接口1105与第一孔道1101连通,第二接口1106与第二孔道1102连通,第三接口1107与第三孔道1103连通,第四接口1205与第七孔道1203连通,第五接口1206与第五孔道1201连通,第六接口1207与第六孔道1202连通,第一接口1105、第二接口1106、第三接口1107位于换热组件1的一侧,第四接口1205、第五接口1206和第六接口1207位于换热组件1的另一侧。换热组件1、1’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板13,第一换热芯体11位于连接板13一侧,第二换热芯体12位于连接板13的另一侧,连接板13与第一换热芯体11固定设置,连接板13与第二换热芯体12固定设置,例如通过焊接固定或强力胶水粘胶或螺栓固定等。连接板13包括第一通孔1301,第一通孔1301与第四孔道1104的端口至少部分重合,第一通孔1301与第八孔道1204的端口至少部分重合,第一通孔1301连通第四孔道1104与第八孔道1204。更为具体的,第四孔道1104的内端口P4与第八孔道1204的内端口P8通过第一通孔1301连通。本文中,第一通孔1301与第四孔道1104的端口至少部分重合包括第一通孔1301的中心线与第四孔道1104的中心线重合,以及第一通孔1301的中心线与第四孔道1104的中心线相互偏离的情况,其中第一通孔1301的一部分或全部与第四孔道1104的端口一部分或全部重合以相互连通。第一通孔1301与第八孔道1204的端口的至少部分重合包括第一通孔1301的中心线与第八孔道1204的中心线重合,以及第一通孔1301的中心线与第八孔道1204的中心线相互偏离的情况,其中第一通孔1301的一部分或全部与第八孔道1204的端口的一部分或全部重合以相互连通。本文中,不限定第一通孔1301与第四孔道1104的位置关系,也不限定第一通孔1301与第八孔道1204的位置关系。第一换热芯体11包括多个第一板片1111,每个第一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换热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设置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设置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设置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至少包括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至少包括第五孔道、第六孔道、第七孔道和第八孔道,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所述第七孔道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三孔道、第四孔道、第七孔道、第八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五孔道与所述第六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三流体通道的一部分;其中,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第三流体通道相互隔离;所述换热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孔道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五孔道连通,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六孔道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七孔道连通或者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或者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五接口、第六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另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设置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设置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设置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至少包括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至少包括第五孔道、第六孔道、第七孔道和第八孔道,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所述第七孔道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三孔道、第四孔道、第七孔道、第八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五孔道与所述第六孔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三流体通道的一部分;其中,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第三流体通道相互隔离;所述换热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孔道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五孔道连通,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六孔道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七孔道连通或者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或者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五接口、第六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另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七孔道连通,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所述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另一侧;所述第四孔道具有外端口、内端口,所述第八孔道具有外端口、内端口,所述第四孔道的外端口封闭,所述第四孔道的内端口与所述第八孔道的内端口相连通,所述第八孔道的外端口封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七孔道连通,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第四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所述换热组件设置贯穿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的连通通道,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七孔道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而连通,所述第四孔道具有外端口、内端口,所述第八孔道具有外端口、内端口,所述第四孔道的外端口封闭,所述第四孔道的内端口与所述第八孔道的内端口相连通,所述第八孔道的外端口封闭,所述第七孔道具有外端口,所述第七孔道的外端口与所述连通通道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包括多个第一板片,所述第一板片层叠设置且形成所述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所述第一板片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端侧的第一顶板,所述第一顶板面向所述第二换热芯体,所述第一孔道具有内端口,所述第二孔道具有内端口,所述第三孔道具有内端口,所述第一顶板封闭所述第一孔道的内端口、所述第二孔道的内端口、所述第三孔道的内端口;和/或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包括多个第二板片,所述第二板片层叠设置且形成所述第五孔道、第六孔道、第七孔道和第八孔道,所述第二板片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端侧的第二顶板,所述第二顶板面向所述第一换热芯体,所述第五孔道具有内端口,所述第六孔道具有内端口,所述第七孔道具有内端口,所述第二顶板封闭所述第五孔道的内端口、所述第六孔道的内端口、所述第七孔道的内端口。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板,所述第一换热芯体位于所述连接板一侧,所述第二换热芯体位于该连接板另一侧,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固定设置,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固定设置;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四孔道和所述第八孔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道包括相对靠近所述连接板的内端口,所述第二孔道包括相对靠近所述连接板的内端口,所述第三孔道包括相对靠近所述连接板的内端口,所述连接板封闭所述第一孔道的内端口、所述第二孔道的内端口、所述第三孔道的内端口;和/或所述第五孔道包括相对靠近所述连接板的内端口,所述第六孔道包括相对靠近所述连接板的内端口,所述第七孔道包括相对靠近所述连接板的内端口,所述连接板封闭所述第五孔道的内端口、所述第六孔道的内端口、所述第七孔道的内端口。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包括邻近所述第四孔道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定义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换热芯体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第一投影与所述第一侧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第一侧边的距离,所述第一投影与所述第二侧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第二侧边的距离;和/或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包括邻近所述第八孔道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定义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二换热芯体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二投影与所述第三侧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八孔道与所述第三侧边的距离,所述第二投影与所述第四侧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八孔道与所述第四侧边的距离。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七孔道连通,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第八孔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第四接口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所述第四孔道具有外端口、内端口,所述第八孔道具有外端口、内端口,所述第三孔道具有外端口、内端口,所述第七孔道具有外端口、内端口,所述第四孔道的外端口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四孔道的内端口与所述第八孔道的内端口相连通,所述第八孔道的外端口封闭,所述第三孔道的内端口与所述第七孔道的内端口连通,所述第七孔道的外端口封闭,所述第三孔道的外端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包括多个第一板片,所述第一板片层叠设置且形成所述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所述第一板片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端侧的第一顶板,所述第一顶板面向所述第二换热芯体,所述第一孔道具有内端口,所述第二孔道具有内端口,所述第一顶板封闭所述第一孔道的内端口、所述第二孔道的内端口;和/或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包括多个第二板片,所述第二板片层叠设置且形成所述第五孔道、第六孔道、第七孔道和第八孔道,所述第二板片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端侧的第二顶板,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