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元忠专利>正文

一种仪器仪表吸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07698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0 10: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仪器仪表吸尘装置,其结构包括多吸口吸尘管、吸风接口、吸尘主体、组装件、风机叶片、旋转轴、伺服电机、集尘管、吹风接口、集尘布袋、手把、电源接线、电源按钮、工作按钮,多吸口吸尘管设于吸尘主体正前方,吸风接口设于吸尘主体前部中心与吸尘主体外壳呈一体化成型结构,多吸口吸尘管后端外表面设有螺纹,吸风接口内表面设有螺纹,多吸口吸尘管通过吸风接口与吸尘主体螺旋贯通连接。有益效果为:设有多吸口吸尘管,可以根据仪器仪表积尘位置的实际情况,通过吸管转换机构自由选择合适的吸管,有效增强仪器仪表吸尘装置的灵活性,提高其吸尘效率,保证仪器仪表的清洁度。

A kind of instrument and instrument dust absorption devic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strument suction device, multi suction vacuum tube, vacuum suction interface, main body, assembly, a fan blade, a rotating shaft, servo motor, dust tube, air interface, dust bag, hand, power cables, power button, button work including its structure multi suction vacuum tube is arranged in front of the main vacuum suction cleaner in the main interface, front center and vacuum body shell is integrated molding structure, multi suction vacuum tube is the outer surface is provided with a threaded suction interface arranged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thread, multi suction vacuum tube through the suction cleaner through connection interface with the main spiral.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a suction vacuum tub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dust instrument position, mechanism of the freedom to choose the right Straw through Straw conversio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instrument of the dust collector flexibility, improve the cleaning efficiency, ensure cleanliness of the instru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仪器仪表吸尘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仪器仪表吸尘装置,属于吸尘设备

技术介绍
仪器仪表吸尘装置是指用于清除仪器仪表机箱内部、连接缝隙、散热口等位置的灰尘的一种吸尘装置。其主要有动力部分、过滤部分、功能性部分、保护部分及附件五个部分组成。但是现有技术的仪器仪表吸尘装置的吸管无法根据仪器仪表积尘位置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固定式的吸管无法清除很多仪器仪表的缝隙中的灰尘,导致除尘效率低、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仪器仪表吸尘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仪器仪表吸尘装置的吸管无法根据仪器仪表积尘位置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固定式的吸管无法清除很多仪器仪表的缝隙中的灰尘,导致除尘效率低、效果差的缺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仪器仪表吸尘装置,其结构包括多吸口吸尘管、吸风接口、吸尘主体、组装件、风机叶片、旋转轴、伺服电机、集尘管、吹风接口、集尘布袋、手把、电源接线、电源按钮、工作按钮,所述多吸口吸尘管设于吸尘主体正前方,所述吸风接口设于吸尘主体前部中心与吸尘主体外壳呈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多吸口吸尘管后端外表面设有螺纹,所述吸风接口内表面设有螺纹,所述多吸口吸尘管通过吸风接口与吸尘主体螺旋贯通连接,所述组装件均匀等距设于吸尘主体外边缘与吸尘主体的外壳呈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旋转轴设于吸尘主体内部中心与伺服电机相连接,所述风机叶片设有十片且以旋转轴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所述风机叶片一端与旋转轴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伺服电机设于吸尘主体正后方与吸尘主体通过电焊呈垂直状相连接,所述集尘管设于吸尘主体上部与吸尘主体呈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吹风接口设于集尘管外端与集尘管呈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集尘布袋设有集尘管左方,所述集尘布袋通过吹风接口与集尘管啮合连接,所述手把设于吸尘主体后上方与吸尘主体通过螺丝螺旋连接,所述电源接线设于手把右侧,所述伺服电机通过电源接线与电源相连接,所述电源按钮通过按钮槽镶嵌于手把下表面,所述工作按钮通过按钮槽镶嵌于手把前表面,所述多吸口吸尘管由小径管、中径管、大径管、扁口管、活动吸头、旋转圈、卡位凹槽、吸管转换机构、管壁空腔、吸尘管、变径管道、管道、连接口组成,所述小径管、中径管、大径管、扁口管为逆时针呈锥型均匀等距设于活动吸头前方与活动吸头贯通连接,所述旋转圈设于活动吸头后方与活动吸头固定连接,所述旋转圈套于吸尘管前端与吸尘管活动连接,所述卡位凹槽设有四个且均匀等距设于旋转圈内壁上,所述卡位凹槽与小径管、中径管、大径管、扁口管后端口相对应而设,所述吸管转换机构套于旋转圈外表面与旋转圈活动连接,所述吸尘管设有内腔即为变径管道、管道,所述变径管道位于管道前方且贯通连接,所述变径管道上方的吸尘管设有空腔,即为管壁空腔,所述吸管转换机构设于管壁空腔内部,所述连接口设于吸尘管后端口,所述吸尘管通过连接口和吸风接口的配合与吸尘主体贯通连接,所述吸管转换机构由转换按钮、第一弹簧、顶杆、支撑板、活动杆、支杆、绳索、定滑轮一、定滑轮一支杆、定滑轮二、定滑轮二支杆、固定板、第二弹簧、卡位顶杆、顶端头、电机开关、电机组成,所述转换按钮通过按钮槽镶嵌于吸尘管前端上表面,所述第一弹簧设有两个且设于转换按钮下方位于顶杆两侧,所述第一弹簧上端与转换按钮相连接,所述支撑板呈水平状设于管壁空腔内部与腔壁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第一弹簧下端与支撑板相连接,所述顶杆呈竖直状设于转换按钮正下方,所述顶杆上端与转换按钮垂直连接连接,所述活动杆设有顶杆右下方,所述顶杆下端贯穿于支撑板与活动杆右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所述支杆设于活动杆下方,所述支杆上端与活动杆中左段通过铰链相连接,所述支杆下端与管壁空腔的腔壁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定滑轮一设于活动杆右下方,所述定滑轮一支杆设于定滑轮一下方,所述定滑轮一支杆上端与定滑轮一的轮轴活动连接,所述定滑轮一支杆下端与管壁空腔的腔壁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定滑轮二设于定滑轮一右上方,所述定滑轮二支杆设于定滑轮二上方,所述定滑轮二支杆上端与管壁空腔的腔壁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定滑轮二支杆下端与定滑轮二的轮轴活动连接,所述绳索一端依次绕过定滑轮一、定滑轮二与活动杆缠绕连接,所述固定板呈水平状设于管壁空腔右部且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第二弹簧设于固定板下方,所述第二弹簧上端与固定板相连接,所述第二弹簧下端与卡位顶杆上端相连接,所述绳索另一端贯穿于固定板、第二弹簧与卡位顶杆上端缠绕连接,所述顶端头设于卡位顶杆下端,所述顶端头与卡位凹槽啮合活动连接,所述电机开关设于支撑板右端下方位于活动杆右上方,所述电机置于支撑板上方,所述电机与旋转圈活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大径管的前端口径为小径管的10倍、中径管的3倍,所述口管为矩形缝隙,实现根据仪器仪表积尘的不同位置,采用合适的吸管,提高吸尘效率及清洁度。进一步地,所述变径管道的前端直径与小径管、中径管、大径管、扁口管的后端管径相同,实现保证采用任何吸管均可通过管道将灰尘清除。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均为压缩弹簧,其常态呈松弛状态,实现通过挤压后产生顶力,使转换按钮、卡位顶杆恢复原状。进一步地,所述顶端头为球形凸起,所述卡位凹槽呈球形凹槽,所述顶端头的直径比卡位凹槽直径小,实现顶端头与卡位凹槽啮合,保证卡位的稳定性。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仪器仪表吸尘装置,其工作原理为:为装置连接电源,开启电源按钮,再根据仪器仪表的积尘位置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吸管,即若需小径管,按一下转换按钮,转换按钮向下挤压,带动顶杆整体向下移动,顶杆下端会带动活动杆左端向下摆动,根据杠杆原理,活动杆右端以支杆上端为支点向上摆动,活动杆右端向上拉扯绳索的一端,利用定滑轮一、定滑轮二的变向作用,绳索的另一端拉扯卡位顶杆向上移动,使顶端头从卡位凹槽中拔出,同时活动杆右端会触碰设于其上方的电机开关,使电机通电给予旋转圈旋转的动力,旋转圈旋转,顶端头会沿着旋转圈内壁滑动,直到旋转度后,下一个卡位凹槽旋转至顶端头下方,在第二弹簧的弹性势能作用下,顶端头向下顶入卡位凹槽内部,同时拉扯绳索,使活动杆恢复平衡,电机开关失去压力关闭,电机断电停止工作,旋转圈停止旋转,此时即实现一次转换,根据活动吸头的状态,按压0-3次,直到小径管旋转至最下方,小径管的后端口与变径管道贯通连接,再按下工作按钮即可;若需中径管、大径管、扁口管,同样操作,按压0-3次转换按钮即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仪器仪表吸尘装置,其有益效果为:设有多吸口吸尘管,可以根据仪器仪表积尘位置的实际情况,通过吸管转换机构自由选择合适的吸管,有效增强仪器仪表吸尘装置的灵活性,提高其吸尘效率,保证仪器仪表的清洁度。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仪器仪表吸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吸尘主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多吸口吸尘管的结构示意平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吸管转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平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吸管转换机构的工作状态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多吸口吸尘管的不同状态图;图中:多吸口吸尘管-1、吸风接口-2、吸尘主体-3、组装件-4、风机叶片-5、旋转轴-6、伺服电机-7、集尘管-8、吹风接口-9、集尘布袋-10、手把-11、电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仪器仪表吸尘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仪器仪表吸尘装置,其结构包括多吸口吸尘管(1)、吸风接口(2)、吸尘主体(3)、组装件(4)、风机叶片(5)、旋转轴(6)、伺服电机(7)、集尘管(8)、吹风接口(9)、集尘布袋(10)、手把(11)、电源接线(12)、电源按钮(13)、工作按钮(14),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吸口吸尘管(1)设于吸尘主体(3)正前方,所述吸风接口(2)设于吸尘主体(3)前部中心与吸尘主体(3)外壳呈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多吸口吸尘管(1)后端外表面设有螺纹,所述吸风接口(2)内表面设有螺纹,所述多吸口吸尘管(1)通过吸风接口(2)与吸尘主体(3)螺旋贯通连接,所述组装件(4)均匀等距设于吸尘主体(3)外边缘与吸尘主体(3)的外壳呈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旋转轴(6)设于吸尘主体(3)内部中心与伺服电机(7)相连接,所述风机叶片(5)设有十片且以旋转轴(6)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所述风机叶片(5)一端与旋转轴(6)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伺服电机(7)设于吸尘主体(3)正后方与吸尘主体(3)通过电焊呈垂直状相连接,所述集尘管(8)设于吸尘主体(3)上部与吸尘主体(3)呈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吹风接口(9)设于集尘管(8)外端与集尘管(8)呈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集尘布袋(10)设有集尘管(8)左方,所述集尘布袋(10)通过吹风接口(9)与集尘管(8)啮合连接,所述手把(11)设于吸尘主体(3)后上方与吸尘主体(3)通过螺丝螺旋连接,所述电源接线(12)设于手把(11)右侧,所述伺服电机(7)通过电源接线(12)与电源相连接,所述电源按钮(13)通过按钮槽镶嵌于手把(11)下表面,所述工作按钮(14)通过按钮槽镶嵌于手把(11)前表面;所述多吸口吸尘管(1)由小径管(101)、中径管(102)、大径管(103)、扁口管(104)、活动吸头(105)、旋转圈(106)、卡位凹槽(107)、吸管转换机构(108)、管壁空腔(109)、吸尘管(110)、变径管道(111)、管道(112)、连接口(113)组成,所述小径管(101)、中径管(102)、大径管(103)、扁口管(104)为逆时针呈锥型均匀等距设于活动吸头(105)前方与活动吸头(105)贯通连接,所述旋转圈(106)设于活动吸头(105)后方与活动吸头(105)固定连接,所述旋转圈(106)套于吸尘管(110)前端与吸尘管(110)活动连接,所述卡位凹槽(107)设有四个且均匀等距设于旋转圈(106)内壁上,所述卡位凹槽(107)与小径管(101)、中径管(102)、大径管(103)、扁口管(104)后端口相对应而设,所述吸管转换机构(108)套于旋转圈(106)外表面与旋转圈(106)活动连接,所述吸尘管(110)设有内腔即为变径管道(111)、管道(112),所述变径管道(111)位于管道(112)前方且贯通连接,所述变径管道(111)上方的吸尘管(110)设有空腔,即为管壁空腔(109),所述吸管转换机构(108)设于管壁空腔(109)内部,所述连接口(113)设于吸尘管(110)后端口,所述吸尘管(110)通过连接口(113)和吸风接口(2)的配合与吸尘主体(3)贯通连接;所述吸管转换机构(108)由转换按钮(10801)、第一弹簧(10802)、顶杆(10803)、支撑板(10804)、活动杆(10805)、支杆(10806)、绳索(10807)、定滑轮一(10808)、定滑轮一支杆(10809)、定滑轮二(10810)、定滑轮二支杆(10811)、固定板(10812)、第二弹簧(10813)、卡位顶杆(10814)、顶端头(10815)、电机开关(10816)、电机(10817)组成,所述转换按钮(10801)通过按钮槽镶嵌于吸尘管(110)前端上表面,所述第一弹簧(10802)设有两个且设于转换按钮(10801)下方位于顶杆(10803)两侧,所述第一弹簧(10802)上端与转换按钮(10801)相连接,所述支撑板(10804)呈水平状设于管壁空腔(109)内部与腔壁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0802)下端与支撑板(10804)相连接,所述顶杆(10803)呈竖直状设于转换按钮(10801)正下方,所述顶杆(10803)上端与转换按钮(10801)垂直连接连接,所述活动杆(10805)设有顶杆(10803)右下方,所述顶杆(10803)下端贯穿于支撑板(10804)与活动杆(10805)右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所述支杆(10806)设于活动杆(10805)下方,所述支杆(10806)上端与活动杆(10805)中左段通过铰链相连接,所述支杆(10806)下端与管壁空腔(109)的腔壁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定滑轮一(10808)设于活动杆(10805)右下方,所述定滑轮一支杆(10809)设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仪器仪表吸尘装置,其结构包括多吸口吸尘管(1)、吸风接口(2)、吸尘主体(3)、组装件(4)、风机叶片(5)、旋转轴(6)、伺服电机(7)、集尘管(8)、吹风接口(9)、集尘布袋(10)、手把(11)、电源接线(12)、电源按钮(13)、工作按钮(14),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吸口吸尘管(1)设于吸尘主体(3)正前方,所述吸风接口(2)设于吸尘主体(3)前部中心与吸尘主体(3)外壳呈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多吸口吸尘管(1)后端外表面设有螺纹,所述吸风接口(2)内表面设有螺纹,所述多吸口吸尘管(1)通过吸风接口(2)与吸尘主体(3)螺旋贯通连接,所述组装件(4)均匀等距设于吸尘主体(3)外边缘与吸尘主体(3)的外壳呈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旋转轴(6)设于吸尘主体(3)内部中心与伺服电机(7)相连接,所述风机叶片(5)设有十片且以旋转轴(6)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所述风机叶片(5)一端与旋转轴(6)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伺服电机(7)设于吸尘主体(3)正后方与吸尘主体(3)通过电焊呈垂直状相连接,所述集尘管(8)设于吸尘主体(3)上部与吸尘主体(3)呈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吹风接口(9)设于集尘管(8)外端与集尘管(8)呈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集尘布袋(10)设有集尘管(8)左方,所述集尘布袋(10)通过吹风接口(9)与集尘管(8)啮合连接,所述手把(11)设于吸尘主体(3)后上方与吸尘主体(3)通过螺丝螺旋连接,所述电源接线(12)设于手把(11)右侧,所述伺服电机(7)通过电源接线(12)与电源相连接,所述电源按钮(13)通过按钮槽镶嵌于手把(11)下表面,所述工作按钮(14)通过按钮槽镶嵌于手把(11)前表面;所述多吸口吸尘管(1)由小径管(101)、中径管(102)、大径管(103)、扁口管(104)、活动吸头(105)、旋转圈(106)、卡位凹槽(107)、吸管转换机构(108)、管壁空腔(109)、吸尘管(110)、变径管道(111)、管道(112)、连接口(113)组成,所述小径管(101)、中径管(102)、大径管(103)、扁口管(104)为逆时针呈锥型均匀等距设于活动吸头(105)前方与活动吸头(105)贯通连接,所述旋转圈(106)设于活动吸头(105)后方与活动吸头(105)固定连接,所述旋转圈(106)套于吸尘管(110)前端与吸尘管(110)活动连接,所述卡位凹槽(107)设有四个且均匀等距设于旋转圈(106)内壁上,所述卡位凹槽(107)与小径管(101)、中径管(102)、大径管(103)、扁口管(104)后端口相对应而设,所述吸管转换机构(108)套于旋转圈(106)外表面与旋转圈(106)活动连接,所述吸尘管(110)设有内腔即为变径管道(111)、管道(112),所述变径管道(111)位于管道(112)前方且贯通连接,所述变径管道(111)上方的吸尘管(110)设有空腔,即为管壁空腔(109),所述吸管转换机构(108)设于管壁空腔(109)内部,所述连接口(113)设于吸尘管(110)后端口,所述吸尘管(110)通过连接口(113)和吸风接口(2)的配合与吸尘主体(3)贯通连接;所述吸管转换机构(108)由转换按钮(10801)、第一弹簧(10802)、顶杆(10803)、支撑板(10804)、活动杆(10805)、支杆(10806)、绳索(10807)、定滑轮一(10808)、定滑轮一支杆(10809)、定滑轮二(10810)、定滑轮二支杆(10811)、固定板(108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元忠冯方舟仲昊
申请(专利权)人:周元忠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