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叶大林专利>正文

集菌培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7292 阅读:3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过滤集菌并在其中进行培养的集菌培养器。集菌培养器外壳采用透明材料制成,设计了两个四通结构,三个集菌培养器能同时均匀过滤,每个培养器上方均有一个透气口,利于微生物生长,又能防止外界污染。集菌培养器可与蠕动泵或负压泵配合使用,适用于加压或减压过滤集菌。过滤完毕,吸入培养基,即可进行细菌培养,用于样品的集菌培养进行无菌检查。(*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菌培养器本技术涉及液体过滤和细菌培养的装置。与本技术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由本人研制的专利号为Z.L93219087.1的一次性微孔集菌培养器。它的主要结构为透明塑料外壳和装配在其中的滤膜组成,呈圆柱形,其顶部和底部分别有进样口,抽气口和出样口,滤膜由筛网支撑,利用三个四通连接,三个培养器并联使用。装置经灭菌处理,一次性使用。其工作原理是将出样口连接负压,开启进样开关,使装置内形成负压,待检样品即从进样口吸入装置内,然后关闭进样开关,样品即开始过滤,细菌被滤膜截留,再吸入培养基至刻度进行培养,用于液体样品的无菌检查。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1、装置不适用于正压过滤,操作较繁琐。2、进行培养时,培养器呈密闭状态,透气性不良,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次性使用的液体过滤并在其中进行细菌培养的装置,能同时满足正压和负压过滤需要,并保证培养时的透气性。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解决方案是:装置上端设计并列的进样口和透气口,透气口内安装微孔滤膜,以防止污染,进样口的下端延长形成滴头;下端设计一个出样口,用两个四通结构,将三个集菌培养器并联连接,与进样口连接的一进三出式四通管采用弹性良好的软管。由于上述解决方案中使用两个四通结构,将三个集菌培养器并联,使每一份样品都同时均匀地通过三个集菌培养器,实现了过滤的快速和均匀,进样四通管采用高弹性软管,可与蠕动泵配套,实施正压过滤。透气口内安装-->微孔滤膜,保证了培养器的透气性,又避免了外界污染。进样口下端延长成滴头,使进样情况一目了然。下面结合附图和两个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图1是单个集菌培养器的纵剖面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所示的纵剖面图中,进样口1和透气口6在集菌培养器的顶部,透气口6内安装能阻隔细菌的微孔滤膜7,进样口1下端为滴头2,外壳8为透明材料制作,壁上有刻度3指示容积,用于集菌的微孔滤膜4支撑在网板5上,出样口9在培养器的底部。图2为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使用方法是:将三个培养器的进样口1和四通10连接,出样口9与四通11连接,使三个培养器单体呈并联状态,闭塞透气口6,四通10的开口12与样品相连接,蠕动泵13与四通10的软管相配合,在蠕动作用下,样品从四通10的开口12经四通10再分别经进样口1进入三个集菌培养器内,通过滤膜4实施过滤,滤液经四通11自出口14排出或收集。完成过滤后,取下四通11,分别将出样口9封闭。将四通10的开口12连接培养基,开启透气口6,在蠕动泵13的蠕动作用下,将培养基注入培养器至刻度3。除去四通10及其软管,将进样口1封闭,然后进行培养检测。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是在如图2所示中,除去蠕动泵13,而在出口14上连接负压泵,在负压作用下实施过滤集菌,然后进行培养检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次性使用的集菌培养器,由塑料的外壳、底座、网板和微孔滤膜组成,其特征在于:三个集菌培养器单体用前后两个四通结构[10]和[11]并联连接,前一个四通结构[10]的软管与蠕动泵[13]相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次性使用的集菌培养器,由塑料的外壳、底座、网板和微孔滤膜组成,其特征在于:三个集菌培养器单体用前后两个四通结构[10]和[11]并联连接,前一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大林
申请(专利权)人:叶大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