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庆元专利>正文

室内通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052287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7 19: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室内通风系统。该室内通风系统包括:补风端和排风端,其中,补风端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补风管道、高效过滤器、补风风机、电辅热装置、第二补风管道和补风出口;排风端包括依次设置的:排风入口、第一排风管道、排风风机、第二排风管道;第一补风管道的出风口和第二排风管道的入风口并列设置;室内通风系统还包括:热管式热交换器;热管式热交换器的一端伸入第一补风管道的出风口,另一端伸入第二排风管道的入风口。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通风系采用的热回收方式存在排出风和补入风相互接触的问题,避免了排出风和补入风的相互接触。

Indoor ventilation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indoor ventila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 indoor ventilation system: air supply and exhaust end end, the air end comprises a first air supply pipe, high efficiency filter, air blower, electric heating device, second air supply pipe and air outlet; air discharge end comprises a discharge air entrance, No. an exhaust pipe, exhaust fan, exhaust pipe second; the first air inlet and outlet pipe of the second exhaust air ducts are arranged in parallel; indoor ventilation system also comprises a heat pipe type heat exchanger; one end of the heat pipe heat exchanger outlet into the first air inlet pipe, the other the second end extends into the exhaust air duct. Through the utility model, the heat recovery mode adopted by the ventilation system in the related technologies is solved, and there is a problem of mutual contact between the draining wind and the feeding air, which avoids the mutual contact between the draining wind and the air fee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室内通风系统
本技术涉及通风换气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内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实验室的通风排风设备为通风柜和排烟罩等,均为有针对的点状排风设施,基本没有针对整体房间的排风方案。且上述排风设备对整体排风系统管道的依赖非常明显,如果没有预先设计好排风管井的位置和屋顶排风风机,则无法再实验室内对气味进行排出。这就造成不同楼层和房间在公用同一个排风系统的问题,不同实验室排出的气体在管道内混合,会有安全隐患。风量也无法调节,在进行一个实验室通风系统改造的同时会影响其他实验室的风量和分配,还有可能造成不同实验室倒灌的情况。在没有补风系统的通风系统中,每个实验室都是仅靠排出空气实现实验室内部空气新鲜,则势必会吸入楼道中的空气,延续会对楼道,电梯井楼体大堂,大门均造成负压,且此负压无法控制和弥补,各楼层的压力会有差异,空气会在各楼层之间流动,整个建筑的一二层会出现温度无法控制的局面,所有的没经过补风处理的实验楼在冬天都会造成底层过冷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实验环境。即使在实验室,如果没有补风系统,也会造成屋门无法打开或关闭的情况。能量的回收也是现有通风系统非常严重的问题,传统做法是使用空调或建筑内已有的冷热水系统对进入建筑的新风进行加热和制冷。由于实验室要求强制排风,因此对新风的处理量会非常大,这就意味着补风系统会消耗大量的能源。热回收系统的应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对能源的消耗,但传统的热回收系统都是根据民用标准设计和制造的,回收方式有转轮式热交换和平板式热交换两种,上述两种热回收方式均存在排出和补入的空气的接触,且所有材料均不能耐腐蚀气体,会造成排风、补风系统的空气串流,导致系统崩溃。另外,现有的通风系统的控制系统均为定量系统,每个实验室的补风量是根据排风量的比例进行调节,而且均为固化好的比例,实验人员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实验室内的排风、补风比例进行调节。而所有固化好的补风系统均为实验室负压系统。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种实验室是需要正压系统的,因此现有系统很难满足多需求的实验内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室内通风系统,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通风系采用的热回收方式存在排出风和补入风相互接触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室内通风系统,包括:补风端和排风端,其中,所述补风端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补风管道、高效过滤器、补风风机、电辅热装置、第二补风管道和补风出口;所述排风端包括依次设置的:排风入口、第一排风管道、排风风机、第二排风管道;所述第一补风管道的出风口和所述第二排风管道的入风口并列设置;所述室内通风系统还包括:热管式热交换器;所述热管式热交换器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补风管道的出风口,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排风管道的入风口。可选地,所述室内通风系统还包括:机组箱体,所述机组箱体由隔板分隔成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补风管道的出风口、所述高效过滤器、所述补风电机、所述电辅热装置和所述第二补风管道的入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一排风管道的出风口、所述排风风机和所述第二排风管道的入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热管式热交换器贯穿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以使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补风管道的出风口,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排风管道的入风口。可选地,所述室内通风系统还包括:活性炭过滤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排风管道和所述排风风机之间。可选地,所述活性炭过滤器的活性炭滤芯为高效椰壳活性炭。可选地,所述补风风机和/或所述排风风机为低噪音离心式风机。可选地,所述热管式热交换器包括管壳和吸液芯;所述管壳内被抽成负压,所述吸液芯密封在所述管壳内并充满工作液体,其中,所述管壳包括玻璃材料或者环氧树脂表面处理的金属材料,所述工作液体为乙二醇。可选地,所述室内通风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排风风机和所述补风风机的转速,和/或,用于控制所述电辅热装置的发热功率。可选地,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芯片以及与所述控制芯片分别连接的控制指令输入器、控制芯片、显示屏和传感器。可选地,所述传感器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风机转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通过本技术,采用的室内通风系统包括:补风端和排风端,其中,补风端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补风管道、高效过滤器、补风风机、电辅热装置、第二补风管道和补风出口;排风端包括依次设置的:排风入口、第一排风管道、排风风机、第二排风管道;第一补风管道的出风口和第二排风管道的入风口并列设置;室内通风系统还包括:热管式热交换器;热管式热交换器的一端伸入第一补风管道的出风口,另一端伸入第二排风管道的入风口,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通风系采用的热回收方式存在排出风和补入风相互接触的问题,避免了排出风和补入风的相互接触。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室内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室内通风系统的机组箱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本技术属于暖通过滤领域和自动化控制领域,可用来解决实验室内环境问题,利用排风系统解决实验室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沉积,改善实验室内整体环境。利用补风系统解决实验室中因为排风产生负压问题。利用控制系统解决不同专业的实验室对压力的需求。本技术可以很好的应用于包括合成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各种类型的实验室或者医疗场所,或者其他需要消除室内有毒害气体或需要调节室内外压差的室内。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室内通风系统,该室内通风系统优选以吊装方式安装在室内,可以应用于各类实验室或者医疗场所。该室内通风系统包括:补风端和排风端。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室内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室内通风系统的机组箱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补风端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补风管道10、高效过滤器11、补风风机12、电辅热装置13、第二补风管道14和补风出口15;排风端包括依次设置的:排风入口20、第一排风管道21、排风风机22、第二排风管道23;第一补风管道10的出风口和第二排风管道23的入风口并列设置;各管道的口径与风量成正比。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管道的口径(横截面)保证管道内风速低于每秒十米的流速;室内通风系统还包括:热管式热交换器30;热管式热交换器30的一端伸入第一补风管道10的出风口,另一端伸入第二排风管道23的入风口。通过上述结构,室内通风系统设计有补风端和排风端,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通风系统没有补风系统所导致的各种问题;高效过滤器11设置在第一补风管道10之后、补风风机12的进风口,可以实现补风的过滤以使其达到室内新风的洁净要求;本实施例的热回收系统采用热管式热交换器30,由于补风和排风的热交换通过热管内的热传导进行,避免了补风和排风的相互接触。可选地,室内通风系统还包括:机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室内通风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室内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补风端和排风端,其中,所述补风端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补风管道、高效过滤器、补风风机、电辅热装置、第二补风管道和补风出口;所述排风端包括依次设置的:排风入口、第一排风管道、排风风机、第二排风管道;所述第一补风管道的出风口和所述第二排风管道的入风口并列设置;所述室内通风系统还包括:热管式热交换器;所述热管式热交换器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补风管道的出风口,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排风管道的入风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室内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补风端和排风端,其中,所述补风端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补风管道、高效过滤器、补风风机、电辅热装置、第二补风管道和补风出口;所述排风端包括依次设置的:排风入口、第一排风管道、排风风机、第二排风管道;所述第一补风管道的出风口和所述第二排风管道的入风口并列设置;所述室内通风系统还包括:热管式热交换器;所述热管式热交换器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补风管道的出风口,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排风管道的入风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通风系统还包括:机组箱体,所述机组箱体由隔板分隔成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补风管道的出风口、所述高效过滤器、所述补风电机、所述电辅热装置和所述第二补风管道的入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一排风管道的出风口、所述排风风机和所述第二排风管道的入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热管式热交换器贯穿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以使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补风管道的出风口,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排风管道的入风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庆元国丰刘吉旗康建辉王晓非
申请(专利权)人:李庆元国丰刘吉旗康建辉王晓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