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辨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976846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7 1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物辨识装置,包括影像获取元件及直接形成于影像获取元件上的准直元件。准直元件包括遮光单元及第二遮光层。每一遮光单元包括第一遮光层及间隔层。第一遮光层具有分别与多个像素区重叠的多个第一开口。间隔层覆盖第一遮光层且填入多个第一开口。最靠近影像获取元件的一个遮光单元的间隔层与影像获取元件的多个像素区接触。第二遮光层位于遮光单元上且具有分别与多个第一开口重叠的多个第二开口。由于准直元件是直接形成于影像获取元件上,因此生物辨识装置的处理能简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物辨识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生物辨识装置。
技术介绍
生物特征辨识的种类包括脸部、声音、虹膜、视网膜、静脉、指纹和掌纹辨识等。由于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且指纹不易随着年龄或身体健康状况而变化,因此指纹辨识装置已成为目前最普及的一种生物特征辨识装置。依照检测方式的不同,指纹辨识装置可分为光学式与电容式。电容式指纹辨识装置组装于电子产品(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时,电容式指纹辨识装置上方多设有保护元件(coverlens)。一般而言,需额外加工(例如钻孔或薄化)保护元件,以使电容式指纹辨识装置能够检测到手指触碰所造成的容值或电场变化。相较于电容式指纹辨识装置,光学式指纹辨识装置获取容易穿透保护元件的光束以进行指纹辨识,而可以不用额外加工保护元件,因此在与电子产品的结合上较为便利。光学式指纹辨识装置通常包括发光元件、影像获取元件及盖板。发光元件用以发出光束,以照射按压在盖板上的手指。手指的指纹是由多条不规则的凸纹与凹纹所组成。被凸纹与凹纹作用(例如:漫射)的光束会在影像获取元件的光接收面上形成为明暗交错的指纹影像。影像获取元件可将指纹影像转换为对应的影像信息,并将影像信息输入处理单元。处理单元可利用算法计算对应于指纹的影像信息,以进行用户的身份辨识。在上述的取像过程中,被指纹漫射的光束易散乱地传递至影像获取元件,而造成取像质量不佳,影响辨识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针对一种生物辨识装置,取像质量佳且处理简单。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生物辨识装置包括影像获取元件及直接形成于影像获取元件上的准直元件。准直元件包括遮光单元及第二遮光层。每一遮光单元包括第一遮光层及间隔层。第一遮光层具有分别与多个像素区重叠的多个第一开口。间隔层覆盖第一遮光层且填入多个第一开口。最靠近影像获取元件的一个遮光单元的间隔层与影像获取元件的多个像素区接触。第二遮光层位于遮光单元上且具有分别与多个第一开口重叠的多个第二开口。在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生物辨识装置中,影像获取元件还具有像素区外的非像素区,而最靠近影像获取元件的遮光单元的第一遮光层与影像获取元件的非像素区接触。在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生物辨识装置中,生物辨识装置还包括发光元件及导光元件。发光元件用以提供光束。导光元件位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准直元件位于导光元件与影像获取元件之间。在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生物辨识装置中,导光元件具有供待辨识物按压的表面。在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生物辨识装置中,生物辨识装置还包括盖板。盖板位于所述导光元件上,其中盖板具有供待辨识物按压的表面附图说明包含附图以便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且附图并入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图1A至图1D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生物辨识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生物辨识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A至图3F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生物辨识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剖面示意图;图4A至图4B示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间隔层的制造方法。附图标号说明10:待辨识物;20:光罩;30:蚀刻阻挡图案;30a:开口;100、100A、100B:生物辨识装置;110:影像获取元件;110a:像素区;110b:非像素区;120、120-1、120-2:遮光单元;122、122-1、122-2:间隔层;122’:间隔材料层;122c:凹陷;124、124-1、124-2:第一遮光层;124’:第一遮光材料层;124a:第一开口;130:第二遮光层;130a:第二开口;140:准直元件;140a:光通道;150:发光元件;160:导光元件;160a、160b、170a:表面;170:盖板;B、B’:光束;W:宽度。具体实施方式现将详细地参考本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说明于附图中。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号在附图和描述中用来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图1A至图1D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生物辨识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A,首先,提供影像获取元件110。影像获取元件110具有多个像素区110a及像素区110a外的非像素区110b。像素区110a指影像获取元件110中能将光束B’(绘于图1D)转换为电信息的区域,而非像素区110b指影像获取元件110中无法将光束B’转换为电信息的区域。举例而言,影像获取元件110可包括具有光电转换功能的多个感光二极管(photodiode)及与感光二极管电性连接的驱动电路(例如:晶体管等),其中感光二极管所在处域可为像素区110a,而驱动电路所在处可为非像素区110b。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影像获取元件110可为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元件或其他适当的影像检测器。请参照图1B,接着,直接在影像获取元件110上形成至少一遮光单元120。每一遮光单元120包括间隔层122及第一遮光层124,第一遮光层124位于间隔层122与影像获取元件110之间且具有多个第一开口124a,间隔层122覆盖第一遮光层124且填入第一遮光层124的多个第一开口124a。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可在影像获取元件110上形成两个遮光单元120-1、120-2。详言之,可先在影像获取元件110上形成第一遮光层124-1;然后,于第一遮光层124-1上形成间隔层122-1,以覆盖第一遮光层124-1及与第一开口124a重叠的像素区110a,与此便完成了第一个遮光单元120-1。接着,可在遮光单元120-1的间隔层122-1上形成具有多个第一开口124a的第一遮光层124-2;然后,于第一遮光层124-2上形成间隔层122-2,以覆盖第一遮光层124-2以及与第一开口124a重叠的部份的间隔层122-1,与此便完成了第二个遮光单元120-2。需说明的是,上述是以形成两个遮光单元120-1、120-2为示例,但本技术不限制于此,遮光单元120的形成数量可视实际需求而定,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形成1个、3个或3个以上的遮光单元120。由于是直接在影像获取元件110上形成至少一遮光单元120,因此最靠近影像获取元件110的一个遮光单元120-1的间隔层122-1会填入第一遮光层124-1的第一开口124a而与影像获取元件110的像素区110a接触。另一方面,最靠近影像获取元件110的遮光单元120-1的第一遮光层124-1会与影像获取元件110的非像素区110b接触。在本实施例中,间隔层122的材质可为单一种材料。举例而言,间隔层122的材质可为光阻(例如:SU-8)、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或其他适当材料。另外,第一遮光层124的材质以选用吸光材料为佳。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可采用含有吸光材料(例如:碳)的硅胶系、压克力系或光阻材料制作第一遮光层124,但本技术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124的材质也可选用其他适当的遮光材料,例如:反光材料。请参照图1C,接着,在遮光单元120-2上形成第二遮光层130,第二遮光层130具有分别与多个第一开口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生物辨识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物辨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影像获取元件,具有多个像素区;以及准直元件,直接形成于所述影像获取元件上且包括:至少一遮光单元,每一遮光单元包括:第一遮光层,具有分别与所述多个像素区重叠的多个第一开口;间隔层,覆盖所述第一遮光层且填入所述多个第一开口,其中最靠近所述影像获取元件的一个遮光单元的所述间隔层与所述影像获取元件的所述多个像素区接触;以及第二遮光层,位于所述至少一遮光单元上且具有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开口重叠的多个第二开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辨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影像获取元件,具有多个像素区;以及准直元件,直接形成于所述影像获取元件上且包括:至少一遮光单元,每一遮光单元包括:第一遮光层,具有分别与所述多个像素区重叠的多个第一开口;间隔层,覆盖所述第一遮光层且填入所述多个第一开口,其中最靠近所述影像获取元件的一个遮光单元的所述间隔层与所述影像获取元件的所述多个像素区接触;以及第二遮光层,位于所述至少一遮光单元上且具有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开口重叠的多个第二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辨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影像获取元件还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育儒李文政钟炜竣王炯翰谢明哲
申请(专利权)人:敦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