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电倍增管用电压跟随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47604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3 2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电倍增管用电压跟随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00和第二三极管Q101,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基级串联电阻R102和电容C101;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集电极与电阻R103、电阻R106和电阻R108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Q101的集电极相连,第二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与电阻R105、电阻R107和电阻R109相连。本光电倍增管用电压跟随电路,保证跟随电路在正负信号时都具有优异的过渡特性;模拟信号传输距离增长、不失真、抗电磁干扰强,受温度漂移较小。

A voltage following circuit for a photomultiplier tub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hotomultiplier tube voltage follower circuit includes a first transistor and the second transistor Q100 Q101, resistor R102 and capacitor C101 of the base level of the first triode Q100 series; the first collector of the triode Q100 and a resistor R103 and a resistor R106 and a resistor R108 is connected to the collector; the first triode emitter of Q100 and the second transistor Q101 is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transistor emitter of Q101 is connected with a resistor R105, a resistor R107 and a resistor R109. The voltage following circuit of the photomultiplier ensures that the following circuits have excellent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when they are positive or negative signals. The transmission distance of analog signals is increased, the distortion is not distorted, the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s strong, and the temperature drift is sm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电倍增管用电压跟随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压跟随器
,尤其是一种光电倍增管用电压跟随电路。
技术介绍
传统的电压跟随器的输出正负半轴时,其输出阻抗不相等,导致信号幅度不一致,传输距离比较近,从而使正常使用光电倍增管时会遇到信号幅度不够、低能射线测量不到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电倍增管用电压跟随电路,其放大电路输出信号有优越的过度特性、抗电磁干扰强、传输距离远,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光电倍增管用电压跟随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00和第二三极管Q101,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基级串联电阻R102和电容C101;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集电极与电阻R103、电阻R106和电阻R108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Q101的集电极相连,第二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与电阻R105、电阻R107和电阻R109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Q101的集电极相连后再串联电阻R110和电容C105接到输出接口J104的引脚1上,输出接口J104的引脚2接地;所述电阻R109还并接电源E101并接地;第一三极管Q100的基级还串联电阻R104接到第一三极管Q100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108的一端与电阻R111相连接到电源接口J103的1端口,电源接口J103的1端口与2端口还并联电源E100和电容C10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阻R106和电阻R108之间还并联电容C102。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阻R103与电阻R105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益效果:本光电倍增管用电压跟随电路,信号在上半周的时候,第一三极管Q100的电流全部注入到负载,第二三极管Q101的交流电流减小;当信号在负半周时,负载上电流全部注入第二三极管Q101,第一三极管Q100交流电流减小;从而保证跟随电路在正负信号时都具有优异的过渡特性;模拟信号传输距离增长、不失真、抗电磁干扰强,受温度漂移较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光电倍增管用电压跟随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光电倍增管用电压跟随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00和第二三极管Q101,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基级串联电阻R102和电容C101;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集电极与电阻R103、电阻R106和电阻R108相连,电阻R106和电阻R108之间还并联电容C102;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Q101的集电极相连,第二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与电阻R105、电阻R107和电阻R109相连,其中电阻R103还与电阻R105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Q101的集电极相连后再串联电阻R110和电容C105接到输出接口J104的引脚1上,输出接口J104的引脚2接地;所述电阻R109还并接电源E101并接地;第一三极管Q100的基级还串联电阻R104接到第一三极管Q100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108的一端与电阻R111相连接到电源接口J103的1端口,电源接口J103的1端口与2端口还并联电源E100和电容C106。本技术的原理:信号在上半周的时候,第一三极管Q100的电流全部注入到负载,第二三极管Q101的交流电流减小;当信号在负半周时,负载上电流全部注入第二三极管Q101,第一三极管Q100交流电流减小;从而保证跟随电路在正负信号时都具有优异的过渡特性。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光电倍增管用电压跟随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电倍增管用电压跟随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00和第二三极管Q10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基级串联电阻R102和电容C101;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集电极与电阻R103、电阻R106和电阻R108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Q101的集电极相连,第二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与电阻R105、电阻R107和电阻R109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Q101的集电极相连后再串联电阻R110和电容C105接到输出接口J104的引脚1上,输出接口J104的引脚2接地;所述电阻R109还并接电源E101并接地;第一三极管Q100的基级还串联电阻R104接到第一三极管Q100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108的一端与电阻R111相连接到电源接口J103的1端口,电源接口J103的1端口与2端口还并联电源E100和电容C10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电倍增管用电压跟随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00和第二三极管Q10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基级串联电阻R102和电容C101;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集电极与电阻R103、电阻R106和电阻R108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Q101的集电极相连,第二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与电阻R105、电阻R107和电阻R109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00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Q101的集电极相连后再串联电阻R110和电容C105接到输出接口J104的引脚1上,输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勇李晨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仁机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