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长结构元件、支架和细长结构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33640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3 03:55
公开了一种细长结构元件(10)。该元件(10)包括:内板(12),所述内板具有第一相对平面表面和第二相对平面表面(14,16)。该元件(10)还包括第一外段和第二外段(18,18’)。所述外段(18,18’)中的每一个均包括:中央壁(20),其具有一对纵向槽(32,34)。所述外段(18,18’)中的每一个还一对侧壁(22,24),所述一对侧壁从中央壁(20)延伸,以便限定大体U状通道(30)。所述纵向槽(32,34)逐渐下凹到U状通道(30)中。所述外段(18,18’)中的每一个均还包括一对凸缘(26,28),所述一对凸缘分别从一对侧壁(22,24)向外延伸。第一外段(18)的凸缘(26,28)附接到板(12)的第一平面表面(14)而第二外段(18’)的凸缘(26,28)附接到板(12)的第二平面表面(16),使得由内板(12)基本封闭U状通道(30)而且彼此相对。

Slender structural elements, stents, and slender segments

A slender structural element (10) is disclosed. The element (10) comprises an inner plate (12), which has a first relative plane surface and a second relative plane surface (14, 16). The element (10) also includes the first and second outer segments (18, 18 \). Each of the outer segments (18, 18 ') consists of a central wall (20), which has a pair of longitudinal grooves (32, 34). Each of the outer segments (18, 18 ') is also a pair of side walls (22, 24), and the pair of side walls extend from the central wall (20) to limit the gross U channel (30). The longitudinal grooves (32, 34) are gradually recessed into the U - shaped channel (30). Each of the outer segments (18, 18 ') also includes a pair of flange (26, 28), and the pair of flange extends outward from a pair of side walls (22, 24), respectively. First, the flange (26, 28) of the outer segment (18) is attached to the first plane surface (14) of the plate (12), while the flange (26, 28) of the second outer section (18 ') is attached to the second plane surface (16) of the plate (12), which makes the inner plate (16) basically closed with the U like channel (16) and it is relati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细长结构元件、支架和细长结构段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细长结构元件、支架和细长结构段。已经研发并发展本专利技术以主要用于建造建筑物(包括多层建筑物)的结构框架而且将在下文中参照该应用进行描述。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特定使用领域而是还适于构造其它结构,诸如,独立外墙、桥梁、人行道、隔架/货架、结构框、篱笆和艺术品展示装置。还应当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能够结合混凝土板和现有建筑物一起使用。
技术介绍
在构造传统建筑物期间,将各种结构部件组装在一起形成结构框架。通常,在现场,各个单独结构部件均切割成适当尺寸,然后通过焊接、螺栓、螺钉和/或钉将其连接到彼此。然而,这种切割以及接合处理是劳动密集型操作而且需要人员具有相当的技术来加以实施。此外,一旦组装结构框架,则通常难以或者不能拆卸结构框架,使得能够重新使用结构构件。而且通常还难以将其它结构部件连接到组装的结构框架。面对日益上涨的人力/材料成本以及对建筑物的需求,需要一种结构部件,所述结构部件能够由拥有相对较少技术技能的人员便捷地组装在一起。还需要一种结构部件,所述结构部件能够易于组装和拆卸,使得能够重复利用该种结构部件。还需要一种结构部件,在一旦被组装之后,所述结构部件允许轻易地将其它结构部件连接到此。还需要一种使用机器人技术在工厂中轻易制造和预加工的结构部件。还需要一种结构部件,所述结构部件允许或者能够经由基于web的系统设计以及定购建筑物。还需要一种结构部件,所述结构部件考虑到永续建筑物。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基本解决上述需要中的一项或者多项或至少提供一种有用的替代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公开了一种细长结构元件,其包括:内板,所述内板具有第一相对平面表面和第二相对平面表面;和第一外段和第二外段,所述外段中的每一个均包括:中央壁,其具有一对纵向槽;一对侧壁,所述一对侧壁从中央壁延伸,以便限定大体U状通道,所述纵向槽逐渐下凹到U状通道中;和一对凸缘,所述一对凸缘分别从一对侧壁向外延伸,其中,第一外段的凸缘附接到板的第一平面表面而第二外段的凸缘附接到板的第二平面表面,使得由内板基本封闭U状通道而且彼此相对。槽中的每一条均优选地包括这样的轮廓,所述轮廓具有开放窄区域和放大端部区域。优选地,每条槽的轮廓均大体为锁眼状。第一外段的槽优选地基本相互平行并且第二外段的槽基本相互平行。第一外段的槽优选地分别基本与第二外段的槽对准。第一外段的槽优选地相互基本协同延伸,并且第二外段的槽相互基本协同延伸。中央壁中的每一面均优选地包括至少一个孔。优选地,孔中的每一个均大体成锁眼状,所述锁眼状具有窄区域和扩大区域。在锁眼状孔中的每一个中,窄区域优选地基本平行于放大结构元件的纵向轴线从放大区域延伸。在锁眼状孔中的每一个中,窄区域优选地相对于细长结构元件的纵向轴线成一定角度从放大区域延伸。该角度优选地介于0度至90度之间。该角度优选地为大约45度。在外段中的每一个中,锁眼状孔的窄区域优选地沿着大体相同方向从锁眼状孔的放大区域分别延伸。优选地,孔中的每一个均大体为矩形形状。第一外段和第二外段优选地与内板基本相连具有共同边界。第一外段的凸缘和第二外段的凸缘优选地通过铆钉、金属熔胶、缝焊、点焊或者其组合附接到内板的第一和第二平面表面。第一外段和第二外段优选地分别由金属片、塑料片、碳纤维片或其组合形成。优选地,由铸挤工艺形成该元件。内板优选地由金属片、塑料片、碳纤维片或者其组合形成。第一外段的侧壁优选地分别与第二外段的侧壁对准。第一外段的中央壁优选地基本平行于第二外段的中央壁。细长结构元件优选地还包括多个附接孔,所述多个附接孔延伸通过内板和第一以及第二外段的凸缘。在此还公开了一种细长结构段,其包括:中央壁,所述中央壁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一对侧壁,所述一对侧壁从中央壁延伸,以便限定大体U状通道;和一对凸缘,所述一对凸缘分别从一对侧壁向外延伸,其中,第一端部具有凸部分而第二端部具有凹部分,所述凹部分构造成接收其它细长结构段的凸部分,使得细长结构段纵向附接并且与其它细长结构段对准。凸部分优选地成梯形状。凹部分优选地是对应于凸部分的形状的凹陷部。中央壁优选地包括至少一个孔。优选地,孔中的每一个均大体为锁眼状,所述锁眼状具有窄区域和放大区域。窄区域优选地基本平行于细长结构段的纵向轴线从放大区域延伸。窄区域优选地相对于细长结构段的纵向轴线成一定角度从放大区域延伸。该角度优选地介于0度至90度之间。该角度优选地为大约45度。优选地,孔中的每一个均大体为矩形形状。在此还公开了一种支架,其用于将轨道连接到细长结构元件,所述支架包括:主体,所述主体构造成附接到细长结构元件,所述主体限定了肩部,以为了将轨道支撑在其上;带,所述带构造成缠绕在轨道周围,所述带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固定到主体;和螺栓,其构造成将第二端部附接到主体而且还用于固定主体相对于细长结构元件的位置。螺栓还优选地构造成调节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以便可调地将张力施加到带。支架优选地还包括螺栓孔,以为了接收螺栓通过其中,所述螺栓孔延伸通过至少第二端部和主体。优选地,螺栓孔还延伸通过第一端部。螺栓优选地能够接收到细长结构元件的孔中。带优选地包括片状材料。片状材料优选地具有介于0.05mm至0.5mm之间的厚度。片状材料的厚度优选地介于0.125mm至0.33mm之间。片状材料优选地由金属形成。在优选地使用螺栓将第二端部附接到主体时,带限定了轨道孔,以为了将轨道保持在其中。轨道孔优选地具有这样的轮廓,所述轮廓基本对应于轨道的外轮廓。轨道孔的轮廓优选地为大体方形、矩形或者圆形。主体优选地包括板和至少一条臂构件,所述至少一条臂构件从其向外延伸,从而限定了肩部。臂构件优选地具有表面,用于抵接轨道,所述表面基本垂直于板。臂构件优选地与板形成为一体。板优选地包括两个端部部分并且臂构件的表面位于两个端部部分之间。主体优选地包括所述臂构件中的两个。主体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突出部,所述至少一个突出部从板部分延伸并且能够接收到细长结构元件的另一个孔中,以为了附接。突出部优选地是槽销,所述槽销包括窄部分和扩大端部部分。优选地,突出部包括: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从板延伸;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的自由端延伸,以限定位于其间的凹陷部,以为了接收细长结构元件的部分。附图说明现在将参照附图仅仅以示例的方式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中:图1是细长结构元件的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是图1的细长结构元件的另一张透视图;图3是图1的细长结构元件的第一外段;图4是图1的细长结构元件的分解图;图4.1是细长结构元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图4.2是图4.1的细长结构元件的俯视图;图5是三角形支柱/支撑构件的透视图,其中,没有附接螺栓螺母;图5.1是图5的三角形支柱/支撑构件的透视图,其中,附接螺栓螺母;图6是从端部至侧部的互连间隔件的透视图;图7是图6的从端部至侧部的互连间隔件的另一张透视图;图7.1是从端部至侧部的互连间隔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图8是图1的细长结构元件的T状连接件、图6的从端部至侧部的互连间隔件和图5的两个三角形支柱/支撑构件的分解视图;图9是图8的T状连接件的透视图;图10是角部互连间隔件的透视图;图11是图1的两个细长结构元件的角部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细长结构元件、支架和细长结构段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细长结构元件,其包括:内板,所述内板具有相对的第一平面表面和第二平面表面;和第一外段和第二外段,所述外段中的每一个均包括:中央壁,所述中央壁具有一对纵向槽;一对侧壁,所述一对侧壁从所述中央壁延伸,以便限定大体U状通道,所述纵向槽下凹到所述U状通道中;和一对凸缘,所述一对凸缘分别从所述一对侧壁向外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外段的所述凸缘附接到所述板的所述第一平面表面,并且所述第二外段的所述凸缘附接到所述板的所述第二平面表面,使得由所述内板基本封闭所述U状通道并且所述U状通道彼此相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3.11 AU 20159008561.一种细长结构元件,其包括:内板,所述内板具有相对的第一平面表面和第二平面表面;和第一外段和第二外段,所述外段中的每一个均包括:中央壁,所述中央壁具有一对纵向槽;一对侧壁,所述一对侧壁从所述中央壁延伸,以便限定大体U状通道,所述纵向槽下凹到所述U状通道中;和一对凸缘,所述一对凸缘分别从所述一对侧壁向外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外段的所述凸缘附接到所述板的所述第一平面表面,并且所述第二外段的所述凸缘附接到所述板的所述第二平面表面,使得由所述内板基本封闭所述U状通道并且所述U状通道彼此相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所述槽中的每一个均包括轮廓,所述轮廓具有开放窄区域和放大端部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每条槽的所述轮廓均大体为锁眼状。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外段的槽基本相互平行,并且所述第二外段的槽基本相互平行。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外段的槽分别与所述第二外段的槽基本相互对准。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外段的槽相互基本协同延伸,并且所述第二外段的槽相互基本协同延伸。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所述中央壁中的每一个均包括至少一个孔。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所述孔中的每一个均为大体锁眼状,所述锁眼状具有窄区域和放大区域。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在所述锁眼状孔的每一个中,所述窄区域基本平行于所述细长结构元件的纵向轴线从所述放大区域延伸。10.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在所述锁眼状孔的每一个中,所述窄区域相对于所述细长结构元件的纵向轴线成一定角度从所述放大区域延伸。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所述角度介于0度至90度之间。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所述角度为大约45度。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在所述外段中的每一个中,所述锁眼状孔的所述窄区域沿着大体相同方向分别从所述锁眼状孔的所述放大区域延伸。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所述孔中的每一个均大体为矩形形状。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外段和所述第二外段与所述内板基本具有共同边界。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外段的所述凸缘和所述第二外段的所述凸缘分别由铆钉、金属熔胶、缝焊、点焊或者其组合附接到所述内板的所述第一平面表面和所述第二平面表面。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外段和所述第二外段分别由金属片、塑料片、碳纤维片或其组合形成。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由铸挤工艺形成所述元件。1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所述内板由金属片、塑料片、碳纤维片或者其组合形成。2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外段的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二外段的侧壁对准。2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外段的中央壁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二外段的中央壁。2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细长结构元件,所述细长结构元件还包括多个附接孔,所述多个附接孔延伸通过所述内板和所述第一外段的所述凸缘以及所述第二外段的所述凸缘。23.一种细长结构段,其包括:中央壁,所述中央壁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一对侧壁,所述一对侧壁从所述中央壁延伸,以便限定大体U状通道;和一对凸缘,所述一对凸缘分别从所述一对侧壁向外延伸,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具有凸部分而所述第二端部具有凹部分,所述凹部分构造成接收其它细长结构段的所述凸部分,使得所述细长结构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莱克
申请(专利权)人:斯托尼莱克私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澳大利亚,AU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