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洪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97048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8 0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洪闸,包括外框,所述外框内竖直滑移设置有闸板,闸板包括下板和上板,上板竖直滑移设置在下板顶端,外框上方设置有用于控制下板和上板滑移的驱动组件。闸板整体起到了隔挡水流量的作用,当需要少量泄流时,上板向下板内部移动,使得闸板整体高度缩减,水从上板上方流出,从而无需抬起整体的闸板,水流在可视范围内容易监测,水流更加稳定,避免水流从闸板底部流通时发生集中水流、折冲水流、回流、漩涡、暗流等不良流态;当上板位置固定后,蓄水高度同样固定,多余水流能从闸板上方逐渐排流,闸板受到压力恒定,不易被冲毁;当需要泄洪时,闸板整体能够在驱动组件作用下抬起,使得出水口最大化,起到泄洪排涝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洪闸
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洪闸。
技术介绍
水利工程中防洪闸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起到调节水位的作用。水库一侧水位高于警戒水位时,防洪闸需要开启,进行泄流,当水位低于警戒水位时防洪闸可以关闭,根据下流需要部分开启进行泄流。专利公告号为CN203684176U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卧倒式防洪闸门,包括门叶和台阶式水下底板,水下底板的台阶处埋设有预埋锚,预埋锚连接有铰座,铰座与门叶的底部铰接,水下底板的上台阶面与门叶放置在最低点位置的上表面平行;水下底板的下台阶面与闸门之后的河道底面相互平行;闸门的上端铰接有液压启闭机,液压启闭机铰接在设置在河岸边上的闸墩上。实际情况中为了控制水库水位高度和泄流速度,防洪闸往往部分开启,防洪闸开启后由于水位降低速度难以检测,需要人为进行观察,耗费精力和时间,整个装置难以有效控制水库的泄流水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防洪闸泄流时水量不好控制的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控制泄流量,从而调节水库蓄水区水位高度的防洪闸,具体方案如下:一种防洪闸,包括外框,所述外框内竖直滑移设置有闸板,所述闸板包括下板和上板,所述上板竖直滑移设置在所述下板顶端,所述外框上方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下板和所述上板滑移的驱动组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闸板整体起到了隔挡水流量的作用,当需要小规模泄流时,上板向下板内部移动,使得闸板整体高度缩减,水资源能够从上板上方流出,从而无需抬起整体的闸板,水流在可视范围内容易监测,水流更加稳定,避免了水流从闸板底部流通时发生集中水流、折冲水流、回流、漩涡、暗流等不良流态;当上板位置固定后,蓄水高度同样固定,多余水流能从闸板上方逐渐排流,闸板受到压力恒定,不易被冲毁;当需要泄洪时,闸板整体能够在驱动组件作用下抬起,使得出水口最大化,起到泄洪排涝作用。进一步的,所述下板顶部呈开口结构,所述上板顶部两端向上延伸有相对设置的导向杆,所述上板在所述导向杆之间滑移。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上板可以于下板顶端滑移,使得闸板的高度能够改变,上板沿着导向杆方向移动,防止上板偏离滑移方向。进一步的,所述上板靠近所述导向杆的侧壁设置有支撑板,所述导向杆靠近所述上板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支撑板适配的滑移槽。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上板单侧与蓄水接触,水自身的重力势能对上板一侧有着强大推力,通过支撑板与滑移槽的配合,使得上板能卡在导向杆的滑移槽上,导向杆给上板提供了支撑力;支撑板沿着滑移槽方向移动,方便对上板的控制;另一方面,导向杆和上板之间的密封性得到提高,减少了水资源的泄露。进一步的,所述下板内部一侧竖直设置有多个肋板,所述上板侧壁设置有多个与所述肋板适配的限位槽。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下板的肋板在上板的限位槽内滑移,从而控制上板的滑移位置,通过肋板提高下板的结构强度。进一步的,所述上板远离所述下板的一端倾斜设置有引流板。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不排流时,水表面在风的作用下会有小波浪产生,引流板可以引导水流流过闸板,避免水流沿着上板侧壁留入下板内。进一步的,所述外框的相对侧壁均开设有活动槽,所述下板的两侧壁滑移设置在所述活动槽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外框与墙体固定,下板在外框内移动,下板和上板抬起后可以起到泄洪排涝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下板底端设置有阶梯状的密封板,所述外框底部开设有与所述密封板适配的阶梯槽。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密封板与阶梯槽配合后提高了下板与外框之间的密封性,下板打开后,水流从阶梯槽高处能快速向下流动,防止水流中杂物卡在外框底部。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外框顶部的支撑台,所述下板两侧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于所述外框内部竖直设置有动力杆,所述支撑台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动力杆的螺杆启闭机,所述支撑台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提拉所述支撑板的卷扬启闭机。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螺杆启闭机可控制下板的移动,由于下板开启时需要从水流下方抬起,上下移动不便,螺杆启闭机既可以控制上移又能控制下移;卷扬启闭机可控制上板的移动,由于上板移动时水流从上板上方流过,对上板带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因而只要控制上板的上移;当下板抬起时,上板逐渐收入下板内部并和下板一起移动,卷扬启闭机的绳索不会影响上板的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当小规模泄流时,上板向下板内部移动,使得闸板整体高度缩减,水流从上板上方流过,从而无需抬起整体的闸板,当闸板高度确定后,蓄水一侧的高度也相应确定,减少等待时间,水流在可视范围内流动更加容易监测,水流从上方流动更加稳定,避免了水流从闸板底部流通时发生集中水流、折冲水流、回流、漩涡、暗流等不良流态;(2)当大规模泄洪时,闸板整体能够在螺杆启闭机的作用下主动抬起,上板进入下板内,提高闸板的整体稳固性,防止冲毁,当下板打开后,出水口最大化,泄流速度达到最大,起到了快速泄洪排涝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防洪闸的安装示意图;图2为一种防洪闸的正视图;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图4为图2中B-B剖视图。附图标志:1、外框;2、闸板;21、下板;22、上板;3、导向杆;4、支撑板;5、滑移槽;6、肋板;7、限位槽;8、引流板;9、活动槽;10、阶梯槽;11、密封板;12、支撑台;13、连接座;14、动力杆;15、螺杆启闭机;16、卷扬启闭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一种防洪闸,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竖直固定安装在墙体中间的外框1,外框1呈“ㄩ”形,外框1内滑移设置有闸板2,闸板2包括上板22和下板21,下板21顶端呈开口结构,上板22在下板21顶端内滑移。上板22和下板21形成闸板2整体,上板22和下板21之间的最大距离为闸板2的有效长度。外框1的相对侧壁均竖直开设有活动槽9,下板21的两侧壁滑移设置在活动槽9内。外框1与墙体固定,下板21在外框1内移动,下板21和上板22抬起后可以起到泄洪排涝的作用。如图2和图4所示,下板21底端沿其结构方向固定有阶梯状的密封板11,外框1底部开设有与密封板11适配的阶梯槽10。通过密封板11与阶梯槽10配合,提高下板21与外框1之间的密封性,当下板21打开后,水流从阶梯槽10高处能快速向下流动,防止水流中杂物卡在外框1底部。如图2和图3所示,上板22顶部两端向上延伸竖直固定有导向杆3,导向杆3相互平行,导向杆3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滑移槽5,上板22的两侧壁固定有与滑移槽5适配的支撑杆,上板22在导向杆3之间移动。小规模调节水资源时,上板22移动,下板21不动,通过支撑板4与滑移槽5的配合,使得上板22能卡在导向杆3的滑移槽5上,导向杆3给上板22提供了支撑力;支撑板4沿着滑移槽5方向移动,方便对上板22的控制;另一方面,导向杆3和上板22之间的密封性得到提高,减少了水资源的泄露。上板22远离下板21的一端倾斜固定有引流板8,引流板8朝向水面一侧。闸板2不排流时,水表面在风的作用下会有小波浪产生,引流板8可以引导水流流过闸板2,避免水流沿着上板22侧壁留入下板21内。下板21内部远离水的一侧竖直固定有多个肋板6,肋板6之间等距且相互平行,上板22一侧壁开设有多个与肋板6适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防洪闸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洪闸,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1),所述外框(1)内竖直滑移设置有闸板(2),所述闸板(2)包括下板(21)和上板(22),所述上板(22)竖直滑移设置在所述下板(21)顶端,所述外框(1)上方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下板(21)和所述上板(22)滑移的驱动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洪闸,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1),所述外框(1)内竖直滑移设置有闸板(2),所述闸板(2)包括下板(21)和上板(22),所述上板(22)竖直滑移设置在所述下板(21)顶端,所述外框(1)上方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下板(21)和所述上板(22)滑移的驱动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洪闸,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21)顶部呈开口结构,所述上板(22)顶部两端向上延伸有相对设置的导向杆(3),所述上板(22)在所述导向杆(3)之间滑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洪闸,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22)靠近所述导向杆(3)的侧壁设置有支撑板(4),所述导向杆(3)靠近所述上板(22)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支撑板(4)适配的滑移槽(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洪闸,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21)内部一侧竖直设置有多个肋板(6),所述上板(22)侧壁设置有多个与所述肋板(6)适配的限位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边瑞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兴恒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