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层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9310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7 17: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叠层模具,包括前模机构、中间模机构、后模机构和旋转机构;前模机构与中间模机构左侧合模形成第一成型腔,后模机构与中间模机构右侧合模形成第二成型腔。旋转机构固定设置在中间模的下部,并带动中间模机构旋转180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叠层模具,首先第一成型腔与前模机构相通,从前模机构进行第一色塑胶注塑,然后旋转机构带动中间模机构旋转180度,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位置互换,接着在第一成型腔中从后模机构进行第二色塑胶注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叠层模具,不仅可以适应普通单色注塑机的注塑,还可适应双色注塑机的注塑,结构简单,适应性强。

Laminated di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tacking die, which comprises a front die mechanism, an intermediate die mechanism, a rear die mechanism and a rotary mechanism. The front mold mechanism and the middle die mechanism are assembled on the left side to form the first forming cavity, and the rear mold mechanism and the middle die mechanism are molded on the right side to form second forming cavities. The rotating mechanism is fixedly arranged on the lower middle mold, and drives the middle clamping mechanism rotates 180 degrees; the utility model of the laminated mould, the first molding cavity and the front mould mechanism of injection mould mechanism is used in all plastic, and then rotating mechanism drives the middle clamping mechanism rotates 180 degrees, the first and second forming cavity forming cavity swap the location in the first forming cavity from the injection mould mechanism of second color plastic. The laminated mold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not only adapt to the injection of ordinary monochromatic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but also adapt to the injection of two color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with simple structure and strong adapt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叠层模具
本技术涉及大型塑料零件注塑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适用不同注塑机的叠层模具。
技术介绍
塑胶制品大多是由模具注塑成型的,借助注塑模具能高效地成型出所需外形的塑胶制品,从而加速了注塑模具的发展步伐。其中,注塑模具中的叠层模具已经广泛应用于注塑成型加工过程中,例如塑胶瓶盖、汽车仪表盘等。而目前,现有的叠层模具一般包括动模部分、中间模部分及定模部分,且在开合模的过程中,动模部分和定模部分移动,从而实现开合模动作的目的。但是现有技术的叠层模具一般只适应单色注塑机,对于双色注塑机则不适应。而目前的注塑模具都在向大型化、特殊结构、自动化发展,很多模具都需要特殊的注塑机型才能改完后才能试模,现有的叠层模具在注塑机的适用上具有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既适应单色注塑机又适应双色注塑机的叠层模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叠层模具,包括前模机构、中间模机构、后模机构和旋转机构;所述前模机构位于中间模机构的左侧,所述后模机构位于中间模机构的右侧,所述旋转机构与中间模机构固定连接,且旋转机构固定设置在中间模的下部,并带动中间模机构旋转180度;所述前模机构与中间模机构左侧合模形成第一成型腔,所述后模机构与中间模机构右侧合模形成第二成型腔;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旋转工作台、驱动机构、定位柱、中心定位柱、限位机构和承重固定板;所述定位柱和中心定位柱的一端分别与旋转工作台固定连接,定位柱和中心定位柱的另一端分别与中间模机构的下部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与旋转工作台固定连接,且驱动机构带动旋转工作台旋转180度;所述承重固定板位于驱动机构和限位机构的下方,且驱动机构和限位机构分别固定在承重固定板上。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旋转轴、第一齿轮、第一齿条和第一油缸;所述旋转轴位于旋转工作台中心的下部,且旋转轴与旋转工作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活动套在旋转轴上;所述第一齿条沿左右方向与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一油缸的活塞杆与第一齿条固定连接;第一油缸带动第一齿条运动,第一齿条带动第一齿轮和旋转轴旋转,旋转轴带动旋转工作台旋转。其中,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一旋转定位柱、第二旋转定位柱、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所述第一旋转定位柱和第二旋转定位柱通过螺钉对称固定设置在旋转工作台左右两端的下侧面;所述第一挡板固定位于第一旋转定位柱的下部,且第一挡板与第二油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位于第二旋转定位柱的下部,且第二挡板与第三油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油缸带动第一挡板向左运动,第一挡板将第一旋转定位柱阻挡;第三油缸带动第二挡板向左运动,第二挡板将第二旋转定位柱阻挡。其中,所述中间模机构包括中间支板、第二定型板和第三定型板;所述第二定型板固定设置在中间支板的左侧,第三定型板固定设置在中间支板的右侧;所述前模机构包括前模板、第一定型板和第一色流道;所述前模板位于第一定型板的左侧,且与第一定型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型板与第二定型板合模形成第一成型腔,所述第一色流道贯穿前模板、第一定型板和第一成型腔。其中,所述后模机构包括后模板、第四定型板和第二色流道;所述后模板位于第四定型板的右侧,且与第四定型板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定型板与第三定型板合模形成第二成型腔,所述第二色流道贯穿后模板、第四定型板和第二成型腔。其中,还包括分模机构,所述分模机构包括第二齿轮、与第二齿轮同步旋转的第三齿轮,安装在前模机构上且与第二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齿条、以及安装在后模机构上且与第三齿轮相啮合的第三齿条;所述第二齿轮带动第一齿条运动,前模机构与中间模机构分合;所述第二齿轮带动第二齿条运动,后模机构与中间模机构分合。其中,所述分模机构还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一滑轮和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固定板位于前模机构的下部,且第一固定板与前模机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轮固定设置在第一固定板的下部,且第一滑轮卡在第一导轨中,并沿第一导轨滑动。其中,所述分模机构还包括第二固定板、第二滑轮和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固定板位于后模机构的下部,且第二固定板与后模机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轮固定设置在第二固定板的下部,且第二滑轮卡在第二导轨中,并沿第二导轨滑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叠层模具,首先第一成型腔与前模机构相通,从前模机构进行第一色塑胶注塑,然后旋转机构带动中间模机构旋转180度,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位置互换,接着在第一成型腔中从后模机构进行第二色塑胶注塑。本技术的叠层模具,不仅可以适应普通单色注塑机的注塑,还可适应双色注塑机的注塑,结构简单,适应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叠层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叠层模具的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叠层模具旋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叠层模具旋转机构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叠层模具分模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叠层模具分模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1、前模机构2、中间模机构3、后模机构5、第一成型腔6、第二成型腔11、第一定型板12、前模板13、第一色流道21、中间支板22、第二定型板23、第三定型板31、第四定型板32、后模板33、第二色流道41、旋转工作台42、定位柱43、中心定位柱44、承重固定板45、旋转轴46、第一齿轮47、第一齿条48、第一油缸49、第一旋转定位柱50、第二旋转定位柱51、第一挡板52、第二挡板53、第一固定板54、第一滑轮55、第一导轨56、第二固定板57、第二滑轮58、第二导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描述。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叠层模具,包括前模机构1、中间模机构2、后模机构3和旋转机构。前模机构1位于中间模机构2的左侧,后模机构3位于中间模机构2的右侧,旋转机构与中间模机构2固定连接,且旋转机构固定设置在中间模机构2的下部,并带动中间模机构2旋转180度;前模机构1与中间模机构2左侧合模形成第一成型腔5,后模机构3与中间模机构2右侧合模形成第二成型腔6;旋转机构包括旋转工作台41、驱动机构、定位柱42、中心定位柱43、限位机构和承重固定板44;定位柱42和中心定位柱43的一端分别与旋转工作台41固定连接,定位柱42和中心定位柱43的另一端分别与中间模机构2的下部固定连接;驱动机构与旋转工作台41固定连接,且驱动机构带动旋转工作台41旋转180度;承重固定板44位于驱动机构和限位机构的下方,且驱动机构和限位机构分别固定在承重固定板44上。本技术的叠层模具,首先第一成型腔5与前模机构1相通,从前模机构1进行第一色塑胶注塑,然后旋转机构带动中间模机构2旋转180度,第一成型腔5与第二成型腔6位置互换,接着在第一成型腔5中从后模机构3进行第二色塑胶注塑。本技术的叠层模具,不仅可以适应普通单色注塑机的注塑,还可适应双色注塑机的注塑,结构简单,适应性强。请参阅图3和图4,驱动机构包括旋转轴45、第一齿轮46、第一齿条47和第一油缸48;旋转轴45位于旋转工作台41中心的下部,且旋转轴45与旋转工作台41固定连接;第一齿轮46活动套在旋转轴45上;第一齿条47沿左右方向与第一齿轮46啮合;第一油缸48的活塞杆与第一齿条47固定连接;第一油缸48带动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叠层模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叠层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模机构、中间模机构、后模机构和旋转机构;所述前模机构位于中间模机构的左侧,所述后模机构位于中间模机构的右侧,所述旋转机构与中间模机构固定连接,且旋转机构固定设置在中间模的下部,并带动中间模机构旋转180度;所述前模机构与中间模机构左侧合模形成第一成型腔,所述后模机构与中间模机构右侧合模形成第二成型腔;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旋转工作台、驱动机构、定位柱、中心定位柱、限位机构和承重固定板;所述定位柱和中心定位柱的一端分别与旋转工作台固定连接,定位柱和中心定位柱的另一端分别与中间模机构的下部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与旋转工作台固定连接,且驱动机构带动旋转工作台旋转180度;所述承重固定板位于驱动机构和限位机构的下方,且驱动机构和限位机构分别固定在承重固定板上;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一旋转定位柱、第二旋转定位柱、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所述第一旋转定位柱和第二旋转定位柱通过螺钉对称固定设置在旋转工作台左右两端的下侧面;所述第一挡板固定位于第一旋转定位柱的下部,且第一挡板与第二油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位于第二旋转定位柱的下部,且第二挡板与第三油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油缸带动第一挡板向左运动,第一挡板将第一旋转定位柱阻挡;第三油缸带动第二挡板向左运动,第二挡板将第二旋转定位柱阻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层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模机构、中间模机构、后模机构和旋转机构;所述前模机构位于中间模机构的左侧,所述后模机构位于中间模机构的右侧,所述旋转机构与中间模机构固定连接,且旋转机构固定设置在中间模的下部,并带动中间模机构旋转180度;所述前模机构与中间模机构左侧合模形成第一成型腔,所述后模机构与中间模机构右侧合模形成第二成型腔;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旋转工作台、驱动机构、定位柱、中心定位柱、限位机构和承重固定板;所述定位柱和中心定位柱的一端分别与旋转工作台固定连接,定位柱和中心定位柱的另一端分别与中间模机构的下部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与旋转工作台固定连接,且驱动机构带动旋转工作台旋转180度;所述承重固定板位于驱动机构和限位机构的下方,且驱动机构和限位机构分别固定在承重固定板上;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一旋转定位柱、第二旋转定位柱、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所述第一旋转定位柱和第二旋转定位柱通过螺钉对称固定设置在旋转工作台左右两端的下侧面;所述第一挡板固定位于第一旋转定位柱的下部,且第一挡板与第二油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位于第二旋转定位柱的下部,且第二挡板与第三油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油缸带动第一挡板向左运动,第一挡板将第一旋转定位柱阻挡;第三油缸带动第二挡板向左运动,第二挡板将第二旋转定位柱阻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旋转轴、第一齿轮、第一齿条和第一油缸;所述旋转轴位于旋转工作台中心的下部,且旋转轴与旋转工作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活动套在旋转轴上;所述第一齿条沿左右方向与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一油缸的活塞杆与第一齿条固定连接;第一油缸带动第一齿条运动,第一齿条带动第一齿轮和旋转轴旋转,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巫雨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福峰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