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小平专利>正文

一种电梯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61374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3 03: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缓冲器,包括内筒及外筒,所述内筒外套设有外筒,所述外筒位于内筒下方,所述外筒内设置有竖直布置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截面积由下到上逐渐变小;所述调节杆通过内筒底部的阻尼孔延伸至内筒内,所述调节杆顶端设置有半径大于阻尼孔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内缓冲垫,所述内缓冲垫内嵌设有第二磁块;所述内筒底部与外筒底部之间设置有塔簧,所述塔簧套设与调节杆外。本新型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多重缓冲实现先快后慢的软着陆效果,缓冲效果好,保护轿厢内的乘客不受伤害;能在缓冲后完成内筒的缓慢复位,避免了塔簧弹性势能快速释放导致的对乘客的二次伤害。

An elevator buffe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elevator buffer comprises an inner cylinder and an outer cylinder, the inner cylinder is sleeved outside the cylinder, the outer cylinder is positioned below the inner cylinder and the outer cylinder is provided with a regulating rod arranged vertically,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adjusting rod from top to bottom gradually becomes smaller; the damping hole the adjusting lever at the bottom of the inner cylinder extends through the inner cylinder, the adjusting rod is arranged on the top of the mounting plate radius is larger than the damping holes, the installation settings within the cushion plate, the inner cushion are provided with second magnetic blocks; a tower spring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inner cylinder and the bottom the bottom of the outer cylinder, the tower spring set and adjusting rod. This model is reasonable in structure design, realization of slow down after the soft landing effect through multiple buffer, buffer effect, protect the car passengers from harm; in the buffer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inner cylinder of the slow reduction, avoid the tower spring elastic potential rapid release caused two injuries to passeng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缓冲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相关设备
,具体是一种电梯缓冲器。
技术介绍
缓冲器安装在电梯井道的底部,当电梯轿厢或对重坠落时,能够起到最后的缓冲、制停和保护作用,以免轿厢或对重直接撞底,目前电梯用缓冲器的缓冲效果不够好,当受到电梯轿厢或对重撞击后,复位时运行的稳定性不高,容易造成二次伤害,并且整个缓冲结构容易产生变形或异位,每次都需要人工调整和恢复,使用寿命也不长。因此,目前的电梯用缓冲器存在,缓冲效果较差、工作稳定性较差、易变形、使用寿命较短和自身复位效果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缓冲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缓冲器,包括内筒及外筒,所述内筒外套设有外筒,所述外筒位于内筒下方,所述外筒内设置有竖直布置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截面积由下到上逐渐变小;所述调节杆通过内筒底部的阻尼孔延伸至内筒内,所述调节杆顶端设置有半径大于阻尼孔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内缓冲垫,所述内缓冲垫内嵌设有第二磁块;所述内筒底部与外筒底部之间设置有塔簧,所述塔簧套设与调节杆外;所述内筒上部侧壁设置有多个排气孔;所述内筒顶端为开口且其上端设置有撞板,所述撞板上端设置有外缓冲垫,所述撞板下端设置有与第二磁块相斥的第一磁块。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筒的高度大于调节杆的高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撞击时,电梯桥厢先碰撞外缓冲垫,经外缓冲垫缓冲后通过撞板带动内筒下移,压缩外筒与内筒之间的空腔内的空气并从阻尼孔排入内筒,并最终从排气孔排出,阻尼孔的设置,起到进一步缓冲的作用,由于调节杆的截面积由下到上逐渐变小,因此在内筒下降过程中,调节杆与阻尼孔之间的过流间隙在逐渐变小,从而使阻尼逐渐变大,从而使得电梯桥厢的缓冲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软着陆效果,最大限度地保护轿厢内的乘客不受伤害;设置塔簧,由于塔簧本身的构造,使得其在内筒下降过程中,塔簧对内筒的反作用力会逐渐变大,从而进一步提高软着陆效果;在整个下降过程的末端时,内筒带动撞板挤压安装板上的内缓冲垫,并在第一磁块及第二磁块斥力的作用下进一步缓冲,使内筒快速停止。因此本新型在外缓冲垫、内缓冲垫、第一磁块、第二磁块、阻尼孔及塔簧的作用下实现多重缓冲,并且整个缓冲过程呈先快后慢的软着陆效果,保护轿厢内的乘客不受伤害。同时,内筒在塔簧的作用下还能完成复位,而且由于内筒在最低位时阻尼孔与调节杆之间的过流间隙最小,因此,阻止塔簧复位的阻尼最大,使得塔簧弹性势能并不会快速释放,因而避免了塔簧弹性势能快速释放导致的对乘客的二次伤害。综上所述,本新型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多重缓冲实现先快后慢的软着陆效果,缓冲效果好,保护轿厢内的乘客不受伤害;能在缓冲后完成内筒的缓慢复位,避免了塔簧弹性势能快速释放导致的对乘客的二次伤害。附图说明图1为电梯缓冲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缓冲垫,2-撞板,3-第一磁块,4-排气孔,5-内筒,6-内缓冲垫,7-第二磁块,8-安装板,9-阻尼孔,10-调节杆,11-外筒,12-塔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一种电梯缓冲器,包括内筒5及外筒11,所述内筒5外套设有外筒11,所述外筒11位于内筒5下方,所述外筒11内设置有竖直布置的调节杆10,所述调节杆10的截面积由下到上逐渐变小;所述调节杆10通过内筒5底部的阻尼孔9延伸至内筒5内,所述调节杆10顶端设置有半径大于阻尼孔9的安装板8,所述安装板8上设置有内缓冲垫6,所述内缓冲垫6内嵌设有第二磁块7;所述内筒5底部与外筒11底部之间设置有塔簧12,所述塔簧12套设与调节杆10外;所述内筒5上部侧壁设置有多个排气孔4;所述内筒5顶端为开口且其上端设置有撞板2,所述撞板2上端设置有外缓冲垫1,所述撞板2下端设置有与第二磁块7相斥的第一磁块3。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撞击时,电梯桥厢先碰撞外缓冲垫1,经外缓冲垫1缓冲后通过撞板2带动内筒5下移,压缩外筒11与内筒5之间的空腔内的空气并从阻尼孔9排入内筒5,并最终从排气孔4排出,阻尼孔9的设置,起到进一步缓冲的作用,由于调节杆10的截面积由下到上逐渐变小,因此在内筒5下降过程中,调节杆10与阻尼孔9之间的过流间隙在逐渐变小,从而使阻尼逐渐变大,从而使得电梯桥厢的缓冲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软着陆效果,最大限度地保护轿厢内的乘客不受伤害;设置塔簧12,由于塔簧12本身的构造,使得其在内筒下降过程中,塔簧12对内筒5的反作用力会逐渐变大,从而进一步提高软着陆效果;在整个下降过程的末端时,内筒5带动撞板2挤压安装板8上的内缓冲垫6,并在第一磁块3及第二磁块7斥力的作用下进一步缓冲,使内筒5快速停止。因此本新型在外缓冲垫1、内缓冲垫6、第一磁块3、第二磁块7、阻尼孔9及塔簧12的作用下实现多重缓冲,并且整个缓冲过程呈先快后慢的软着陆效果,保护轿厢内的乘客不受伤害。同时,内筒5在塔簧12的作用下还能完成复位,而且由于内筒5在最低位时阻尼孔9与调节杆10之间的过流间隙最小,因此,阻止塔簧12复位的阻尼最大,使得塔簧12弹性势能并不会快速释放,因而避免了塔簧12弹性势能快速释放导致的对乘客的二次伤害。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及“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梯缓冲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缓冲器,包括内筒及外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外套设有外筒,所述外筒位于内筒下方,所述外筒内设置有竖直布置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截面积由下到上逐渐变小;所述调节杆通过内筒底部的阻尼孔延伸至内筒内,所述调节杆顶端设置有半径大于阻尼孔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内缓冲垫,所述内缓冲垫内嵌设有第二磁块;所述内筒底部与外筒底部之间设置有塔簧,所述塔簧套设与调节杆外;所述内筒上部侧壁设置有多个排气孔;所述内筒顶端为开口且其上端设置有撞板,所述撞板上端设置有外缓冲垫,所述撞板下端设置有与第二磁块相斥的第一磁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缓冲器,包括内筒及外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外套设有外筒,所述外筒位于内筒下方,所述外筒内设置有竖直布置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截面积由下到上逐渐变小;所述调节杆通过内筒底部的阻尼孔延伸至内筒内,所述调节杆顶端设置有半径大于阻尼孔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内缓冲垫,所述内缓冲垫内嵌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小平
申请(专利权)人:何小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