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式雨水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40860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9 22: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渗透式雨水口,其结构包括:井壁(3)、透水墙(4)、溢流堰墙(5)、井底板(6),井底板(6)、井壁(3)与透水墙(4)围成了一个顶端开口的雨水口井,与透水墙(4)相对的井壁(3)底部设置雨水口连接管(7),溢流堰墙(5)平行于透水墙(4)并连接在井底板(6)上,将雨水口井分为两格,其高度低于透水墙(4)和井壁(3)。路面雨水先汇入溢流堰墙(5)与透水墙(4)形成的第一格井内空间储存,由透水墙(4)渗透至周边土壤中,雨量大时,第一格的雨水水位逐渐上升,翻越溢流堰墙(5),经雨水口连接管(7)进入排水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实现了雨水口对雨水充分吸纳、蓄渗和缓释。

Permeable rainwate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rain water infiltration, the structure comprises a wall (3), a permeable wall (4), weir wall (5), (6) wells, wells bottom plate (6) and the wall (3) and a permeable wall (4) surrounded by a top opening of the rain wells, and a permeable wall (4) relative to the shaft (3) connected pipe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rain mouth (7), weir wall (5) parallel to the permeable wall (4) is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plate (6), the water wells is divided into two lattices, whose height is lower than the permeable walls (4) and the wall (3). The rainwater into the overflow weir wall (5) and a permeable wall (4) forming the first lattice in the well storage space, the permeable walls (4) infiltration to the surrounding soil, rainfall, water level rises gradually first, crossing the weir wall (5), 7 (by rain inlet connecting pipe) into the drainage system.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as follows: the rainwater opening is fully absorbed, permeated and sustained-relea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渗透式雨水口
本技术涉及一种渗透式雨水口,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作为兼具雨水收集和渗透功能的路面雨水收集构筑物。
技术介绍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其中“渗”的措施主要从绿地系统、人行道透水铺砖、透水路面等方面考虑,而集水量最大的雨水口仍然只作为集水排水的构筑物,并未赋予更多的功能要求。目前道路建设所使用的雨水口只作为雨水收集的构筑物,路面雨水流入雨水口即来即走,无法对雨水进行充分吸纳、蓄渗和缓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渗透式雨水口。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渗透式雨水口,其结构特点在于:包括井壁3、透水墙4、溢流堰墙5、井底板6,所述井底板6、所述井壁3与所述透水墙4围成了一个顶端开口的雨水口井,与所述透水墙4相对的所述井壁3底部设置雨水口连接管7,所述溢流堰墙5平行于所述透水墙4并连接在所述井底板6上,所述溢流堰墙5将雨水口井分为两格,所述溢流堰墙5高度低于所述透水墙4和所述井壁3。所述溢流堰墙5与所述透水墙4所形成的雨水井空间可以对雨水进行充分储存,储存的雨水通过所述透水墙4渗透进入人行道透水层中,再渗透至周边土壤中,可以对雨水进行充分吸纳、蓄渗和缓释,当雨水量大时,储存的雨水水位上升,当超过堰顶时水流翻越溢流堰5,再通过雨水口连接管7进入排水系统中。所述井壁3顶端连接顶板2,所述顶板2通过可移动的雨水箅1与所述透水墙4连接。所述井底板6和所述溢流堰墙5采用C25素砼材料,所述顶板2采用C30钢筋砼材料。所述井壁3为M10水泥砂浆砌筑MU10号砖结构,井壁(3)表面为20mm厚的防水水泥砂浆,防水水泥与砂浆的体积比为1:2。所述透水墙4为多孔砖透水墙。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实现了雨水口对雨水充分吸纳、蓄渗和缓释,有效控制雨水流径,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与图2所示,渗透式雨水口,其结构特包括:井壁3、透水墙4、溢流堰墙5、井底板6,所述井底板6、所述井壁3与所述透水墙4围成了一个顶端开口的雨水口井,与所述透水墙4相对的所述井壁3底部设置雨水口连接管7,所述溢流堰墙5平行于所述透水墙4并连接在所述井底板6上,所述溢流堰墙5将雨水口井分为两格,所述溢流堰墙5高度低于所述透水墙4和所述井壁3。所述溢流堰墙5与所述透水墙4所形成的雨水井空间可以对雨水进行充分储存,储存的雨水通过所述透水墙4渗透进入人行道透水层中,再渗透至周边土壤中,可以对雨水进行充分吸纳、蓄渗和缓释,当雨水量大时,储存的雨水水位上升,当超过堰顶时水流翻越溢流堰5,再通过雨水口连接管7进入排水系统中。所述井壁3顶端连接顶板2,所述顶板2通过可移动的雨水箅1与所述透水墙4连接。所述井底板6和所述溢流堰墙5采用C25素砼,所述顶板2采用C30钢筋砼。所述井壁3采用M10水泥砂浆砌筑MU10号砖,砖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例如采用烧结普通砖,但不得采用粘土实心砖。采用为20mm厚的1:2(体积比)防水水泥砂浆抹面。所述透水墙4采用多孔砖,墙后为240mm厚φ40-80mm卵石透水层。所述溢流堰墙5与透水墙4之间的第一格雨水口井净宽为380mm,第二格雨水口井净宽为320mm,溢流堰墙5厚度为100mm,高度为600mm,渗透式雨水口井长、宽、高尺寸规格为800×680×1200mm。将该渗透式雨水口布置在道路侧石旁,路面雨水先汇入溢流堰墙5与透水墙4形成的第一格雨水口井内空间储存,储存的雨水由透水墙4渗透进入人行道透水层中,再渗透至周边土壤中。在雨量不大的情况下,可实现雨水的渗透利用,涵养地下水。当雨量较大时,第一格雨水口井内的雨水水位上升,当超过堰顶时水流翻越溢流堰墙5,再通过雨水口连接管7进入排水系统中。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技术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技术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技术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渗透式雨水口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渗透式雨水口,其特征在于:包括井壁(3)、透水墙(4)、溢流堰墙(5)、井底板(6),所述井底板(6)、所述井壁(3)与所述透水墙(4)围成了一个顶端开口的雨水口井,与所述透水墙(4)相对的所述井壁(3)底部设置雨水口连接管(7),所述溢流堰墙(5)平行于所述透水墙(4)并连接在所述井底板(6)上,所述溢流堰墙(5)将雨水口井分为两格,所述溢流堰墙(5)高度低于所述透水墙(4)和所述井壁(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渗透式雨水口,其特征在于:包括井壁(3)、透水墙(4)、溢流堰墙(5)、井底板(6),所述井底板(6)、所述井壁(3)与所述透水墙(4)围成了一个顶端开口的雨水口井,与所述透水墙(4)相对的所述井壁(3)底部设置雨水口连接管(7),所述溢流堰墙(5)平行于所述透水墙(4)并连接在所述井底板(6)上,所述溢流堰墙(5)将雨水口井分为两格,所述溢流堰墙(5)高度低于所述透水墙(4)和所述井壁(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透式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壁(3)顶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建国陈靖韬史孟彬吴晓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