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排地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0377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6 0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快排地漏,利用科恩达效应进行下水引导,稳定下水的流量与速度,再利用文丘里效应形成负压,对流体进行吸引,达到加速排水的效果。快排地漏设置形成的科恩达效应的曲面与形成文丘里效应的通孔,实现快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多个组件组装而成,各组件之间可采用旋转卡接的结构进行限位连接。其中,只有预埋盒与地板固定连接,其他组件均进行拆装。安装时,可将组件逐个安装在预埋盒内;维护拆卸时,也可分别拆出需要更换的组件。维护过程简单直观,维护成本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排水加速,流量放大功能,可使用流水或气体产生增压动力。排水的加速效果不采用电直接提供动力,更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快排地漏
本技术涉及下水机构,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快排地漏。
技术介绍
为了解决市面上所谓的大流量地漏普遍存在的流量不够大的不足,如中国技术专利申请201420375379.X公开了一种地漏,设有一一体焊接而成的边框,所述边框上设有一第一漏水板,所述边框中部设有一广口结构的漏水区凹槽,所述凹槽底部设有一第二漏水板,所述第二漏水板底部设有漏槽。第一漏水板与漏槽之间形成一一定深度的广口结构漏水区,可以使水流加速排出;并且采用动轴销、回力弹簧和防臭垫连动的结构,有效的防止下水道气味外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201410718542.2公开了一种利用反水弯水封原理、S形封闭通道内水位落差虹吸原理及单通道原理制作的不钩挂头发等线状物的水封式虹吸地漏。它由单通道地漏盖(地漏篦子)、地漏杯和S形单通道反水弯地漏芯组成。水通过地漏盖的异形通道肢进入地漏杯聚集,再通过地漏芯的入水口进入S形排水通道最后从地漏芯出水口水排入建筑排水管。水流全过程为单通道,实现不钩挂头发等线状物的功能。地漏芯的S弯形成存水段实现水封防臭的功能。地漏芯出口上部的下行腔段在下行水的重力作用下在S形封闭通道内形成虹吸力,实现利用虹吸原理加速排水的功能。上述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从而造成安装不便的不足。而具有防臭功能的地漏会相应缩小流量,为了解决该不足,中国技术专利申请201420039356.1公开了一种加速排水地漏,包括面板、管套和篦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套内设有活塞装置,该活塞装置包括手环、活动杆、金属网罩和活塞体,管套下设有一块底板,底板上设有一个单向阀A,所述活塞体形状为中空带柱面结构,其中空部分的空间内置有单向阀B,中空部分上部设有金属网罩,该金属网罩与活动杆下端相连,活动杆上端设有手环。通过在地漏的套管内设置活塞装置,当室内排水量较大或者地漏的篦子被脏物堵塞时,通过拉动活塞装置上的活动杆,使活动杆在篦子上的通孔内上下移动,进而带动管套内的活塞体,活塞体运动时,篦子上的网孔加速吸水,同时蓄水槽加速排水;而采用单向阀和水封法,能达到良好的防臭效果。上述技术的结构复杂,而且不能实现自动加速排水。上述技术的加速排水,仅是为了解决堵塞问题带来的排水变慢的问题。而且,上述的几项专利申请在下水口的位置只靠流体的自重进行下水,则在下方即使形成虹吸,也无法较大地进行排水加速,即进水速度慢,出水速度再快也无法大幅度加速排水。现有技术的地漏基本为一体结构,当需要更换时需敲开地板进行更换,破坏大,操作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方便安装与维护的快排地漏。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快排地漏,在地漏内设置曲面,用于流体流至曲面后产生科恩达效应,贴着曲面流动,在曲面的出口附近设置通孔,用于在通孔附近产生文丘里效应,形成负压;曲面的出口与通孔与地漏的排水口相通。作为优选,所述的曲面为上下贯通的科恩达曲面,在科恩达曲面的下端口附近开设文丘里孔。作为优选,包括地漏组件、加速板,加速板设置于地漏组件内,加速板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喇叭口,喇叭口的内曲面为科恩达曲面,喇叭口的下端口周边开设有文丘里孔,文丘里孔经加速板的侧面开口与外界相通。作为优选,喇叭口的外曲面连接有下层板,文丘里孔开设于下层板上。作为优选,地漏组件包括埋设组件、面盖组件,埋设组件设置有管道接口,管道接口与加速板的侧面开口相通。作为优选,埋设组件包括预埋盒、地漏主体,地漏主体安装于预埋盒内,管道接口设置于预埋盒,地漏主体在管道接口的上下位置对预埋盒沿内壁周边分别形成完整密封,形成密封的第一过水腔;地漏主体的侧壁开设有过水孔,过水孔与加速板的侧面开口相通;加速板安装于地漏主体内,加速板在过水孔的上下位置对地漏主体沿内壁周边分别形成完整密封,形成密封的第二过水腔。作为优选,埋设组件还包括固定座、地漏芯,固定座设置于加速板下方,与地漏主体的内壁密封连接;固定座的外壁设置有凸出的卡块,地漏主体沿内壁周边设置有朝内凸出的限位筋,卡块向下越过限位筋后,转动固定座,限位筋在卡块的上方形成限位。作为优选,面盖组件包括地漏面盖、篦子,篦子安装于地漏主体的上端口,地漏面盖卡装于地漏主体的上端口,地漏面盖依次压紧加速板、固定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所述的快排地漏,利用科恩达效应进行下水引导,稳定下水的流量与速度,再利用文丘里效应形成负压,对流体进行吸引,达到加速排水的效果。本技术设置形成的科恩达效应的曲面与形成文丘里效应的通孔,实现快排。而且,本技术由多个组件组装而成,各组件之间可采用旋转卡接的结构进行限位连接。其中,只有预埋盒与地板固定连接,其他组件均进行拆装。安装时,可将组件逐个安装在预埋盒内;维护拆卸时,也可分别拆出需要更换的组件。维护过程简单直观,维护成本低。本技术的实施,地漏具备排水加速,流量放大功能,解决了地漏流量小,排水慢的问题。,可使用流水或气体产生文丘里效应,形成增压动力,不同方式可供选择。预埋盒可保护地漏不受水泥侵蚀,更换地漏方便快捷,无需破坏地板。排水的加速效果不采用电直接提供动力,更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快排地漏的立体图;图2是快排地漏的结构爆炸图;图3是快排地漏的剖视图;图4是加速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是预埋盒,11是管道接口,20是地漏主体,21是过水孔,22是第一过水腔,23是限位筋,24是限位槽,30是固定座,31是卡块,40是地漏芯,50是地漏面盖,51是限位块,52是手指插孔,53是篦子,60是加速板,61是喇叭口,62是科恩达曲面,63是下层板,64是文丘里孔,65是支撑柱,66是第二过水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地漏存在的下水减慢、拆装困难、维护成本高等不足,提供一种快排地漏,利用科恩达效应与文丘里效应进行组合,实现快速排水的效果。同时,将快排地漏实施为多组件的结构,可实现方便拆装与维护,降低拆装与维护成本。本技术主要包括稳定引流与负压吸引两个部分。流体流入地漏后产生科恩达效应,贴着曲面流动,则流体可稳定地通过曲面进行下水流动,不会因为空气压力而造成下水缓慢。同时,在曲面的出口产生文丘里效应,形成负压,流体流至曲面的出口受负压作用,对流体形成吸引效果,流体加速排出。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的快排地漏,在地漏内设置曲面,用于流体流至曲面后产生科恩达效应,贴着曲面流动,在曲面的出口附近设置通孔,用于在通孔附近产生文丘里效应,形成负压;曲面的出口与通孔与地漏的排水口相通。所述的快排地漏中,科恩达效应与文丘里效应在加速板60上产生。即在地漏内设置加速板60,加速板60设置有上下贯通的科恩达曲面62,所述的曲面即为上下贯通的科恩达曲面62,流体流经科恩达曲面62产生科恩达效应;科恩达曲面62的下端口附近开设文丘里孔64,另一路流体或气体(接自来水或气泵,分别提供流体或气体)从文丘里孔流出,产生文丘里效应,在科恩达曲面62的下端口附近产生负压,流体沿科恩达曲面62流至下端口,在负压的作用下加速排水。具体地,所述的快排地漏包括地漏组件、加速板60,加速板60设置于地漏组件内,加速板60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快排地漏

【技术保护点】
一种快排地漏,其特征在于,在地漏内设置曲面,用于流体流至曲面后产生科恩达效应,贴着曲面流动,在曲面的出口附近设置通孔,用于在通孔附近产生文丘里效应,形成负压;曲面的出口与通孔与地漏的排水口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排地漏,其特征在于,在地漏内设置曲面,用于流体流至曲面后产生科恩达效应,贴着曲面流动,在曲面的出口附近设置通孔,用于在通孔附近产生文丘里效应,形成负压;曲面的出口与通孔与地漏的排水口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排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曲面为上下贯通的科恩达曲面,在科恩达曲面的下端口附近开设文丘里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排地漏,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漏组件、加速板,加速板设置于地漏组件内,加速板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喇叭口,喇叭口的内曲面为科恩达曲面,喇叭口的下端口周边开设有文丘里孔,文丘里孔经加速板的侧面开口与外界相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排地漏,其特征在于,喇叭口的外曲面连接有下层板,文丘里孔开设于下层板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排地漏,其特征在于,地漏组件包括埋设组件、面盖组件,埋设组件设置有管道接口,管道接口与加速板的侧面开口相通。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孝发林孝山赵志庆傅毅辉金磊
申请(专利权)人: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