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耦合钢包针跳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86483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3 04: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高耦合钢包针跳线,包括跳线座、尾纤及光纤插针,跳线座内设有衬片,衬片的中心设有通孔,衬片的两侧分别设有与跳线座的内壁过盈配合的内套,两个内套的自由端分别设有套筒,套筒的筒壁向其中心凹陷形成有弹性束紧部;尾纤的插接端固定套设有第一插接套,光纤插针的插接端固定套设有第二插接套,第一插接套、第二插接套对插于跳线座内,第一插接套、第二插接套均与相应内套过盈配合,且第一插接套、衬片及第二插接套依次构成平面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装配方便,有利于降低装配难度和制造成本,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光纤端面不易磨损,光耦合效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耦合钢包针跳线
本技术涉及光纤跳线
,特别涉及一种高耦合钢包针跳线。
技术介绍
光纤跳线是光纤通讯系统中不可或缺是重复通断用无源器件,用于实现光纤与设备、光纤与光纤、光纤与仪表之间快速可靠的通断连接。它是光无源器件中研究最早、发展最快、用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种器件。光纤跳线结构品种繁多,广泛应用于电信、数据通信、工业、军事、医疗和传感器等各个领域。现有光纤跳线通常是将尾纤和光纤插针直接对插在跳线座内,通过光纤端面紧密接触进行光耦合。然而,当上述光纤跳线应用于传输功率较大且需要频繁插拔光纤的场合时,光纤接触端面容易因反复挤压或摩擦而造成磨损,使得接触端面的光洁度降低,进而导致耦合效率降低,影响传输效率。另外,现有的光纤跳线为了实现对尾纤及光纤插针的紧固,通常是在光纤对插后再向光纤座内注入粘结剂,但是,粘接剂在注入过程中往往会渗透至光纤接触面,使得产品报废,导致增加了装配难度和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高耦合钢包针跳线,其结构简单合理,装配方便,有利于降低装配难度和制造成本,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光纤端面不易磨损,光耦合效率较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耦合钢包针跳线,包括跳线座、尾纤及光纤插针,所述跳线座内设有衬片,所述衬片与所述跳线座呈同心同轴设置,所述衬片的中心设有通孔,所述衬片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跳线座的内壁过盈配合的内套,所述衬片被紧固地夹设于两个所述内套之间,两个所述内套的自由端分别设有套筒,所述套筒与所述跳线座的内壁紧固配合,所述套筒的筒壁向其中心凹陷形成有弹性束紧部;所述尾纤的插接端固定套设有第一插接套,所述光纤插针的插接端固定套设有第二插接套,所述尾纤插接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插接套的相应端面齐平,所述光纤插针插接端的端面亦与所述第二插接套的相应端面齐平;所述第一插接套、所述第二插接套对插于所述跳线座内,所述第一插接套、所述第二插接套均与相应内套过盈配合,且所述第一插接套、所述衬片及所述第二插接套依次构成平面接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接套自由端的端面与所述跳线座的相应端面相齐平。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插接套自由端的端面与所述跳线座的相应端面相齐平。进一步地,所述光纤插针自由端的端面略伸出于所述第二插接套的外部。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套筒与相应所述内套之间、每个所述内套与相应所述衬片之间均嵌设有垫片。进一步地,所述衬片的厚度为0.05-0.10毫米。进一步地,所述衬片的周缘与其通孔之间呈网状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钢包针跳线,通过在跳线座内设置衬片,并在衬片的中心设置通孔,装配过程中,当第一插接套、第二插接套对插于跳线座内时,在衬片的作用下将两者隔开,避免了尾纤和光纤插针端面的直接接触,从而有效避免了光纤端面出现磨损现象,尾纤通过衬片中心的通孔与光纤插针耦合,确保了本技术的光耦合效率;第一插接套、第二插接套对插于跳线座中,利用内套与第一插接套及第二插接套之间的过盈紧配,实现了对第一插接套及第二插接套的一次紧固,利用套筒中部的弹性束紧部实现了对第一插接套及第二插接套的二次紧固,从而有效确保了第一插接套及第二插接套安装的紧固性,使得无需注入粘结剂,安装较为方便、快捷,有效降低了产品报废率和制造成本。本技术结构设置简单、合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衬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中:1、跳线座;2、尾纤;3、光纤插针;4、衬片;41、通孔;5、内套;6、套筒;61、弹性束紧部;7、第一插接套;8、第二插接套;9、垫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高耦合钢包针跳线,包括跳线座1、尾纤2及光纤插针3,跳线座1内设有衬片4,衬片4与跳线座1呈同心同轴设置,衬片4的中心设有通孔41,衬片4的两侧分别设有与跳线座1的内壁过盈配合的内套5,衬片4被紧固地夹设于两个内套5之间,两个内套5的自由端分别设有套筒6,套筒6与跳线座1的内壁紧固配合,套筒6的筒壁向中心凹陷形成有弹性束紧部61。尾纤2的插接端固定套设有第一插接套7,光纤插针3的插接端固定套设有第二插接套8,尾纤2插接端的端面与第一插接套7的相应端面齐平,光纤插针3插接端的端面亦与第二插接套8的相应端面齐平。安装时,第一插接套7、第二插接套8对插于跳线座1内,第一插接套7、第二插接套8均与相应内套5过盈配合,且第一插接套7、衬片4及第二插接套8依次构成平面接触。通过使第一插接套7、衬片4及第二插接套8依次构成平面接触,可以有效减小尾纤2与光纤插针3之间的轴向间距,使得光耦合效率更高,信号传输效果更好。本技术提供的钢包针跳线,装配过程中,当第一插接套7、第二插接套8对插于跳线座1内时,在衬片4的作用下将两者隔开,避免了尾纤2和光纤插针3端面的直接接触,从而有效避免了光纤端面出现磨损现象,尾纤2通过衬片4中心的通孔41与光纤插针3耦合,确保了本技术的耦合效率,使得信号传输效果较好。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通孔41的直径需大于尾纤2及光纤插针3的直径,以保证尾纤2、光纤插针3的端面均不会与衬片4接触,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光纤端面出现磨损现象。此外,本技术所述的钢包针跳线,利用内套5与第一插接套7及第二插接套8之间的过盈紧配,实现了对第一插接套7及第二插接套8的一次紧固,利用套筒6中部的弹性束紧部61实现了对第一插接套7及第二插接套8的二次紧固,从而有效确保了第一插接套7及第二插接套8安装的紧固性,使得无需注入粘结剂,安装较为方便、快捷,有效降低了产品报废率和制造成本。第一插接套7自由端的端面与跳线座1的相应端面相齐平,第二插接套8自由端的端面与跳线座1的相应端面相齐平,通过设置上述结构,使得本技术整体更为美观,结构更为紧凑、小巧,有效节约了使用时所需的安装空间,使用更为方便。光纤插针3自由端的端面略伸出于第二插接套8的外部,使得光纤插针3与其他光纤元件插接时接触更为紧密,进一步提高了光信号传播效果。为了使本技术各元件安装更为紧固,每个套筒6与相应内套5之间、每个内套5与相应衬片4之间均嵌设有垫片9。为了提高本技术的光耦合效率,衬片4的厚度为0.05-0.10毫米。衬片4的周缘与其通孔41之间呈网状设置,增大了衬片4的通透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尾纤2与光纤插针3之间的耦合效率。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耦合钢包针跳线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耦合钢包针跳线,包括跳线座、尾纤及光纤插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跳线座内设有衬片,所述衬片与所述跳线座呈同心同轴设置,所述衬片的中心设有通孔,所述衬片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跳线座的内壁过盈配合的内套,所述衬片被紧固地夹设于两个所述内套之间,两个所述内套的自由端分别设有套筒,所述套筒与所述跳线座的内壁紧固配合,所述套筒的筒壁向中心凹陷形成有弹性束紧部;所述尾纤的插接端固定套设有第一插接套,所述光纤插针的插接端固定套设有第二插接套,所述尾纤插接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插接套的相应端面齐平,所述光纤插针插接端的端面亦与所述第二插接套的相应端面齐平;所述第一插接套、所述第二插接套对插于所述跳线座内,所述第一插接套、所述第二插接套均与相应内套过盈配合,且所述第一插接套、所述衬片及所述第二插接套依次构成平面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耦合钢包针跳线,包括跳线座、尾纤及光纤插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跳线座内设有衬片,所述衬片与所述跳线座呈同心同轴设置,所述衬片的中心设有通孔,所述衬片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跳线座的内壁过盈配合的内套,所述衬片被紧固地夹设于两个所述内套之间,两个所述内套的自由端分别设有套筒,所述套筒与所述跳线座的内壁紧固配合,所述套筒的筒壁向中心凹陷形成有弹性束紧部;所述尾纤的插接端固定套设有第一插接套,所述光纤插针的插接端固定套设有第二插接套,所述尾纤插接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插接套的相应端面齐平,所述光纤插针插接端的端面亦与所述第二插接套的相应端面齐平;所述第一插接套、所述第二插接套对插于所述跳线座内,所述第一插接套、所述第二插接套均与相应内套过盈配合,且所述第一插接套、所述衬片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军亮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宇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