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胶纸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74650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8 14: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胶纸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结构胶纸包括第一胶黏剂层以及第一基材。第一胶黏剂层包括第一胶黏剂以及发泡剂颗粒。第一胶黏剂层沿厚度方向贯通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基材沿厚度方向贯通设置有第二凹槽,且第一基材中的各凹槽与第一胶黏剂层中对应的一个第一凹槽沿厚度方向对齐且连通,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位置填充有第二胶黏剂层,第二胶黏剂层用于粘接在被粘接对象上且包括第二胶黏剂但不含发泡剂颗粒。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结构胶纸能准确控制发泡后的结构胶纸的粘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结构胶纸的制备过程中不使用凹版,因此得到的结构胶纸的性能更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结构胶纸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胶纸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构胶纸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胶纸一般采用PET基材和丙烯酸酯系压敏型胶黏剂加发泡剂实现发泡从而与集流体产生剥离,以在集流体上预留出极耳位。参照图11A和图11B,当胶黏剂中的残余溶剂量过大时(>10%),发泡剂被完全包覆在胶黏剂中,即使发泡剂发泡后膨胀,也无法有效减小胶黏剂与集流体的接触面积,导致胶纸难以剥离,无法在集流体上预留出极耳位。参照图12A和图12B,当胶黏剂中的残余溶剂量相对合适时(5%~10%),部分发泡剂挨着胶黏剂与集流体之间的界面,发泡剂发泡后可以有效减小胶黏剂与集流体的接触面积,胶纸可以正常剥离,但是该工艺要求苛刻,合格率较低,无法满足批量化生产的需求。参照图13A和图13B,当胶黏剂中残余溶剂量过低时(<5%),大多数发泡剂已经裸露在胶黏剂之外,发泡剂发泡后,胶黏剂几乎与集流体失去粘结,导致胶纸失粘,污染烘箱。由于通常发泡剂本身粒径分布较宽(5μm~30μm),混合在胶黏剂中进行涂布烘干,容易出现两种失效模式。第一种,胶黏剂层过厚,发泡剂发泡膨胀不能有效减小胶黏剂与集流体的接触面积,导致发泡后粘性过大,无法从集流体的空箔区剥离,造成断带。第二种,胶黏剂层过薄,发泡剂裸露在胶黏剂外,阻碍了胶黏剂与集流体的空箔区的接触,造成发泡后粘性过弱,由于发泡剂发泡时涂层未完全干燥,因此发泡剂粘性偏弱时,容易被热风带起,粘在湿膜区,湿膜干燥后,发泡剂嵌入力度增大,无法正常剥离,也会造成断带。另外,由于胶黏剂层的厚度通常要求范围较小,常规的涂布工艺精度无法满足要求,厚度波动导致大量产品报废。此外,由于发泡剂颗粒极易堵住凹版网纹孔,导致上胶漏涂。且发泡剂颗粒在胶黏剂中的分布不均匀,导致发泡不均匀,产品极为不稳定,报废率可达50%。凹版印刷涂布时一次涂布的厚度受限,最大厚度为40μm,产品的应用范围严重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胶纸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结构胶纸中含有发泡剂颗粒的第一胶黏剂层在发泡剂颗粒发泡后保持与被粘结对象脱离,不含发泡剂颗粒的第二胶黏剂层保持与被粘接对象粘接不脱离,因此能准确控制发泡后的结构胶纸的粘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胶纸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结构胶纸与被粘接对象的粘性一致性极高,易于进行批量化生产,解决了常规胶纸中发泡剂发泡后粘性波动严重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胶纸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结构胶纸能提升电池活性物质的利用率、避免活性物质的浪费,同时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快冲快放性能以及散热性能。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胶纸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结构胶纸的制备过程中不使用凹版,因此得到的结构胶纸的性能更稳定。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胶纸,包括第一胶黏剂层以及第一基材。第一基材位于结构胶纸的远离被粘接对象的一侧。第一胶黏剂层包括:第一胶黏剂,用于粘接在被粘接对象上且第一胶黏剂的粘接在被粘接对象上的表面为第一表面;以及发泡剂颗粒,分布于第一胶黏剂。第一胶黏剂层沿厚度方向贯通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基材沿厚度方向贯通设置有第二凹槽,且第一基材中的各凹槽与第一胶黏剂层中对应的一个第一凹槽沿厚度方向对齐且连通,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位置填充有第二胶黏剂层,第二胶黏剂层用于粘接在被粘接对象上且包括第二胶黏剂但不含发泡剂颗粒。在结构胶纸粘接在被粘接对象上之后,当结构胶纸的受热温度大于发泡剂颗粒的发泡温度时,第二胶黏剂层保持与被粘接对象粘接不脱离,第一胶黏剂层中的发泡剂颗粒发泡,其中,部分发泡剂颗粒发泡后露出第一表面且所述部分发泡剂颗粒沿第一表面的截面积的总和不小于第一表面的面积的70%。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胶纸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所述的结构胶纸,包括步骤:用于制备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所述的结构胶纸,包括步骤:将第一胶黏剂、发泡剂颗粒以及第一溶剂搅拌制成第一胶黏剂层的浆料;将第二胶黏剂以及第二溶剂搅拌制成第二胶黏剂层的浆料;将第一胶黏剂层的浆料设置于第一基材上,且在第一胶黏剂层中沿厚度方向贯通设置有第一凹槽,加热至第一温度进行烘干以除去第一溶剂,所述第一温度低于发泡剂颗粒的发泡温度且保证发泡剂颗粒分布于第一胶黏剂,以便于烘干后第一胶黏剂能够粘接在被粘接对象上,且第一胶黏剂的粘接在被粘接对象上的表面为第一表面;使第一基材沿厚度方向贯通设置有第二凹槽,且第一基材中的各第二凹槽与第一胶黏剂层中对应的一个第一凹槽沿厚度方向对齐且连通;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对应位置设置第二胶黏剂层的浆料,加热至第二温度进行烘干以除去第二溶剂,所述第二温度低于发泡剂颗粒的发泡温度,以便于烘干后第二胶黏剂层能够粘接在被粘接对象上;加热至第三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以使第一胶黏剂层和第二胶黏剂层熟化,所述第三温度低于发泡剂颗粒的发泡温度,完成结构胶纸的制备;在结构胶纸粘接在被粘接对象上之后,当结构胶纸的受热温度大于发泡剂颗粒的发泡温度时,第二胶黏剂层保持与被粘接对象粘接不脱离,第一胶黏剂层中的发泡剂颗粒发泡,其中,部分发泡剂颗粒发泡后露出第一表面且所述部分发泡剂颗粒沿第一表面的截面积的总和不小于第一表面的面积的7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胶纸中含有发泡剂颗粒的第一胶黏剂层在发泡剂颗粒发泡后保持与被粘结对象脱离,不含发泡剂颗粒的第二胶黏剂层保持与被粘接对象粘接不脱离,因此可准确控制发泡后的结构胶纸的粘性。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胶纸与被粘接对象的粘性一致性极高,易于进行批量化生产,解决了常规胶纸中发泡剂发泡后粘性波动严重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胶纸的制备过程中不使用凹版,因此得到的结构胶纸的性能更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胶纸所应用的被粘结对象集流体的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胶纸粘贴于被粘结对象集流体的立体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胶纸涂布活性物质层的立体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胶纸剥离后的立体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胶纸的一立体图;图6为图5的一前视图;图7为图5的另一前视图;图8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胶纸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示意图;图9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胶纸的又一实施例的一示意图;图10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胶纸的再一实施例的一示意图;图11A至图11B为现有技术的胶纸的一实施例的一示意图,其中,图11A示出发泡剂发泡前的示意图,图11B示出发泡剂发泡后的示意图;图12A至图12B为现有技术的胶纸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示意图,其中,图12A示出发泡剂发泡前的示意图,图12B示出发泡剂发泡后的示意图;图13A至图13B为现有技术的胶纸的又一实施例的一示意图,其中,图13A示出发泡剂发泡前的示意图,图13B示出发泡剂发泡后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结构胶纸11第一胶黏剂层111第一胶黏剂112发泡剂颗粒111S第一表面11R第一凹槽12第一基材12R第二凹槽13第二胶黏剂层13S第二表面14第二基材15第三胶黏剂层2集流体21预留区域3活性物质层W宽度方向L长度方向T厚度方向1'基材2'胶黏剂21'发泡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胶纸及其制备方法。首先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结构胶纸。参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结构胶纸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结构胶纸(1),包括:第一胶黏剂层(11),包括:第一胶黏剂(111),用于粘接在被粘接对象上且第一胶黏剂(111)的粘接在被粘接对象上的表面为第一表面(111S);以及发泡剂颗粒(112),分布于第一胶黏剂(111);第一基材(12),位于结构胶纸(1)的远离被粘接对象的一侧;其特征在于,第一胶黏剂层(11)沿厚度方向(T)贯通设置有第一凹槽(11R),第一基材(12)沿厚度方向(T)贯通设置有第二凹槽(12R),且第一基材(12)中的各凹槽(12R)与第一胶黏剂层(11)中对应的一个第一凹槽(11R)沿厚度方向(T)对齐且连通,第一凹槽(11R)和第二凹槽(12R)的位置填充有第二胶黏剂层(13),第二胶黏剂层(13)用于粘接在被粘接对象上且包括第二胶黏剂但不含发泡剂颗粒;在结构胶纸(1)粘接在被粘接对象上之后,当结构胶纸(1)的受热温度大于发泡剂颗粒(112)的发泡温度时,第二胶黏剂层(13)保持与被粘接对象粘接不脱离,第一胶黏剂层(11)中的发泡剂颗粒(112)发泡,其中,部分发泡剂颗粒(112)发泡后露出第一表面(111S)且所述部分发泡剂颗粒(112)沿第一表面(111S)的截面积的总和不小于第一表面(111S)的面积的7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构胶纸(1),包括:第一胶黏剂层(11),包括:第一胶黏剂(111),用于粘接在被粘接对象上且第一胶黏剂(111)的粘接在被粘接对象上的表面为第一表面(111S);以及发泡剂颗粒(112),分布于第一胶黏剂(111);第一基材(12),位于结构胶纸(1)的远离被粘接对象的一侧;其特征在于,第一胶黏剂层(11)沿厚度方向(T)贯通设置有第一凹槽(11R),第一基材(12)沿厚度方向(T)贯通设置有第二凹槽(12R),且第一基材(12)中的各凹槽(12R)与第一胶黏剂层(11)中对应的一个第一凹槽(11R)沿厚度方向(T)对齐且连通,第一凹槽(11R)和第二凹槽(12R)的位置填充有第二胶黏剂层(13),第二胶黏剂层(13)用于粘接在被粘接对象上且包括第二胶黏剂但不含发泡剂颗粒;在结构胶纸(1)粘接在被粘接对象上之后,当结构胶纸(1)的受热温度大于发泡剂颗粒(112)的发泡温度时,第二胶黏剂层(13)保持与被粘接对象粘接不脱离,第一胶黏剂层(11)中的发泡剂颗粒(112)发泡,其中,部分发泡剂颗粒(112)发泡后露出第一表面(111S)且所述部分发泡剂颗粒(112)沿第一表面(111S)的截面积的总和不小于第一表面(111S)的面积的7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胶纸(1),其特征在于,结构胶纸(1)还包括:第三胶黏剂层(15),设置于第一基材(12)的背离第一胶黏剂层(11)的表面,包括第三胶黏剂但不含发泡剂颗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胶纸(1),其特征在于,结构胶纸(1)还包括:第二基材(14),设置于第三胶黏剂层(15)的背离第一基材(12)的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胶纸(1),其特征在于,结构胶纸(1)还包括:第二基材(14),设置于第一基材(12)的背离第一胶黏剂层(11)的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胶纸(1),其特征在于,所述部分发泡剂颗粒(112)沿第一表面(111S)的截面积的总和等于第一表面(111S)的面积。6.一种结构胶纸(1)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胶纸(1),包括步骤:制备第一胶黏剂层(11)的浆料:将第一胶黏剂(111)、发泡剂颗粒(112)以及第一溶剂搅拌制成第一胶黏剂层(11)的浆料;制备第二胶黏剂层(13)的浆料:将第二胶黏剂以及第二溶剂搅拌制成第二胶黏剂层(13)的浆料;设置第一胶黏剂层(11):将第一胶黏剂层(11)的浆料设置于第一基材(12)上,且在第一胶黏剂层(11)中沿厚度方向(T)贯通设置有第一凹槽(11R),加热至第一温度进行烘干以除去第一溶剂,所述第一温度低于发泡剂颗粒(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志芳龙海陶兴华张盛武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