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防眩光镀膜液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46460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8 14: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玻璃防眩光镀膜液,其原料包括: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苯乙烯‑乙基丙烯酸乙酯‑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共聚物,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单分散硅锆空心微球,空心玻璃微珠,以及余量的溶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玻璃防眩光镀膜液,与玻璃基底附着力高,使用过程不易脱落,耐划伤性能好,透明度高,生产过程中良品率高,成本低,其无废液产生,环保性能优,对人体无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玻璃防眩光镀膜液
本专利技术涉及防眩玻璃
,尤其涉及一种玻璃防眩光镀膜液。
技术介绍
眩光是一种严重的光污染,它会引起眼睛的对比感受、视力、识别速度等视机能下降,也会影响人们的情绪,使人头晕心烦,食欲下降,心情烦躁,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严重干扰和妨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对于眩光污染的治理,国内外尚无明确的法规和标准,因此为了维护人们的视觉健康、提高劳动效率,对于眩光的防护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显示屏玻璃。防眩光玻璃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刻蚀法和镀膜法,刻蚀法是利用腐蚀性的药液处理玻璃表面,使玻璃表面经过腐蚀后形成凹凸不平的微结构而具有散射光的效果,是利用特殊配比的溶液浸泡或者喷洒在玻璃表面形成膜层,经过干燥后形成薄膜,这种薄膜具有特定的表面微结构,能够散射反射光,具有防眩光和减反射的效果。刻蚀方法的优点是耐磨损,缺点是生产过程会产生环境污染,而且生产良率低,过程难以控制,导致生产成本较高。而采用镀膜法制备的防眩光膜的缺点在于和基材的附着力不高,使用的过程中容易脱落,且其耐划伤性不好,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表面易出现划痕而失去防眩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玻璃防眩光镀膜液,其与玻璃基底附着力高,使用过程不易脱落,耐划伤性能好,透明度高,生产过程中良品率高,成本低,其无废液产生,环保性能优,对人体无伤害。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玻璃防眩光镀膜液,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以下组分: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5-10份,苯乙烯-乙基丙烯酸乙酯-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共聚物2-8份,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15-30份,聚乙烯吡咯烷酮1-3份,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5份,单分散硅锆空心微球1-5份,空心玻璃微珠1-4份,余量的溶剂30-50份。进一步的,所述单分散硅锆空心微球粒径为100-500nm,硅锆含量比为1:1-10:1,密度为0.2~0.8g/cm3。进一步的,所述空心玻璃微珠粒径为0.5-10μm,密度为0.2~0.6g/cm3。进一步的,所述溶剂是乙醇、乙二醇、丙三醇、正丁醇中的一种。同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原料,并调节各原料的配比,使各原料的性能协同,得到的玻璃防眩光膜与底材的附着力高,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易脱落,且耐划伤性好。防眩效果优异,其膜层硬度≥8H,钢丝绒耐磨次数≥1500次,透过率为≥88%,镜面反射率≤4%。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玻璃防眩光镀膜液,其原料按照重量比包括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50g,苯乙烯-乙基丙烯酸乙酯-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共聚物20g,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150g,聚乙烯吡咯烷酮10g,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0g,单分散硅锆空心微球10g,空心玻璃微珠10g,余量的溶剂300g。其中,所述单分散硅锆空心微球粒径为100nm,硅锆含量比为1:1,密度为0.8g/cm3,所述的空心玻璃微珠粒径为10μm,密度为0.6g/cm3,所述溶剂是乙醇。该实施例中玻璃防眩光镀膜液的制备方法为:先将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苯乙烯-乙基丙烯酸乙酯-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共聚物和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和溶剂剧烈搅拌配置成溶液Ⅰ,然后将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单分散硅锆空心微球、空心玻璃微珠和剩余的溶剂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配置成溶液Ⅱ,将溶液Ⅰ缓慢滴加到溶液Ⅱ中,搅拌均匀后,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在常温下静置陈化24小时后,即为本权利要求书所述的镀膜液。镀膜施工时,先将玻璃表面彻底清洗干净,无油污、灰尘,使其表面干燥后,采用辊涂、刷涂或喷涂的方式均匀的涂在玻璃表面,当表面形成薄膜后再涂一次,待薄膜干燥即可。该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见下表产品编号膜层硬度钢丝绒耐磨次数透过率镜面反射率现有防眩镀膜液6H1000次85%8%本实施例19H1500次88%4%实施例二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玻璃防眩光镀膜液,其原料按照重量比包括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80g,苯乙烯-乙基丙烯酸乙酯-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共聚物60g,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200g,聚乙烯吡咯烷酮20g,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30g,单分散硅锆空心微球30g,空心玻璃微珠20g,余量的溶剂350g。其中,所述单分散硅锆空心微球粒径为300nm,硅锆含量比为5:1,密度为0.6g/cm3,所述的空心玻璃微珠粒径为2μm,密度为0.4g/cm3,所述溶剂是乙二醇。该实施例中玻璃防眩光镀膜液的制备方法和施工方法如实施例一所示。该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见下表产品编号膜层硬度钢丝绒耐磨次数透过率镜面反射率现有防眩镀膜液6H1000次85%8%本实施例29H2000次90%4%实施例三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玻璃防眩光镀膜液,其原料按照重量比包括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70g,苯乙烯-乙基丙烯酸乙酯-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共聚物50g,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230g,聚乙烯吡咯烷酮20g,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40g,单分散硅锆空心微球40g,空心玻璃微珠20g,余量的溶剂400g。其中,所述单分散硅锆空心微球粒径为400nm,硅锆含量比为7:1,密度为0.7g/cm3,所述的空心玻璃微珠粒径为1μm,密度为0.33g/cm3,所述溶剂是丙三醇溶剂。该实施例中玻璃防眩光镀膜液的制备方法和施工方法如实施例一所示。该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见下表产品编号膜层硬度钢丝绒耐磨次数透过率镜面反射率现有防眩镀膜液6H1000次85%8%本实施例29H1700次89%4%实施例四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玻璃防眩光镀膜液,其原料按照重量比包括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100g,苯乙烯-乙基丙烯酸乙酯-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共聚物80g,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300g,聚乙烯吡咯烷酮30g,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50g,单分散硅锆空心微球50g,空心玻璃微珠40g,余量的溶剂500g。其中,所述单分散硅锆空心微球粒径为500nm,硅锆含量比为10:1,密度为0.8g/cm3,所述的空心玻璃微珠粒径为0.5μm,密度为0.2g/cm3,所述溶剂是正丁醇。该实施例中玻璃防眩光镀膜液的制备方法和施工方法如实施例一所示。该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见下表产品编号膜层硬度钢丝绒耐磨次数透过率镜面反射率现有防眩镀膜液6H1000次85%8%本实施例29H2500次91%4%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
技术实现思路
对本专利技术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替换、等效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玻璃防眩光镀膜液,其特征在于,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以下组分: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5‑10份,苯乙烯‑乙基丙烯酸乙酯‑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共聚物2‑8份,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15‑30份,聚乙烯吡咯烷酮1‑3份,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5份,单分散硅锆空心微球1‑5份,空心玻璃微珠1‑4份,余量的溶剂30‑50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玻璃防眩光镀膜液,其特征在于,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以下组分: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5-10份,苯乙烯-乙基丙烯酸乙酯-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共聚物2-8份,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15-30份,聚乙烯吡咯烷酮1-3份,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5份,单分散硅锆空心微球1-5份,空心玻璃微珠1-4份,余量的溶剂30-50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寿马立云杨扬钱学君李刚甘志平
申请(专利权)人: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