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汪长仁专利>正文

一种防障碍物碰撞且能安全降落的智能型无人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42953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8 14: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障碍物碰撞且能安全降落的智能型无人机,包括主体、空气泵、若干驱动单元和若干飞行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的数量和飞行单元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气缸和活塞,所述气缸固定在主体上,所述活塞的一端设置在气缸内,该防障碍物碰撞且能安全降落的智能型无人机在飞行时通过安全降落单元将滚块收至第一开口内减小无人机飞行阻力防止与障碍物接触,在降落时将滚块伸展至外部实现支撑,从而使无人机根据运行状况灵活调整其结构,满足需求,不仅如此,通过驱动单元拉动飞行单元向主体中心靠拢,从而减小了无人机的整体尺寸,使其飞行时能通过狭小的空间,保证无人机正常飞行,从而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障碍物碰撞且能安全降落的智能型无人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人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障碍物碰撞且能安全降落的智能型无人机。
技术介绍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UAV),是一种处在迅速发展中的新概念武器装备,其具有机动灵活、反应快速、无人飞行、操作要求低的优点。无人机通过搭载多类传感器,可以实现影像实时传输、高危地区探测功能,是卫星遥感与传统航空遥感的有力补充。目前,无人机的使用范围已经扩宽到军事、科研、民用三大领域,具体在电力、通信、气象、农业、海洋、勘探、摄影、防灾减灾、农作物估产、缉毒缉私、边境巡逻、治安反恐等领域应用甚广。现有的无人机为了保证其安全着陆,在无人机下方通常设有支撑机构,这样做虽然提高了一定的实用性,但是这些支撑机构由于和无人机本体固定连接,导致无人机飞行时,底部的支撑机构容易碰到高空中的障碍物如树枝、树叶等,影响飞行,同时也增加了无人机飞行时的空气阻力,不仅如此,由于无人机本体结构固定,导致无人机无法经过一些狭窄的缝隙、洞穴等,当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大于无人机的尺寸时,无人机也无法从障碍物之间穿过,因此导致无人机的飞行范围有限,同时在无人机的工作电源内部,稳压电路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防障碍物碰撞且能安全降落的智能型无人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障碍物碰撞且能安全降落的智能型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空气泵(5)、若干驱动单元和若干飞行单元(7),所述驱动单元的数量和飞行单元(7)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气缸(2)和活塞(3),所述气缸(2)固定在主体(1)上,所述活塞(3)的一端设置在气缸(2)内,所述活塞(3)的另一端与飞行单元(7)连接,所述空气泵(5)与气缸(2)连通;所述主体(1)的下方设有若干第一开口(11),所述第一开口(11)内设有安全降落单元(12),所述安全降落单元包括平移单元、第一连杆(17)、第二连杆(18)和滚块(19),所述平移单元与第一连杆(17)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障碍物碰撞且能安全降落的智能型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空气泵(5)、若干驱动单元和若干飞行单元(7),所述驱动单元的数量和飞行单元(7)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气缸(2)和活塞(3),所述气缸(2)固定在主体(1)上,所述活塞(3)的一端设置在气缸(2)内,所述活塞(3)的另一端与飞行单元(7)连接,所述空气泵(5)与气缸(2)连通;所述主体(1)的下方设有若干第一开口(11),所述第一开口(11)内设有安全降落单元(12),所述安全降落单元包括平移单元、第一连杆(17)、第二连杆(18)和滚块(19),所述平移单元与第一连杆(17)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7)的另一端与滚块(19)的一侧铰接,所述第二连杆(18)的一端铰接在第一开口(11)的内壁上,所述第二连杆(18)的另一端与滚块(19)的另一侧铰接;所述平移单元包括第二驱动电机(13)、接触块(14)、第二驱动轴(15)、滑块(16)、第一连杆(17)、第二连杆(18)和滚块(19),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3)固定在第一开口(11)内的一侧,所述接触块(14)固定在第一开口(11)内的另一侧,所述第二驱动轴(15)设置在第二驱动电机(13)和接触块(14)之间,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3)与第二驱动轴(15)传动连接,所述滑块(16)套设在第二驱动轴(15),所述第二驱动轴(15)的外周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滑块(16)内设有内螺纹,所述滑块(16)内的内螺纹与第二驱动轴(15)上的外螺纹相匹配,所述第一连杆(17)与滑块(16)铰接;所述主体(1)内设有稳压模块,所述稳压模块内设有稳压电路,所述稳压电路包括第一集成电路(U1)、第二集成电路(U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1)的型号为LT6650,所述第二集成电路(U2)的型号为LT3086,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1)的输入端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1)的接地端接地,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1)的输入端通过第三电容(C3)接地,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1)的反馈端和第一集成电路(U1)的输出端均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所述第一集成电路(U1)的输出端与第二集成电路(U2)的设置端连接,所述第二集成电路(U2)的输入端与第一集成电路(U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集成电路(U2)的输出端通过第五电容(C5)接地,所述第二集成电路(U2)的接地端接地,所述第二集成电路(U2)的电流限制端通过第二电阻(R2)与第二集成电路(U2)的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二集成电路(U2)的电流限制端通过由第一电阻(R1)和第四电容(C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长仁
申请(专利权)人:汪长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