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生物絮团去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732975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8 14: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生物絮团去除装置,包括沉淀池,沉淀池内设有滤网袋,滤网带头部与进水管连接,进水管上设有进水泵,进水管与富含生物絮团的养殖水体连通;所述沉淀池底部与排污管连接,排污管上设置排污阀门;所述沉淀池上沿设有被动回流管,所述被动回流管与养殖水体连通;所述沉淀池上沿还设有溢水管的溢水口的高度高于被动回流管。本发明专利技术无需对养殖池频繁换水,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循环处理,养殖水质不会发生明显波动,有利于对虾养殖环境稳定;相比自然沉淀池生物絮团去除效率能够提高200%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生物絮团去除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辅助装置,具体来说,是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生物絮团去除装置,属于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生物絮团养殖南美白对虾技术是通过不断往养殖水体中补充有机碳源,使其保持一定的碳氮比,促进养殖系统中异养微生物生长,同时吸收水中的氨氮等代谢废物成为菌体蛋白的一种新型水产养殖技术。具有降低饲料消耗、减少养殖污水排放、提升对虾免疫防御作用等优点。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絮团不能完全被养殖对象利用,其会在养殖系统中不断积累,当超过一定浓度时就需要移出养殖系统。目前,最经常采用的生物絮团去除方法有换水法,这种方法不仅水资源浪费大,而且易导致养殖水质波动较大,不利于对虾养殖环境稳定。也有采用涡旋分离法、自然沉淀法等去除生物絮团,这些方法存在去除效率低、能耗大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针对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生物絮团去除,有的采用换水法,造成水资源浪费,而且易导致养殖水质波动较大,不利于对虾养殖环境稳定;有的采用涡旋分离法、自然沉淀法,去除效率低、能耗大。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生物絮团去除装置,包括沉淀池6,沉淀池6内设有滤网袋5,滤网带5头部与进水管11连接,进水管11上设有进水泵12,进水管11与富含生物絮团的养殖水体连通;所述沉淀池6底部与排污管14连接,排污管14上设置排污阀门8;所述沉淀池6上沿设有被动回流管1,所述被动回流管1与养殖水体连通;所述沉淀池6上沿还设有溢水管9溢水管的溢水口10的高度高于被动回流管1。进一步的,所述滤网袋5尾部与拉绳2可拆卸的连接,拉绳2自沉淀池上沿向外引出;滤网袋呈长条形。更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6底部设有回流泵4,所述回流泵4通过主动回流管与养殖水池连通。更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呈矩形体结构,底部四个角上设置底座7。一种上述的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生物絮团去除装置的工作方法,滤网袋5一端系在进水管口,另一端抛在沉淀池内,富含生物絮团的养殖用水经进水泵12、进水管11进入到滤网袋5内;生物絮团会逐渐粘附在网孔边缘上,使网孔快速变小,当小到一定程度时,进水会使滤网袋在水中膨胀开,水流开始从滤网袋整个表面流出,进水流经滤网袋时急剧减速,低流速条件下小体积的生物絮团流经网孔时会发生凝聚作用,形成较大体积的生物絮团,在重力作用下,部分沉降到沉淀池底部,部分会被拦截在滤网袋内;同时,处理过的上清水经沉淀池上部的回流管再次循环回到养虾池内。进一步的,每运行24-48小时清洗沉淀池一次,清洗时包括以下步骤:停用进水泵,打开回流泵,让沉淀池中大部分水体经回流管流回养虾池;关闭回流泵,拉起滤网袋,并轻轻抖动,滤网袋中的大部分生物絮团会漏到沉淀池内,打开排污阀门,富含生物絮团的污浊水体在重力作用下,经排污管流走,沉淀池底部稍做清理,关闭排污阀门,放下滤网袋,开启进水泵可继续进行生物絮团去除过程。进一步的,普通情况下,所述滤网袋的孔径为80目至100目;当对虾养殖系统中的絮团量过多时,更换为200目的滤网袋。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无需对养殖池频繁换水,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2)循环处理,养殖水质不会发生明显波动,有利于对虾养殖环境稳定;3)正常工作时仅需采用一台进水泵,较之涡旋分离法、自然沉淀法,能耗低,且生物絮团去除率高。4)利用生物絮团的特性,将其与滤网袋进行结合,并且选取80-100目的滤网袋,对生物絮团的去除效果好,而且能够降低清洗滤网袋的频次。5)相比自然沉淀池生物絮团去除效率能够提高200%以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生物絮团去除装置的结构透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生物絮团去除装置部分结构的外形示意图。图中,1.被动回流管,2.拉绳,3.出水口,4.回流泵,5.滤网袋,6.沉淀池,7.底座,8.排污阀门,9.溢水管,10.溢水孔,11.进水管,12.进水泵,13.排污口,14.排污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2,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生物絮团去除装置,包括进水泵12、进水管11、滤网袋5、拉绳2、沉淀池6、底座7、回流泵4、被动回流管1、出水口3、溢水孔10、溢水管9、排污口13、排污阀门8。滤网袋5一端系在进水管口,另一端抛在沉淀池6内,养虾池中富含生物絮团的养殖用水经进水泵12、进水管11进入到滤网袋5内。生物絮团会逐渐粘附在网孔边缘上,使网孔快速变小,当小到一定程度时,进水会使滤网袋在水中膨胀开,水流开始从滤网袋整个表面流出,因其表面积相对较大,滤网袋内外水压相差较小,进水流经滤网袋5时会急剧减速,低流速条件下小体积的生物絮团流经网孔时会发生凝聚作用,形成较大体积的生物絮团,在重力作用下,部分沉降到沉淀池底部,部分会被拦截在滤网袋内。处理过的上清水经沉淀池上部的回流管再次循环回到养虾池内。每运行24-48小时清洗沉淀池一次即可,清洗时,首先停用进水泵12,打开回流泵4,让沉淀池6中大部分水体经主动回流管流回养虾池,然后关闭回流泵4;拉起滤网袋5,并轻轻抖动,滤网袋5中的大部分生物絮团会漏到沉淀池内,打开排污阀门8,富含生物絮团的污浊水体在重力作用下,经排污管流走,沉淀池底部稍做清理,关闭排污阀门8,放下滤网袋5,开启进水泵12可继续进行生物絮团去除过程。实验证明,孔径80目至100目的滤网,最为合适,既能快速去除生物絮团又不轻易堵塞。这种添加滤网的生物絮团去除装置,相比自然沉淀池生物絮团去除效率能够提高200%以上。当对虾养殖系统中的絮团量过多时,想在短时间内去除,还可以更换200目的滤网袋,养虾水体生物絮团去除效率可以达到80%以上,不过,200目的滤网容易堵塞,每隔几个小时就需要清洗。以上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生物絮团去除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生物絮团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6),沉淀池(6)内设有滤网袋(5),滤网带(5)头部与进水管(11)连接,进水管(11)上设有进水泵(12),进水管(11)与富含生物絮团的养殖水体连通;所述沉淀池(6)底部与排污管(14)连接,排污管(14)上设置排污阀门(8);所述沉淀池(6)上沿设有被动回流管(1),所述被动回流管(1)与养殖水体连通;所述沉淀池(6)上沿还设有溢水管(9)溢水管的溢水口(10)的高度高于被动回流管(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生物絮团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6),沉淀池(6)内设有滤网袋(5),滤网带(5)头部与进水管(11)连接,进水管(11)上设有进水泵(12),进水管(11)与富含生物絮团的养殖水体连通;所述沉淀池(6)底部与排污管(14)连接,排污管(14)上设置排污阀门(8);所述沉淀池(6)上沿设有被动回流管(1),所述被动回流管(1)与养殖水体连通;所述沉淀池(6)上沿还设有溢水管(9)溢水管的溢水口(10)的高度高于被动回流管(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生物絮团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袋(5)尾部与拉绳(2)可拆卸的连接,拉绳(2)自沉淀池上沿向外引出;滤网袋呈长条形。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生物絮团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6)底部设有回流泵(4),所述回流泵(4)通过主动回流管与养殖水池连通。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生物絮团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呈矩形体结构,底部四个角上设置底座(7)。5.一种权利要求3所述的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生物絮团去除装置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滤网袋(5)一端系在进水管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诗敏刘兴国车轩程果锋王小冬魏宝成刘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