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护幼贝的旋转式放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73293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8 14: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保护幼贝的旋转式放流装置,旨在提供一种不仅可有效避免贝类苗种在实现附着之前容易被海流带走,分布到不适合贝类苗种附着生长的海底区域,而降低贝类苗种的成活率的问题;而且结构简单,可有效避免盖板无法打开或提前打开的问题的保护幼贝的旋转式放流装置。它包括基座、通过水平轴杆转动设置在基座上的养殖网筒、设置在养殖网筒内并将养殖网筒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的第一隔板、设置在第一腔体内并将第一腔体分隔成养殖腔体与空置腔体的第二隔板、设置在养殖网筒的外侧面上并与养殖腔体相连通的放流口、设置在养殖网筒的外侧面上用于封遮放流口的封遮盖板及设置在基座上的网筒限位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保护幼贝的旋转式放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放流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保护幼贝的旋转式放流装置。
技术介绍
人工贝类生态修复是指贝类在进行人工繁殖育苗后,再将其放流到贝类资源出现衰退的天然海洋水域中,使贝类自然种群得以恢复。目前人工贝类生态修复通用方式是将苗种打包后,由运输船运至放流海域,再由人工操作,将苗种播撒在某一处海域。由于贝类苗种在投放到海底后大致需要一个星期左右才能够实现附着,这使得贝类苗种投放到海底到实现附着的期间很容易被海流带走,随机分布到海底各处,而很多的海底并不适合贝类苗种附着生长(例如底泥性底质海区),使得很大一部分类贝类苗种无法成活,导致目前的人工贝类生态修复方式的贝类苗种的成活率不佳,影响贝类生态修复效果。进一步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专利技术人设计了一种沉底式贝类生态修复装置(申请号2017101294519,申请日2017-03-06,专利技术创造的名称沉底式贝类生态修复装置);该申请案虽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申请案的沉底式贝类生态修复装置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往往会因连接管的接口、活塞等密封不良,导致水压提前进入,而导致沉底式贝类生态修复装置的网状箱盖无法打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保护幼贝的旋转式放流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保护幼贝的旋转式放流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基座、通过水平轴杆转动设置在基座上的养殖网筒、设置在养殖网筒内并将养殖网筒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的第一隔板、设置在第一腔体内并将第一腔体分隔成养殖腔体与空置腔体的第二隔板、设置在养殖网筒的外侧面上并与养殖腔体相连通的放流口、设置在养殖网筒的外侧面上用于封遮放流口的封遮盖板、设置在空置腔体内的配重块及设置在基座上用于限位养殖网筒的旋转角度的网筒限位结构,养殖网筒位于基座上方;所述第一隔板与水平轴杆相平行,第二隔板与水平轴杆相平行,第二隔板与第一隔板相垂直;所述封遮盖板的一侧边通过铰接轴与养殖网筒铰接相连,铰接轴与水平轴杆相平行;所述网筒限位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保护幼贝的旋转式放流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基座、通过水平轴杆转动设置在基座上的养殖网筒、设置在养殖网筒内并将养殖网筒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的第一隔板、设置在第一腔体内并将第一腔体分隔成养殖腔体与空置腔体的第二隔板、设置在养殖网筒的外侧面上并与养殖腔体相连通的放流口、设置在养殖网筒的外侧面上用于封遮放流口的封遮盖板、设置在空置腔体内的配重块及设置在基座上用于限位养殖网筒的旋转角度的网筒限位结构,养殖网筒位于基座上方;所述第一隔板与水平轴杆相平行,第二隔板与水平轴杆相平行,第二隔板与第一隔板相垂直;所述封遮盖板的一侧边通过铰接轴与养殖网筒铰接相连,铰接轴与水平轴杆相平行;所述网筒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养殖网筒的外侧面上的动限位板及位于养殖网筒外侧的第一定限位杆与第二定限位杆,第一定限位杆通过第一连接件与基座相连,第二定限位杆通过第二连接件与基座相连,当动限位板抵在第一定限位杆上时:第一隔板处于水平状态,第一腔体位于第一隔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君徐开达卢衎尔陈峰胡翠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