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662598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坑支撑系统,包括排桩,所述排桩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冠梁,所述冠梁连接有斜撑,所述斜撑远离冠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短桩,所述排桩固定连接有钢围檩,所述钢围檩穿设有锚杆,所述锚杆螺纹连接有第一转动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大面积深基坑的支撑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在发挥斜撑支护体系优势的同时,避开了基坑周边建筑物,并利用锚杆调整排桩的应力分布,减少形变。这种支护形式克服了常规的双排桩和平撑体系的造价高和施工不便的缺陷,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扩大了斜撑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当锚杆放置好后,根据现场施工的情况转动第一转动杆来调整锚杆和第一转动杆的总长度,达到调节第一固定杆固定位置的目的。

Foundation pit support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oundation pit support system, including row piles, one end of the pil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crown beam, the crown beam is connected with the brace, the inclined support away from the end of the top beam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a short pile, the pil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steel purlin. Steel purlin is arranged on the bolt, the bolt screw is connected with a first rotating rod. Through the adoption of the above technical scheme, a new design idea is provided for the support of large area deep foundation pit. While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bracing support system, the surrounding buildings around the foundation pit are avoided, and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piles is adjusted by using the anchor bolt to reduce the deformation. This support form overcomes the defects of high cost and inconvenient construction of conventional double row piles and bracing system, ensures the safety of construction, and expands the application of diagonal braces in foundation pit support. When the anchor is placed, the first rotation rod is rotated according to the field construction condition to adjust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anchor rod and the first rotating rod,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adjusting the fixed position of the first fixed r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坑支撑系统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基坑支撑系统。
技术介绍
为了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无论是高层建筑还是地铁的深基坑工程,都是在城市中进行开挖。基坑的周围通常存在交通要道、已建建筑或管线等各种构筑物,这就涉及到基坑开挖的一个很重要内容,要保护其周边构筑物的安全使用。而一般的基坑支护大多又是临时结构、投资太大也易造成浪费。现有技术中基坑钢支撑结构主要由支撑主梁和多块钢围檩组成。而支撑主梁的两端顶靠在钢围檩上,钢围檩顶靠在主梁上,为了保证钢围檩具有足够的强度,通常两侧的坑壁的钢围檩之间需支撑多根支撑主梁且间隔不能太大、这种结构需要的支撑主梁数量较多,成本较高。深基坑支护中的内支撑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平撑和斜撑。平撑目前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平撑占用了大量坑内空间,不利于挖土作业,同时提高了工程的成本。随着基坑开挖的面积和深度越来越大,平撑式支护体系已很难满足安全经济的原则。与平撑相比,斜撑具有工程量小、造价低、挖土方便、工期短等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可以调节锚杆的支撑点的一种基坑支撑系统。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基坑支撑系统,包括排桩,所述排桩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冠梁,所述冠梁连接有斜撑,所述斜撑远离冠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短桩,所述排桩固定连接有钢围檩,所述钢围檩穿设有锚杆,所述锚杆螺纹连接有第一转动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大面积深基坑的支撑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在发挥斜撑支护体系优势的同时,避开了基坑周边建筑物,并利用锚杆调整排桩的应力分布,减少形变。这种支护形式克服了常规的双排桩和平撑体系的造价高和施工不便的缺陷,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扩大了斜撑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当锚杆放置好后,根据现场施工的情况转动第一转动杆来调整锚杆和第一转动杆的总长度,达到调节第一固定杆固定位置的目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转动杆远离锚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垂直于排桩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螺纹连接有贯穿第一固定板的第一连接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第一连接杆,使得第一连接杆沿着自身的轴向移动进而将第一连接杆固定于土壤中。由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一转动杆固定连接,所以第一固定板和第一转动杆因第一连接杆而固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设置为尖锐状,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连接杆在插入地面时,第一连接杆受到土壤的阻力变小。技术人员可以利用把手转动第一连接杆,更有利于技术人员转动第一连接杆。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锚杆与钢围檩设置为倾斜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锚杆插入土壤后能够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桩固定连接有紧贴排桩的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焊接有垂直于第一定位板的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螺纹连接有第二转动杆,第二转动杆远离第一固定杆一侧固定连接有垂直于第二转动杆的第二定位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第二转动杆,使得第二转动杆沿着自身的轴向移动进而延长第二转动杆和第一固定杆的总长度。当第二转动杆和第一固定杆的总长度变长进而使第二定位板抵接并挤压基坑的侧壁,此时第二定位板对基坑的侧壁有一个横向的支撑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转动杆固定连接有垂直于第二转动杆的第二固定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利用第二固定杆来转动第二转动杆。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大面积深基坑的支撑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在发挥斜撑支护体系优势的同时,避开了基坑周边建筑物,并利用锚杆调整排桩的应力分布,减少形变。这种支护形式克服了常规的双排桩和平撑体系的造价高和施工不便的缺陷,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扩大了斜撑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当锚杆放置好后,根据现场施工的情况转动第一转动杆来调整锚杆和第一转动杆的总长度,达到调节第一固定杆固定位置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的正视图;图2为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杆、第一齿轮和齿轮槽之间关系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排桩;2、冠梁;3、斜撑;4、短桩;5、钢围檩;6、锚杆;7、第一转动杆;8、第二转动杆;9、第一固定板;10、第一连接杆;11、第二连接杆;12、把手;13、第一定位板;14、第二定位板;15、第一固定杆;16、第二固定杆;17、第一齿轮;18、齿轮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基坑支撑系统,包括多个短桩4。多个短桩4的一端倾斜连接有斜撑3。每个斜撑3远离短桩4的一端倾斜固定连接有冠梁2。冠梁2固定连接有垂直于冠梁2的多个排桩1。每个排桩1远离斜撑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紧贴排桩1的第一定位板13。每个第一定位板13固定连接有垂直于第一定位板13的第一固定杆15。每个第一固定杆15远离第一定位板13一端螺纹连接有轴向与第一固定杆15重合的第二转动杆8。每个第二转动杆8套接在第一固定杆15上。每个第二转动杆8固定连接有垂直于第二转动杆8的第二固定杆16。每个第二转动杆8远离第一固定杆1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垂直于第二转动杆8的第二定位板14。排桩1固定连接有连接于相邻排桩1之间的钢围檩5。钢围檩5倾斜连接有贯穿钢围檩5的锚杆6。锚杆6远离钢围檩5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一转动杆7。第一转动杆7远离锚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垂直于排桩1的第一固定板9。第一固定板9螺纹连接有垂直于第一固定板9的第一连接杆10。第一连接杆10贯穿第一固定板9。第一连接杆10靠近冠梁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12。第一连接杆10的另一端设置为尖锐状。排桩1的侧面穿设有垂直于排桩1的第二连接杆11。第二连接杆11处于排桩1内的一端套接有第一齿轮17。第一齿轮17啮合有贯穿排桩1底部的齿轮槽18。齿轮槽18远离第一齿轮17的一端设置为尖锐状。工作过程:技术人员先将排桩1和短桩4固定连接于基坑的底部。随后转动第二连接杆11带动第一齿轮17的转动进而带动齿轮槽18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移动。因此齿轮槽18将增大齿轮槽18和基坑底部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强排桩1的稳定性。随后转动第一转动杆7延长第一转动杆7和锚杆6的总长度。技术人员根据自身的需要调整完第一转动杆7和锚杆6的总长度后,转动第一连接杆10让第一连接杆10与基坑的底部固定连接。因此第一固定板9和第一转动杆7也与地面固定连接。随后技术人员转动第二固定杆16带动第二转动杆8的转动延长第二转动杆8和第一固定杆15的总长度。随着第二转动杆8和第一固定杆15的总长度的增长,第二定位板14将于基坑的侧壁抵接并产生挤压进而增强基坑侧壁的稳固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基坑支撑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坑支撑系统,包括排桩(1),所述排桩(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冠梁(2),其特征是:所述冠梁(2)连接有斜撑(3),所述斜撑(3)远离冠梁(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短桩(4),所述排桩(1)固定连接有钢围檩(5),所述钢围檩(5)穿设有锚杆(6),所述锚杆(6)螺纹连接有第一转动杆(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支撑系统,包括排桩(1),所述排桩(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冠梁(2),其特征是:所述冠梁(2)连接有斜撑(3),所述斜撑(3)远离冠梁(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短桩(4),所述排桩(1)固定连接有钢围檩(5),所述钢围檩(5)穿设有锚杆(6),所述锚杆(6)螺纹连接有第一转动杆(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撑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转动杆(7)远离锚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垂直于排桩(1)的第一固定板(9),所述第一固定板(9)螺纹连接有贯穿第一固定板(9)的第一连接杆(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撑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连接杆(10)的一端设置为尖锐状,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明珠项振鹏陈凡邱勇杨文张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绿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