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动态评价的历史街区保护微干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645653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6 19: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动态评价的历史街区保护微干预方法,涉及城市遗产保护领域,该方法以城市历史街区的系统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对街区客观状态的定量评价与动态监测为依据,以“微细干预”为手段,建构“基于动态评测的历史街区保护微干预方法”。通过对历史街区评价、监测、调节(干预)三方面技术方法的整合,寻求创新。建构历史街区“评‑测‑调(干预)”的量化关联模型,以街区客观实际状态为先决条件,在评价的目标端与调节的执行端之间建立联系,以测导评、以评引调,以改善“评调脱节”的核心问题,填补历史街区保护定量操作的方法空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动态评价的历史街区保护微干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遗产保护领域,具体来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动态评价的历史街区保护微干预方法。
技术介绍
“平衡”是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核心议题。建立在传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之上的城市历史街区在物质空间、社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上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存在着天然的矛盾。这一固有矛盾决定了历史街区的保护只能以渐进、微细的干预手段对实时问题进行动态调节,使街区中新旧事务在演进更替的过程中相互融合、转化,保持平衡。但在实际操作中,历史街区的保护干预因缺乏将现实矛盾与保护对策进行“量化关联”的分析方法,多以对现实矛盾的定性分析或相关案例的标准参照为依据,缺乏精确的操作指引,始终难以做到对“平衡”的合理把控,导致各地的保护实践长期处于“干预滞后”或“干预过度”的失衡状态,使街区或因动力不足陷入衰退境地,或因增长过度跌入异化陷阱,成为当前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现实困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动态评价的历史街区保护微干预方法,通过对既有历史街区定量评价、动态监测以及干预调节的整合,建构历史街区系统状态“评-测-调”的量化关联,探索基于定量评测与回归分析的历史街区动态预警与微干预保护方法:在对象层面通过“系统评价、细处着力”将保护干预落实到适切的“微要素”;在时间层面通过“动态监测、实时调节”将保护干预分拆入连续的“微单元”;在力度层面通过“评调关联、定量操作”将保护干预控制在精确的“微剂量”;实现对既有街区保护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该基于动态评价的历史街区保护微干预方法包括历史街区系统评价方法、历史街区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技术、历史街区微干预定量操作方法三方面内容,该方法以规模大小、区位条件、空间结构、文化类型、发展模式各具特征的历史街区为实证案例,引入量化分析手段,建立“评-测-调(干预)”的定量关联,具体包括:(1)针对既有历史街区评价研究以“评”为主,评价结论客观性不足的问题,以街区客观状态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创建基于实测数据、主客观信息综合的历史街区评价方法,突破“评测分离、测不导评”的技术瓶颈,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建立测度数据与评价指标的回归关联,实现对历史街区评价方法的优化和创新;(2)针对历史街区“评调脱节”、定量评测结论难以转化为定量调控措施指导保护实践的理论瓶颈,以测度数据为中介变量,建构历史街区“评-测-调”的回归分析模型,建立起历史街区评价、监测、干预三大环节之间的系统关联,“以评引调”,实现历史街区保护干预的定量操作,提升定量分析技术在街区保护实践中的价值;(3)针对历史街区保护实践中干预滞后、干预过度、“头痛医头,脚疼治脚”的现实问题,提出历史街区保护“微干预”方法,在甄别保护干预对象、判断干预介入和退出时机、把控具体干预措施的执行力度三方面将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干预落实到空间的微要素、时间的微单元以及程度的微剂量上,实现对既有保护理论的优化和创新。优选的,所述历史街区系统评价方法包括如下内容:(1)梳理历史街区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地历史街区保护发展实践中危旧房改造、商业化发展、绅士化更新等各种类型化现象进行凝练;结合专家学者观点与调研分析,从物质空间、经济产业、社会人口、历史文化、景观环境五方面系统梳理评价内容,以街区系统状态为“目标层”,上述五大议题为“准则层”,其下的“结构完整度、业态多样性、邻里亲疏度”等15项具体评价内容为“指标层”(因子层),建立历史街区系统状态评价的指标体系;(2)探索各项指标的客观测度与计算方法:基于城乡规划学与社会学既有测度方法,综合考虑与评价指标的关联适切性,将街区面积、建筑密度等土地利用数据,单体建筑面积、年代、质量等测量与属性数据以及原住民教育水平、收入情况等社会人口与经济数据作为本次研究的数据样本,明确指标测度的“类别”与“对象”,在此基础上,运用定性分析与因子分析法分析各项评价指标与相应测度对象间的作用机制以及作用强度,以评价指标为因变量、影响指标变化的测度对象为自变量,采用线性回归或逻辑回归的方式建立“评-测”关联的一元或多元回归方程,探索基于客观测度数据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3)分析确定各项指标的系统权重:通过对案例街区的数据测量、指标计算,运用聚类分析法与方差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集合分组,并逐一计算各指标组群内部其它指标对某一对象指标的影响贡献值,再以影响贡献值为依据,结合层次分析法分别计算、确定街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权重系数。优选的,所述历史街区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技术包括如下内容:(1)建构街区状态的动态监测模型:结合不同案例街区的实时监测数据对各项指标评测方程进行拟合度检验,修正不同类型、不同状态下历史街区评测方程的参数标准,创建可针对不同街区对象的动态监测模型;(2)探寻评价指标的风险阈值区间:通过对案例街区多时段评测数据的跟踪取样,建立相应评价指标的回归函数曲线,从中探寻历史街区对应状态表征“衰退”或“异化”的临界阈值;结合实证观察,分析判断阈值区间的合理性并予以修正,为历史街区风险预警提供定量分析工具;(3)建立街区保护的风险预警机制:借助GIS平台对街区多源调查数据进行系统集成,针对不同街区对象,动态监测其各项指标偏离预警阈值的趋势及强弱变化程度,提前发现街区状态失衡或干预过度的征兆,以之作为街区保护干预介入或退出时机的预警信号,建立历史街区保护的风险预警机制。优选的,所述历史街区微干预定量操作方法包括如下内容:(1)提出历史街区保护的微干预措施:总结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中空间修复、资源利用、公众参与、社区营造、管理决策、运作机制方面的经验,分别就街区评价的五大议题准则,提出空间微更新、社会微组织、经济微刺激、文化微培育、景观微整治的微干预保护策略与措施;(2)建立干预措施与评价指标的量化关联:依据各项干预措施执行力度的强弱差异,以定序变量的方式对其进行量化赋值,在此基础上,综合评测各项干预措施对案例街区的影响绩效,结合测评数据,以评价指标为因变量、测度对象为中介变量、微干预措施及其执行力度为自变量,建立各项评价指标与相应保护干预措施之间的量化关联;(3)制定基于定量分析的微干预操作方法:结合案例实证,建立以评测模型为工具,快速分析街区实时问题、筛选适切干预对象与针对性干预措施的操作方法;同时,利用评价指标与干预措施之间的定量关联,形成街区保护微干预方向与程度把控的具体分析手段,提升历史街区保护实践的决策效率与执行精度。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动态评价的历史街区保护微干预方法以城市历史街区的系统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对街区客观状态的定量评价与动态监测为依据,以“微细干预”为手段,建构“基于动态评测的历史街区保护微干预方法”。通过对历史街区评价、监测、调节(干预)三方面技术方法的整合,寻求创新。建构历史街区“评-测-调(干预)”的量化关联模型,以街区客观实际状态为先决条件,在评价的目标端与调节的执行端之间建立联系,以测导评、以评引调,以改善“评调脱节”的核心问题,填补历史街区保护定量操作的方法空缺。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图1是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基于动态评价的历史街区保护微干预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动态评价的历史街区保护微干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动态评价的历史街区保护微干预方法包括历史街区系统评价方法、历史街区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技术、历史街区微干预定量操作方法三方面内容,该方法以规模大小、区位条件、空间结构、文化类型、发展模式各具特征的历史街区为实证案例,引入量化分析手段,建立“评‑测‑调(干预)”的定量关联,具体包括:(1)针对既有历史街区评价研究以“评”为主,评价结论客观性不足的问题,以街区客观状态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创建基于实测数据、主客观信息综合的历史街区评价方法,突破“评测分离、测不导评”的技术瓶颈,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建立测度数据与评价指标的回归关联,实现对历史街区评价方法的优化和创新;(2)针对历史街区“评调脱节”、定量评测结论难以转化为定量调控措施指导保护实践的理论瓶颈,以测度数据为中介变量,建构历史街区“评‑测‑调”的回归分析模型,建立起历史街区评价、监测、干预三大环节之间的系统关联,“以评引调”,实现历史街区保护干预的定量操作,提升定量分析技术在街区保护实践中的价值;(3)针对历史街区保护实践中干预滞后、干预过度、“头痛医头,脚疼治脚”的现实问题,提出历史街区保护“微干预”方法,在甄别保护干预对象、判断干预介入和退出时机、把控具体干预措施的执行力度三方面将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干预落实到空间的微要素、时间的微单元以及程度的微剂量上,实现对既有保护理论的优化和创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动态评价的历史街区保护微干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动态评价的历史街区保护微干预方法包括历史街区系统评价方法、历史街区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技术、历史街区微干预定量操作方法三方面内容,该方法以规模大小、区位条件、空间结构、文化类型、发展模式各具特征的历史街区为实证案例,引入量化分析手段,建立“评-测-调(干预)”的定量关联,具体包括:(1)针对既有历史街区评价研究以“评”为主,评价结论客观性不足的问题,以街区客观状态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创建基于实测数据、主客观信息综合的历史街区评价方法,突破“评测分离、测不导评”的技术瓶颈,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建立测度数据与评价指标的回归关联,实现对历史街区评价方法的优化和创新;(2)针对历史街区“评调脱节”、定量评测结论难以转化为定量调控措施指导保护实践的理论瓶颈,以测度数据为中介变量,建构历史街区“评-测-调”的回归分析模型,建立起历史街区评价、监测、干预三大环节之间的系统关联,“以评引调”,实现历史街区保护干预的定量操作,提升定量分析技术在街区保护实践中的价值;(3)针对历史街区保护实践中干预滞后、干预过度、“头痛医头,脚疼治脚”的现实问题,提出历史街区保护“微干预”方法,在甄别保护干预对象、判断干预介入和退出时机、把控具体干预措施的执行力度三方面将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干预落实到空间的微要素、时间的微单元以及程度的微剂量上,实现对既有保护理论的优化和创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动态评价的历史街区保护微干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历史街区系统评价方法包括如下内容:(1)梳理历史街区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地历史街区保护发展实践中危旧房改造、商业化发展、绅士化更新等各种类型化现象进行凝练;结合专家学者观点与调研分析,从物质空间、经济产业、社会人口、历史文化、景观环境五方面系统梳理评价内容,以街区系统状态为“目标层”,上述五大议题为“准则层”,其下的“结构完整度、业态多样性、邻里亲疏度”等15项具体评价内容为“指标层”(因子层),建立历史街区系统状态评价的指标体系;(2)探索各项指标的客观测度与计算方法:基于城乡规划学与社会学既有测度方法,综合考虑与评价指标的关联适切性,将街区面积、建筑密度等土地利用数据,单体建筑面积、年代、质量等测量与属性数据以及原住民教育水平、收入情况等社会人口与经济数据作为本次研究的数据样本,明确指标测度的“类别”与“对象”,在此基础上,运用定性分析与因子分析法分析各项评价指标与相应测度对象间的作用机制以及作用强度,以评价指标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竞曹珂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