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生化反应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24778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4 2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生化反应塔,其包括反应塔本体,所述反应塔本体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为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反应塔本体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和进气口,进水口和进气口分别对应厌氧区和好氧区;反应塔本体的侧壁上还分别设有连接第一过水管、第二过水管和内回流管的管口,第一过水管连接厌氧区的顶部和缺氧区的底部,第二过水管连接缺氧区的顶部和好氧区的底部,内回流管连接好氧区的底部和缺氧区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污水呈纵向流动处理,生物菌群分区明显;过水管及内回流管在反应塔的外侧,易于调试管理;工艺简单,节约占地,节能降耗,可多个串联组合,适应不同水质水量和复杂处理空间。

An integrated biochemical reaction towe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sewage treatment, in particular relates to an integrated biochemical reactor, comprising a reactor body, the reaction tower body from bottom to top is set to anoxic zone and anaerobic zone and an aerobic zone, and the air inlet is provided with a water inlet side wall reaction tower body, a water inlet and inlet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anaerobic and aerobic zone the side wall area; reaction tower body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the connecting pipe through a pipe, the first second in the water pipe and the return pipe, the first water pipe connected anaerobic zone and anoxic zone at the bottom of the top second, the top water pipes are connected anoxic and aerobic zone in the bottom of the return pipe is connected to aerobic zone the bottom and the bottom of the anoxic zone. The utility model is a longitudinal flow sewage treatment, biological bacteria in water and partition; the return pipe outside the reaction tower, easy debugging management; simple process, space saving, energy saving, multiple series combination, adapt to different water quality and complex processing sp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生化反应塔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生化反应塔。
技术介绍
污水生化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污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以实现净化的方法。可分为需氧生物处理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污水生化处理属于二级处理,以去除不可沉悬浮物和溶解性可生物降解有机物为主要目的,污水生化处理工艺构成多种多样,可分成A/O法、A/A/O法等多种处理方法。目前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都采用该工艺的污水处理工程都是采用水平布置方式,即A与O各自独立布置,该种布置方式占用空间比较大,反应器比较多,工艺复杂,能耗较高,调试及管理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一体化生化反应塔,用于解决现有生化处理设备占用空间大、工艺复杂、能耗高以及管理不方便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一体化生化反应塔,包括反应塔本体,所述反应塔本体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为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所述反应塔本体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和进气口,所述进水口和进气口分别对应所述厌氧区和所述好氧区;所述反应塔本体的侧壁上还分别设有连接第一过水管、第二过水管和内回流管的管口,所述第一过水管连接所述厌氧区的顶部和所述缺氧区的底部,所述第二过水管连接所述缺氧区的顶部和所述好氧区的底部,所述内回流管连接所述好氧区的底部和所述缺氧区的底部。其中,所述厌氧区的底部的侧壁上设有所述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连接进水管。其中,所述厌氧区内的底部设有布水器,所述布水器连接所述进水管。其中,所述进水管上设有控制阀门。其中,所述好氧区的底部的侧壁上设有所述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连接进气管。其中,所述好氧区内的底部设有曝气盘,所述曝气盘连接所述进气管。其中,所述进气管上设有控制阀门。其中,所述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的容积比为1:1.2:2。其中,所述第一过水管、第二过水管和内回流管上均设有控制阀门。其中,所述好氧区的顶部的侧壁设有连接出水管的出水口。(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体化生化反应塔,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本技术的一体化生化反应塔,通过纵向布置的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污水呈纵向流动处理,生物菌群分区明显;各个过水管以及内回流管设置在反应塔本体的外侧,便于施工人员对其进行控制;该一体化生化反应塔工艺简单,可以多个串联组合,能够很好的适应不同水质水量的处理要求,适应各种复杂的处理空间,节约占地,节能降耗,效果较为稳定;此外,该一体化生化反应塔还具有易制造、易运输、易安装、易调试以及易管理的功能。2、本技术的一体化生化反应塔,通过布水器和曝气盘,能够分别实现均匀进水和均匀进气,从而分别使得厌氧区和好氧区的反应充分有效的进行,提供污水处理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体化生化反应塔的结构图;图中,1:反应塔本体;11:厌氧区;12:缺氧区;13:好氧区;2:第一过水管;3:第二过水管;4:内回流管;5:进水管;6:布水器;7:进气管;8:曝气盘;9:出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技术提供一种一体化生化反应塔,用于解决现有生化处理设备占用空间大、工艺复杂、能耗高以及管理不方便的问题。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一体化生化反应塔,包括反应塔本体1,其中,反应塔本体1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为厌氧区11、缺氧区12和好氧区13;可以理解的是,反应塔本体内从上到下依次设有两个隔板,下面的隔板将厌氧区11和缺氧区12隔开,上面的隔板将缺氧区12和好氧区13隔开,从而实现反应塔本体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为厌氧区11、缺氧区12和好氧区13;反应塔本体1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和进气口,进水口和进气口分别与厌氧区11和好氧区13对应,此外,反应塔本体1的侧壁上还分别设有连接第一过水管2、第二过水管3和内回流管4的管口;其中,第一过水管2连接厌氧区11的顶部和缺氧区12的底部,用于将在厌氧区11完成反应的污水进入缺氧区12中;第二过水管3连接缺氧区12的顶部和好氧区13的底部,用于将在缺氧区12中完成反应的污水进入好氧区13中;内回流管4连接好氧区13的底部和缺氧区12的底部,用于将好氧区13中的一部分混合液回流至缺氧区12中。本技术的一体化生化反应塔,污水进入厌氧区11内与预先填充的填料进行反应,在厌氧区11反应后的污水通过第一过水管2进入缺氧区12,与缺氧区12中预先填充的填料反应,在缺氧区12反应后的污水通过第二过水管3进入好氧区13,余好氧区13中预先填充的填料反应,反应一定时间后,好氧区13中的一部分混合液通过内回流管4回流至缺氧区12中。本技术的一体化生化反应塔,通过纵向布置的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污水呈纵向流动处理,生物菌群分区明显,而且各个过水管以及内回流管设置在反应塔本体的外侧,便于施工人员对其进行控制,而且该生化反应塔可以多个串联组合,能够很好的适应不同水质水量的处理要求,适应各种复杂的处理空间,节约占地,节能降耗,效果较为稳定,此外该一体化生化反应塔还具有易制造、易运输、易安装、易调试以及易管理的功能。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安装以及节省材料,反应塔本体1上的连接第一过水管2、第二过水管3和内回流管4的管口均设置在反应塔本体1的侧壁的一侧;此外,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反应塔本体1具体设计为圆筒形或方筒形。可以理解的是,厌氧区11的顶部的侧壁上开设出水口,出水口连接第一过水管2的第一端,缺氧区12的底部的侧壁上开设进水口,该进水口连接第一过水管2的第二端,即通过第一过水管2将厌氧区11顶部的水通入缺氧区12的底部;缺氧区12的顶部的侧壁上开设出水口,该出水口连接第二过水管3的第一端,好氧区13的底部的侧壁上开设进水口,该进水口连接第二过水管3的第二端,即通过二过水管3将缺氧区12顶部的水通入好氧区13的底部;好氧区13的底部的侧壁上还设有出水口,该出水口连接内回流管4的第一端,缺氧区12的底部的侧壁上还设有进水口,该进水口连接内回流管4的第二端,即通过内回流管4实现好氧区13中的一部分混合液回流至缺氧区12中。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反应塔本体1内的厌氧区11的进水,厌氧区11的底部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且该进水口连接进水管5,通过进水管5将污水通入厌氧区11内。本实施例中,为了将污水均匀的通入反应塔本体1的厌氧区11内,以更好的与厌氧区11内填料发生反应,厌氧区11内的底部设有布水器6,其中,进水管5穿过厌氧区11底部的侧壁上的进水口与布水器6连接。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一体化生化反应塔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体化生化反应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塔本体,所述反应塔本体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为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所述反应塔本体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和进气口,所述进水口和进气口分别对应所述厌氧区和所述好氧区;所述反应塔本体的侧壁上还分别设有连接第一过水管、第二过水管和内回流管的管口,所述第一过水管连接所述厌氧区的顶部和所述缺氧区的底部,所述第二过水管连接所述缺氧区的顶部和所述好氧区的底部,所述内回流管连接所述好氧区的底部和所述缺氧区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生化反应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塔本体,所述反应塔本体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为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所述反应塔本体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和进气口,所述进水口和进气口分别对应所述厌氧区和所述好氧区;所述反应塔本体的侧壁上还分别设有连接第一过水管、第二过水管和内回流管的管口,所述第一过水管连接所述厌氧区的顶部和所述缺氧区的底部,所述第二过水管连接所述缺氧区的顶部和所述好氧区的底部,所述内回流管连接所述好氧区的底部和所述缺氧区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生化反应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区的底部的侧壁上设有所述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连接进水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生化反应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区内的底部设有布水器,所述布水器连接所述进水管。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生化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洁刘静党政方先金樊弘超姬超张宝喾高琳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首创清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