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翠锦专利>正文

一种检测用微流控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14837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4 14: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检测用微流控芯片,它包括底片(1)和置于底片(1)上的盖片(2),所述底片(1)的一侧设有储样腔(111),所述底片(1)的另一侧设有与若干个间隔分布的若干个反应腔(112),所述储样腔(111)与反应腔(112)之间设有用作连通的流道,所述流道包括一端与储样腔(111)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每一反应腔(112)的上端连通的上流道(3),以及一端与储样腔(111)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每一反应腔(112)的下端连通的下流道(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改单流道为双流道,致使样本溶液快速进入到反应腔,整体上减少了检测过程所需的时间。

A microfluidic chip for detect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etection microfluidic chip, which comprises a backsheet (1) and a film (1) on the cover sheet (2), the film (1) is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sample storage chamber (111), the film (1) on the other side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spaced a plurality of reaction chamber (112), the sample storage chamber (111) and the reaction chamber (112)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 as the channel, including the end of the sample storage chamber (111) connected with the other end connected to each reaction chamber (112) on the upper end of the connecting passage (3), and end with the sample storage chamber (111) connected with the other end connected to each reaction chamber (112) under the lower end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flow passage (4).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 that the single flow passage is changed into a double flow channel, so that the sample solution enters the reaction chamber rapidly, and the time required for the detection process is reduced on the who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检测用微流控芯片
本技术涉及一种检测用微流控芯片。
技术介绍
现有的微流控芯片,待检测的样本溶液由进样口流入到反应腔内一般只有一个流道,流入到反应腔内所需的时间较长,效率较低,不利于进行快速检测,整体上延长了检测的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检测用微流控芯片,改单流道为双流道,致使样本溶液快速进入到反应腔,整体上减少了检测过程所需的时间。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检测用微流控芯片,它包括底片和置于底片上的盖片,所述盖片上设有进样口,所述底片的一侧设有与进样口连通的储样腔,所述底片的另一侧设有与若干个间隔分布的若干个反应腔,所述储样腔与反应腔之间设有用作连通的流道,所述流道包括一端与储样腔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每一反应腔的上端连通的上流道,以及一端与储样腔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每一反应腔的下端连通的下流道。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底片上的反应腔的数量为三个且至左向右呈间隔分布。作为一种优选,所述上流道包括上流入流道、上流经流道、第一上流出流道、第二上流出流道和第三上流出流道,所述上流入流道与上流经流道连通,所述第一上流出流道、第二上流出流道以及第三上流出流道分别与上流经流道连通,且分别对应地与一所述的反应腔连通。作为一种优选,所述下流道包括下流入流道、下流经流道、第一下流出流道、第二下流出流道和第三下流出流道,所述下流入流道与下流经流道连通,所述第一下流出流道、第二下流出流道以及第三下流出流道分别与下流经流道连通,且分别对应地与一所述的反应腔连通。作为一种优选,与一所述的反应腔连通的第一上流出流道和第一下流出流道呈左右设置,与一所述的反应腔连通的第二上流出流道和第二下流出流道呈左右设置,与一所述的反应腔连通的第三上流出流道和第三下流出流道呈左右设置。采用以上结构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将流道设计成包括一端与储样腔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每一反应腔的上端连通的上流道,以及一端与储样腔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每一反应腔的下端连通的下流道。改单流道为双流道,并且该双流道分成了上流道和下流道,能够将样本溶液从上下方向注入到反应腔内,达到了溶液快速注入到反应腔内的目的,整体上减少了检测过程所需的时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底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截面图。图中所示:1、底片;111、储样腔;112、反应腔;2、盖片;211、进样口;212、显示区;3、上流道;311、上流入流道;312、上流经流道;313、第一上流出流道;314、第二上流出流道;315、第三上流出流道;4、下流道;411、下流入流道;412、下流经流道;413、第一下流出流道;414、第二下流出流道;415、第三下流出流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一种检测用微流控芯片,它包括底片1和置于底片1上的盖片2,所述盖片2上设有进样口211,所述底片1的一侧设有与进样口211连通的储样腔111,所述底片1的另一侧设有与若干个间隔分布的若干个反应腔112,盖片2上设有与反应腔112一一对应的显示区212,所述储样腔111与反应腔112之间设有用作连通的流道,所述流道包括一端与储样腔111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每一反应腔112的上端连通的上流道3,以及一端与储样腔111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每一反应腔112的下端连通的下流道4。所述底片1上的反应腔112的数量为三个且至左向右呈间隔分布。所述上流道3包括上流入流道311、上流经流道312、第一上流出流道313、第二上流出流道314和第三上流出流道315,所述上流入流道311与上流经流道312连通,所述第一上流出流道313、第二上流出流道314以及第三上流出流道315分别与上流经流道312连通,且分别对应地与一所述的反应腔112连通。所述下流道4包括下流入流道411、下流经流道412、第一下流出流道413、第二下流出流道414和第三下流出流道415,所述下流入流道411与下流经流道412连通,所述第一下流出流道413、第二下流出流道414以及第三下流出流道415分别与下流经流道412连通,且分别对应地与一所述的反应腔112连通。与一所述的反应腔112连通的第一上流出流道313和第一下流出流道413呈左右设置,与一所述的反应腔112连通的第二上流出流道314和第二下流出流道414呈左右设置,与一所述的反应腔112连通的第三上流出流道315和第三下流出流道415呈左右设置。以上仅就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技术不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凡在本技术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检测用微流控芯片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检测用微流控芯片,它包括底片(1)和置于底片(1)上的盖片(2),所述盖片(2)上设有进样口(211),所述底片(1)的一侧设有与进样口(211)连通的储样腔(111),所述底片(1)的另一侧设有与若干个间隔分布的若干个反应腔(112),所述储样腔(111)与反应腔(112)之间设有用作连通的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包括一端与储样腔(111)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每一反应腔(112)的上端连通的上流道(3),以及一端与储样腔(111)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每一反应腔(112)的下端连通的下流道(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测用微流控芯片,它包括底片(1)和置于底片(1)上的盖片(2),所述盖片(2)上设有进样口(211),所述底片(1)的一侧设有与进样口(211)连通的储样腔(111),所述底片(1)的另一侧设有与若干个间隔分布的若干个反应腔(112),所述储样腔(111)与反应腔(112)之间设有用作连通的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包括一端与储样腔(111)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每一反应腔(112)的上端连通的上流道(3),以及一端与储样腔(111)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每一反应腔(112)的下端连通的下流道(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测用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片(1)上的反应腔(112)的数量为三个且至左向右呈间隔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检测用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流道(3)包括上流入流道(311)、上流经流道(312)、第一上流出流道(313)、第二上流出流道(314)和第三上流出流道(315),所述上流入流道(311)与上流经流道(312)连通,所述第一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翠锦
申请(专利权)人:李翠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