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于公共场所的可组合置入式安全避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612977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4 1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于公共场所的可组合置入式安全避难装置,包括:主体、密闭门、蓄电池、氧气供应自控装置、舱压调节控制装置、舱内气体参数检测系统、空气净化系统、相变制冷系统、控制台;所述主体由七个舱室组成蜂巢结构具有结构强度高,连接紧凑的优点,同时有效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地上空间利用率;在灾难发生时,多套安全紧急避难装置固定连接,缩短救生人员的搜救时间;即使单个单元体在灾难环境中分裂到单独的位置,也能保证舱内逃生人员的生命安全;密闭门采用多数量的伸出杆同时工作实现防爆密闭门的锁紧,通过所述自锁装置中的型面连接,完成的自锁,保证在爆炸冲击或受冲击时的可靠连接。

A portable safety refuge device suitable for public place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ombined placement safety device is suitable for public places, including: main body, sealing door, battery, oxygen supply automatic control device, cabin pressure regulating and controlling device, gas parameters detection system, cabin air purification system, phase change refrigeration system, console; the main body is composed of seven compartments. The structure has high structural strength, with the advantages of compact, while the effective use of underground space, improve the space utilization rate; in the event of a disaster, fixed with multiple sets of security emergency rescue personnel and rescue equipment, shorten the time; even if a single unit split into separate locations in the disaster environment, but also to ensure the cabin the safety of crew; closed by the rod also a number of work to achieve the explosion-proof enclosure door lock, through the self-locking device In the form of the connection, complete self-locking, to ensure that the explosion shock or reliable connection when the impa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于公共场所的可组合置入式安全避难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安全紧急避难装置,具体的说是涉及到一种适于公共场所的可组合置入式安全避难装置。
技术介绍
车间、码头、商场等城市公共场所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人员相对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和地震等突发性灾害,则涉及面广、破坏性大。针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日本的一些城市设立了固定的、有一定安全设施的避难场地,美国一些学者曾在城市大型商业中心进行了避难场所的研究。国内的安全紧急避难装置的研究刚刚起步,没有成熟的技术与案例。但国内国外研究的安全紧急避难装置存在许多缺点,比如:结构不合理,适应性差,系统过于复杂等。为解决国内外研发的安全紧急避难装置诸多缺点,本专利技术设计了这款操作简便,不占地上空间,工艺性好,安全可靠的一种适于公共场所的可组合置入式安全避难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寻求设计制造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工艺性好,操作方便,安全实用的适于公共场所的可组合置入式安全避难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一种适于公共场所的可组合置入式安全避难装置,包括:主体、密闭门、蓄电池、氧气供应自控装置、舱压调节控制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适于公共场所的可组合置入式安全避难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于公共场所的可组合置入式安全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密闭门(2)、蓄电池(3)、氧气供应自控装置(4)、舱压调节控制装置(5)、舱内气体参数检测系统(6)、空气净化系统(7)、相变制冷系统(8)、控制台(9);所述主体(1)采用分块结构,根据地下空间大小多个所述主体(1)之间互相连接,所述主体(1)由七个舱室组成,包括六个外围舱室和一个中间舱室,所述中间舱室和外围舱室上焊有连接法兰,所述外围舱室的侧面安有隔离门,六个外围舱室之间及安有隔离门的侧面与一个中间舱室通过法兰连接组成蜂巢结构;每个外围舱室和中间舱室的内部均采用中空的六棱柱加肋结构,由耐压钢板焊接而成,中间舱室分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于公共场所的可组合置入式安全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密闭门(2)、蓄电池(3)、氧气供应自控装置(4)、舱压调节控制装置(5)、舱内气体参数检测系统(6)、空气净化系统(7)、相变制冷系统(8)、控制台(9);所述主体(1)采用分块结构,根据地下空间大小多个所述主体(1)之间互相连接,所述主体(1)由七个舱室组成,包括六个外围舱室和一个中间舱室,所述中间舱室和外围舱室上焊有连接法兰,所述外围舱室的侧面安有隔离门,六个外围舱室之间及安有隔离门的侧面与一个中间舱室通过法兰连接组成蜂巢结构;每个外围舱室和中间舱室的内部均采用中空的六棱柱加肋结构,由耐压钢板焊接而成,中间舱室分为上下两层,安装有各种生命保障系统,各种生命保障系统通过隔离门向六个外围舱室提供生存条件,六个外围舱室供逃生人员避难,每个所述外围舱室上带有窥视窗,方便逃生人员观察外界环境;所述密闭门(2)有六个,通过合页铰接在所述外围舱室上,位于所述外围舱室的上方中间处;所述蓄电池(3)通过蓄电池槽固定安装在中间舱室内的下部,所述蓄电池(3)为铁镍蓄电池,结构坚固、耐用、寿命长;所述氧气供应自控装置(4)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中间舱室内的底部,位于所述蓄电池(3)的右前方;所述舱压调节控制装置(5)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安装在中间舱室内的底部,位于所述蓄电池(3)的左前方;所述舱内气体参数检测系统(6)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中间舱室内中间隔板上,位于中间舱室内的上层;所述空气净化系统(7)的底部通过螺栓安装在中间舱室内中间隔板上,位于所述舱内气体参数检测系统(6)的右前方;所述相变制冷系统(8)的底部通过螺栓安装在中间舱室内中间隔板上,位于所述舱内气体参数检测系统(6)的左前方;所述控制台(9)有六个,所述控制台(9)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外围舱室内的中间侧壁位置,所述控制台(9)包括操作面板和显示器,来控制和观察整个装置内的生存环境;所述主体(1)的壳体由四部分构成,由外向内分别为防火层、抗压外层、保温隔热层和抗压内层,防火层为薄型钢结构石墨稀防火涂料,高温时膨胀增厚,涂层轻、粘结牢、强度高,耐火效果好,抗压外层和抗压内层为HY-80钢板,此种钢板强度高,机加工性能好,保温隔热层为超细玻璃棉,体质轻、导热系数低、热绝缘好、耐热,所述抗压外层和所述抗压内层之间均匀布置连接多个隔热支承,增强所述壳体的整体强度;所述密闭门(2),包括:门体(21)、操作手轮(22)、大齿轮(23)、大齿轮轴(24)、小齿轮(25)、小齿轮轴(26)、齿条(27)、伸出杆(28)、支撑架(29)、合页组件(20);所述门体(21)为圆台槽结构,所述门体(21)的圆台面四周开有槽口,槽口内安装有耐高温密封胶条,并且密封胶条的安装高度不能高于所述门体(21)的最外圈,目的是防止火灾发生时密封胶条被燃烧,通过所述门体(21)的圆台槽结构以及密封胶条的联合使用,保证整个密闭门的气密性,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侵入;所述大齿轮轴(24)通过自密封轴承安装在所述门体(21)的中间位置;所述操作手轮(22)有两个,对称安装在所述门体(21)的内外两侧,两个所述操作手轮(22)分别通过花键安装在所述大齿轮轴(24)的两端,便于从内外侧实现密闭门的开启锁紧以及关闭锁紧;在所述大齿轮轴(24)的轴端安装轴端挡圈和压帽,实现所述操作手轮(22)的固定连接;所述大齿轮(23)通过花键连接在所述大齿轮轴(24)的中间,且位于所述门体(21)的内侧,所述大齿轮(23)采用轮辐式结构,减轻其重量便于实现旋转;所述小齿轮轴(26)和所述小齿轮(25)均有20套,所述小齿轮轴(26)固定安装在所述门体(21)上,所述小齿轮(25)通过轴承套在所述小齿轮轴(26)上,轴承的内圈与所述小齿轮轴(26)过盈连接,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小齿轮(25)的轮毂过盈连接,所述小齿轮(25)均布在所述大齿轮(23)的周围,与所述大齿轮(23)相啮合;同时所述齿条(27)有20套,所述齿条(27)为直角拐角形,分别与所述小齿轮(25)相啮合;所述伸出杆(28)有20根,所述伸出杆(28)可靠的焊接在所述齿条(27)的直角拐角的侧面上;所述支撑架(29)四周固定在所述门体(21)的边缘上,所述支撑架(29)的中间部分通过轴承与所述大齿轮轴(24)相连,所述支撑架(29)采用屈服强度高的35CrMo钢板制成,所述支撑架(29)用来支撑所述齿条(27)以及所述伸出杆(28),防止在齿轮齿条啮合过程中所述齿条发生偏斜甚至有微小的变动量,影响正确啮合;所述合页组件(20)有两组,对称安装在所述门体(21)的外侧;所述大齿轮(23)与所述小齿轮(25)的传动比为20:1,当所述大齿轮(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松梅王勇常德功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