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59032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8 1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例示性实施例的触电保护器件配置于电子装置的人体可接触的导体和内置回路部之间,当从上述导体流入静电时,不受绝缘破坏而使上述静电通过,并满足以下公式,以阻断从上述内置回路部的接地部流入的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的方式:Vbr>Vin,其中,Vbr为上述触电保护器件的击穿电压,Vin为上述电子装置的外部电源的额定电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更详细地,涉及可从基于电源的泄漏电流中保护使用人员,并且可从外部静电回路中保护内部回路的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提高审美性和坚固性,便携式电子装置更多使用金属材质的外壳。然而,这种金属材质的外壳由于其材质的特性而具有优秀的导电性,因此可通过特定器件或根据部位来在外置外壳和内置回路部之间形成有电路径。尤其,随着金属外壳和回路部形成环,在通过如外部的露出面积大的金属外壳等导体来瞬间流入具有高电压的静电的情况下,可破损IC等回路部,因此需要解决这种问题的对策。另一方面,这种便携式电子装置通常使用充电器来对电池进行充电。这种充电器利用直流电(DC)电源对外部的交流电(AC)电源进行整流之后,重新通过变压器变换为适合便携式电子装置的低直流电电源。其中,为了强化变压器的电绝缘性,在变压器的两端设置由电容器构成的Y电容(Y-CAP)。然而,如非正版充电器等Y电容不具有正规特性的情况下,直流电电源无法被Y电容充分切断,尤其,可因交流电电源而发生泄漏电流,且这种泄漏电流可沿着回路的接地部来传播。这种泄漏电流可向便携式电子装置的外置外壳等人体可接触的导体传递,因此,最终会给使用人员带来麻麻的不愉快的感觉,并且在严重的情况下,使用人员可因触电而受到致命伤。因此,如利用金属外壳的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装置需要从上述泄漏电流中保护使用人员的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考虑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从基于静电或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中保护内部回路和/或使用人员的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配置于电子装置的人体可接触的导体和内置回路部之间的触电保护器件。当从上述导体流入静电时,上述触电保护器件不受绝缘破坏而使上述静电通过,并满足以下公式,以阻断从上述回路部的接地部流入的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Vbr>Vin,其中,Vbr为上述触电保护器件的击穿电压,Vin为上述电子装置的外部电源的额定电压。并且,上述额定电压可以为相应国家标准额定电压。并且,上述触电保护器件可包括:烧体,层叠有多个薄片层;至少一对内部电极,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烧体的内部;以及空隙,形成于上述内部电极之间。并且,上述一对内部电极可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可在上述空隙的内壁形成有沿着高度方向以规定厚度涂敷的放电物质层。并且,可在上述一对内部电极之间形成有多个上述空隙。并且,上述放电物质层可由包含金属粒子的非导电性物质或半导体物质组成。并且,上述放电物质层可包括:第一部分,沿着上述空隙的内壁涂敷;第二部分,从上述第一部分的上端向外侧延伸;以及第三部分,从上述第一部分的下端向外侧延伸,上述第二部分与上述一对内部电极中的一个内部电极相接触,上述第三部分与上述一对内部电极中的另一个内部电极相接触。并且,上述烧体可包括具有电容率的绝缘体。并且,上述内部电极可包含Ag、Au、Pt、Pd、Ni及Cu中的一种以上的成分。并且,上述触电保护器件可包括:至少两个压敏电阻物质层,由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及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交替层叠;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在上述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上以规定间隔L隔开;以及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在上述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上以规定间隔L隔开。并且,上述击穿电压Vbr可分别形成于最接近的第一内部电极和第二内部电极之间。并且,上述第一内部电极及上述第二内部电极可分别以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且,上述第一内部电极及上述第二内部电极可分别以互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且,上述第一内部电极或上述第二内部电极的分隔间隔L可大于与上述第一内部电极和上述第二内部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d1与相邻的另一第一内部电极和上述第二内部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d2之和。并且,上述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及上述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可为包含ZnO、SrTiO3、BaTiO3及SiC中的一种以上的半导性材料或Pr类材料及Bi类材料中的一种。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具有触电保护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装置,上述具有触电保护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人体可接触的导体;回路部;以及触电保护器件,配置于上述导体和上述回路部之间。其中,当从上述导体流入静电时,上述触电保护单元不受绝缘破坏而使上述静电通过,并满足以下公式,以阻断从上述回路部的接地部流入的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Vbr>Vin,其中,Vbr为上述触电保护器件的击穿电压,Vin为上述电子装置的外部电源的额定电压。并且,上述导体可包括用于与上述电子装置和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天线、金属外壳及导电性装饰物中的至少一个。并且,上述金属外壳可以以包围上述电子装置的外壳的一部分侧部或包围上述电子装置的整个外壳的方式设置。并且,上述金属外壳可以以包围摄像头的方式设置,上述摄像头以向外部露出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电子装置的外壳的前部面或后部面。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配置于电子装置的人体可接触的导体和内置回路部之间的触电保护器件。其中,包括触电保护部,当从上述导体流入静电时,上述触电保护部以不受绝缘破坏而使上述静电通过,并阻断从上述内置回路部的接地部流入的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上述触电保护器件满足以下公式:Vbr>Vin,其中,Vbr为上述触电保护器件的击穿电压,Vin为上述电子装置的外部电源的额定电压。并且,上述触电保护部可包括:烧体,层叠有多个薄片层;至少一对内部电极,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烧体的内部;以及空隙,形成于上述内部电极之间。并且,上述触电保护部可包括:至少两个压敏电阻物质层,由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及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交替层叠;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在上述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上以规定间隔L隔开;以及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在上述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上以规定间隔L隔开。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由于在如金属外壳之类的导体向外部露出的便携式电子装置中设有连接导体和回路部的触电保护器件,因而具有可从基于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及静电中保护使用人员及内部回路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简要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触电保护器件的结构图。图2a及2b为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触电保护器件的适用例的示意图。图3a及图3b为分别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触电保护器件的泄漏电流(图3a)及静电(ESD)(图3b)的工作的简要等效电路图。图4a至图4c为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触电保护器件的一例的图。图5a至图5c为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触电保护器件的再一例的图。图6a至图6d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触电保护器件的另一例的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0:便携式电子装置12a、12b、12c、12d:导体14:回路部100:触电保护器件200、300:抑制器210:烧体211、212、311、312:薄片层211a、212b、314a、314b:内部电极231、232、331、332:外部电极125:空隙形成部件125a、125b、125c、324:放电物质层216、320:空隙400、400’:压敏电阻410、420:压敏电阻物质层412、412’、422:内部电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容易地实施本专利技术,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电保护器件,用于连接电子装置的人体能够接触的导体和内置回路部之间,并且当从上述导体流入静电时,不受绝缘破坏而使上述静电通过,从上述回路部的接地部流入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时,不通电,维持开启状态,来阻断上述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上述触电保护器件包括:烧体;至少一对电极,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成在上述烧体的内部彼此面对;以及放电物质层,形成于上述一对电极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1.20 KR 10-2014-0162863;2014.11.20 KR 10-2011.一种触电保护器件,用于连接电子装置的人体能够接触的导体和内置回路部之间,并且当从上述导体流入静电时,不受绝缘破坏而使上述静电通过,从上述回路部的接地部流入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时,不通电,维持开启状态,来阻断上述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上述触电保护器件包括:烧体;至少一对电极,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成在上述烧体的内部彼此面对;以及放电物质层,形成于上述一对电极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公式:Vbr>Vin,其中,Vbr为上述触电保护器件的击穿电压,Vin为上述电子装置的外部电源的额定电压;并且上述额定电压为各个国家的标准额定电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电极彼此相对且重叠,或者配置于同一平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烧体包括具有电容率的绝缘体,并且由多个层叠的薄片层构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放电物质层由包含金属粒子的非导电性物质或半导体物质组成。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极包含Ag、Au、Pt、Pd、N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俊瑞朴奎焕金炵岐宣贵男柳在洙林丙国金利彦
申请(专利权)人:阿莫泰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