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封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6903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缄封带至少包括撕开膜、抗粘层以及局部形成于该抗粘层表面的胶粘层,其特点在于至少该撕开膜与该胶粘层其中之一具有识别部,设于该撕开膜的识别部的粘着力与该撕开膜的粘着力相同,设于该胶粘层的识别部的粘着力则与该胶粘层的粘着力相同,使该缄封带结合至该被封缄物品后提供识别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缄封带结构比现有技术简单,所以使制程简化、生产成本降低、制程时间缩短、成品体积及厚度减少,并令所需的存放空间大幅缩小且缩短上料时间。(*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缄封带,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粘贴物品的封口且可多次撕开/封合的缄封带。
技术介绍
缄封带(Sealing Tape)可应用在诸如塑料袋等可容装对象的袋体上,供多次撕开/封合该袋体的封口,防止该袋体内装的物品从袋口脱漏。图1及图2是常见的缄封带。如图所示,现有缄封带100是在撕开膜102一侧表面涂布第一胶粘层104,且该第一胶粘层104远离该撕开膜102的侧表面上还涂布有粘度大于该第一胶粘层104的第二胶粘层106,在该撕开膜102另一侧表面上则涂布有离型剂层108。这样,便可利用该第二胶粘层106牢固地与诸如塑料膜材的袋体112粘贴,当该撕开膜102与该第一胶粘层104分离时仍粘接在该第二胶粘层106上。在完成各膜层的涂布后,便将该缄封带100以重复卷绕的方式卷绕成圆盘状单元,如图2所示。然而,由于这种缄封带具有两层胶粘层,除了增加制程复杂性之外,并令生产成本提高,所制成的缄封带较厚且占用较多空间。而且,较厚的缄封带在卷绕成圆盘状单元的成品时有长度方面的限制,令使用者必须时常更换新的成品,增加了上料时间。同时,为便于撕开该撕开膜102,该离型剂层108局部涂布在该撕开膜102另一侧表面上,令卷绕成圆盘状单元的缄封带100不平整,无法确实卷绕成圆盘状的单元。为此,有人提出线轴式卷绕缄封带的卷绕结构,令缄封带往复交叉卷绕以解决上述不平整的问题。然而,由于胶粘层未完全固化(Non-cured),在交叉卷绕的线轴式成品中,会令缄封带重叠的交接面上的胶渗流到缝隙中,使该胶粘层粘附在卷绕接缝,造成撕开膜两侧带胶,导致形成胶线残留在缄封带表层上,形成沾胶的困扰。此外,虽有人提出在缄封带上增加防渗膜,借此隔绝该胶粘层与撕开膜的直接接触,通过线轴式卷绕该带有防渗膜的缄封带解决上述不平整、渗胶、胶线残留以及沾胶等问题。但是,增加防渗膜不仅需要改变制程,令制程复杂性增加及生产成本提高,且所需的制程时间也较长;而且,这种带有防渗膜的缄封带的厚度更大,不仅会占据更大的存放空间,仍然存在增加上料时间的问题。同时,上述缄封带均未揭示或建议在缄封带的撕开膜与胶粘层至少其中之一上形成识别部。所以,无法提供平整、不渗胶、无胶线残留、不沾胶的缄封带,以及在薄化缄封带厚度、简化制程的同时,更无法令结合至该被封缄物品的缄封带提供识别效果。因此,由于现有技术制程复杂、成本提高、所需制程时间长、成品较厚且体积增加、占据较大存放空间以及增加上料时间,且无法提供具有识别效果的缄封带。所以,常用的缄封带确有其缺点而急待改良。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识别效果的缄封带。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缄封带,它可在交叉卷绕该缄封带以形成线轴式成品后避免胶粘附在卷绕接缝上。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缄封带,它可简化制程、降低生产成本、缩短所需的制程时间、减少成品体积及厚度以及节省存放空间。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缄封带,它可缩短上料时间,能够更方便的使用。为达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缄封带,用于封缄物品,该缄封带至少包括撕开膜、第一抗粘层以及胶粘层。该撕开膜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其中,该撕开膜可选择第二表面是预先经过抗粘处理的结构。该抗粘层形成于该第一表面。该胶粘层则局部形成于该第二表面。其中,该胶粘层位于该缄封带其中一侧边或位于该缄封带的中央部分。本技术的缄封带的特点在于该撕开膜与该胶粘层其中之一具有识别部,在将该缄封带结合至该被封缄物品后,提供识别效果。在较佳实施例中,该识别部至少局部设于该撕开膜表面。其中,该识别部的粘着力与该撕开膜的粘着力相同。或者,该识别部至少局部设于该胶粘层表面。其中,该识别部的粘着力与该胶粘层的粘着力相同。在该缄封带的各膜层间,该胶粘层对该撕开膜第二表面的粘着力是小于该胶粘层对该被封缄物品的粘着力,该胶粘层对该抗粘层的粘着力小于该胶粘层对该撕开膜第二表面的粘着力,而该胶粘层对该撕开膜两侧的粘着力则小于该胶粘层对该撕开膜的第二表面的粘着力。本技术的缄封带可提供诸如标示撕除部分、广告宣传以及快速找到封缄位置等不同的识别效果,解决了现有缄封带不具有识别效果的缺点,并形成线轴式成品以避免现有技术中该胶粘层粘附在卷绕接缝所造成的缺点。同时,由于本技术的缄封带结构比现有技术简单,所以使制程简化、生产成本降低、制程时间缩短、成品体积及厚度减少,并令所需的存放空间大幅缩小且缩短上料时间。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缄封带的局部构造剖视图;图2是现有缄封带成品的立体示意图;图3A是本技术实施例1缄封带的局部构造剖视图;图3B是图3A撕开膜的局部示意图;图3C是图3A撕开膜变化实例的局部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缄封带成品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缄封带粘贴在被封缄物品上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1缄封带被撕离后的分离状态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2缄封带的局部构造剖视图;图8A是图7胶粘层的局部示意图;图8B是图7胶粘层变化实例的局部示意图;图8C是图7胶粘层另一变化实例的局部示意图;图8D是图7胶粘层又一变化实例的局部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2缄封带被撕离后的分离状态剖视图;以及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3缄封带的局部构造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图3A至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1绘制。如图3A所示,本技术的缄封带1用于封缄被封缄物品2,该缄封带1包括撕开膜11、第一抗粘层13以及胶粘层15。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用于示意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结构,且所显示的结构并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形状及尺寸比例绘制。如图3A所示,该撕开膜11具有第一表面11a与第二表面11b,其中,在粘贴状态中,该第一表面11a远离该被封缄物品2,该第二表面11b则朝向该被封缄物品2。如图3B所示,该撕开膜11的第二表面11b具有识别部111,且该识别部111的粘性与该撕开膜11相同。当然,该识别部111并非仅限于设在该第二表面11b,该识别部111可以至少局部形成在该撕开膜11的第一表面11a及/或第二表面11b,只要使用者可借由该识别部111辨别即可。如上所述,图3B是在该撕开膜11形成具有连续或不连续的诸如「SELAING TAPE REMOVEL LINER」字样的识别部111,以提醒使用者该缄封带1可撕除的部分,并可采用印刷的方式形成诸如印刷层的识别部111,但是,该识别部111也可以是不同结构,且可采取诸如显影、激光或其它等效方式形成该识别部111。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3C所示,也可形成具有诸如公司名称及/或商标的识别部111。在显示可撕除部分的同时,提供广告宣传的效果。其中,该撕开膜11可由向性聚丙烯(OPP,Oriented Polypropylene)、聚乙烯(PE,Polyethylene)或其它适当的塑料材料制成。由于聚乙烯产量最大、成本低且厚度较薄,因此本实施例中选择由聚乙烯制成的撕开膜11,以降低制造成本及成品厚度。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可选择预先对该第二表面11b进行诸如抗粘、粗化或其它等效处理,使该第二表面11b产生适当抗粘性。其中,使对象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缄封带,用于封缄物品,其特征在于,该缄封带至少包括:    撕开膜,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    抗粘层,形成于该第一表面;以及    胶粘层,局部形成于该第二表面,其中,该撕开膜与该胶粘层至少其中之一具有识别部,在将该缄封带结合至该被封缄物品后,提供识别效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崇庆
申请(专利权)人:王佳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