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封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6791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缄封带,用以黏贴至塑料袋之封口部,使封口部得以封合塑料袋袋口,包括一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撕开膜,使离型剂层涂接至该撕开膜之第一表面上;以及一黏附于该撕开膜之第二表面上之第一胶黏层;一黏附于该第一胶黏层上之第二胶黏层,使该第一胶黏层系夹置于该撕开膜与第二胶黏层间,且该第二胶黏层之胶黏度大于第一胶黏层之胶黏度;以及涂布于该第二胶黏层向外表面之至少一侧边上之抗黏层。(*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系关於一种缄封带,尤指一种用以黏贴至塑料袋之封口部,使封口部得以封合塑料袋袋口之缄封带。一般所用之塑料袋在容装有物品时,往往须将袋口封住以防止内装之物品掉落出,然习见封住塑料袋袋口之方式往往不外乎以绳件缠束或直接将袋口部位打结,而此些方式均费工费时,甚为不便。为解决上述问题,遂有以黏附於塑料袋自袋口一侧上向外延伸出之封口部内壁上的缄封带,来取代习用封口方式之设计发展而出。如第4图所示,该种缄封带1系在一条状PET(聚酯)膜10之第一表面100上黏接一胶黏层11,再於该胶黏层11外露之表面上黏接一条状塑料膜(如以PE制成者)12,然後,将另一胶黏层13黏接至该PET膜10之第二表面101上,在该塑料膜12之外露表面上并系涂覆有一层离型剂层34。该胶黏层11与PET膜10间之胶黏度须大於胶黏层11与塑料膜12间之胶黏度,俾使该种缄封带1黏贴至如塑料袋之封口部2内壁20上,将塑料膜12撕离该胶黏层11时,该胶黏层11不会黏附至该塑料膜12而仍能完好地黏附於该PET膜10上,因而,该塑料袋之封口部2压折至其内壁20触接至塑料袋之外壁(未图示)时,可藉该胶黏层11使封口部2内壁20黏接至塑料袋之外壁上,而得便捷地将塑料袋之袋口封合。同时,该胶黏层13与塑料袋之膜材间之胶黏度系大於另一胶黏层11与塑料袋之膜材间的胶黏度,且该胶黏层11与PET膜间之胶黏度大於胶黏层11与塑料袋膜材间之胶黏度,因而,袋口封合後而欲取用装设於塑料袋内之物品时,将封口部撕离该塑料袋之外壁,该缄封带仍会藉胶黏层13黏附於封口部2之内壁20上,而不致黏附於塑料袋之外壁上,故黏贴有该种缄封带之塑料袋乃可实施多次之封合与开封。前述之缄封带虽可有效解决塑料袋封口之问题,然而,是种缄封带在制选上须将胶黏层11与13分别黏附於作为基材使用之PET膜10的两面上,会使是种缄封带之制造成本提高,并须较复杂之制程,而制程之复杂则往往形成品质控制上的问题,使制成品良率会受到影响。此外,由於是种缄封带使用PET膜为基材,往往会在将缄封带黏贴至塑料带之封口部内壁上时,因不熟练或疏忽,而使缄封带与封口部间无法平整贴合,导致贴合部位会产生皱褶而影响贴合後塑料袋成品的美观性,且会使塑料袋之袋口无法有效封合。同时,该胶黏层13系整个外露之表面黏附於塑料袋封口部之内壁上,加之是种缄封带之厚度甚薄,故欲撕取所黏设之塑料膜12时,不易将该塑料膜12撕离,而往往会造成缄封带之受损。因而,是种缄封带仍有亟待改良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制造成本较低且制程得以简化之缄封带,它在贴接至塑料袋上时,不会发生贴接部位因未平整贴合而产生皱褶之问题,并且可方便地将所黏设之撕开膜撕离。本技术提供一种缄封带,包括一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撕开膜,使离型剂层涂接至该撕开膜之第一表面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黏附於该撕开膜之第二表面上之第一胶黏层;一黏附於该第一胶黏层上之第二胶黏层,使该第一胶黏层系夹置於该撕开膜与第二胶黏层间,且该第二胶黏层之胶黏度大於第一胶黏层之胶黏度;以及涂布於该第二胶黏层向外表面之至少一侧边上之抗黏层。使得在该二胶黏层之向外表面黏附至一塑料膜材上时,涂布有该抗黏层之部位不会与塑料膜材产生黏接作用。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胶黏层与塑料膜材间之胶黏度小於第二胶黏层与第一胶黏层间之胶黏度以及第二胶黏层与塑料膜材间之胶黏度。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抗黏层形成於第二胶黏层的两侧边。本技术的效果是本技术的缄封带以其第二胶黏层之向外表面离附至一塑料膜材上时,该第二胶黏层与塑料膜材间之胶黏度会大於该第一胶黏层与撕开膜间之胶黏度,且该第二胶黏层与第一胶黏层间之胶黏度亦大於该第一胶黏层与撕开膜间之胶黏度,故能在将该撕开膜撕离该缄封带後,该第一胶黏层不会黏附於该撕开膜上而为撕开膜带离,而仍安适地黏接於该第二胶黏层上,且第二胶黏层与塑料膜材间之黏接亦不受影响。然而,该第二胶黏层涂布有抗黏层之部位,因不会与塑料膜材产生黏结作用,故在撕取该撕开膜时,本技术之缄封带即能方便地供手指抓持住其涂布有抗黏层之部位以撕离该撕开膜,在撕离时,缄封带涂布有抗黏层之部位即会因该部位之第二胶黏层不会黏附於塑料膜材,且该部位之第一胶黏层仍黏附至撕开膜上,第二胶黏层黏接於该第一胶黏层上,故而,该部位之第一胶黏层、第二胶黏层与抗黏层均会随撕开膜之撕离而带离塑料膜材之表面。因此,本技术之缄封带不仅可略除基材之使用而能降低制造成本与简化制程,更能提供使用者使用上之便利性,不会於撕取撕开膜时有不易撕取的困扰,而有导致缄封带与塑料膜材之黏接多损的情况,复因略除基材之使用,令本技术缄封带黏附至塑料膜材上之作业上,不会因不熟练或不慎而使两者间之接合发生不平整的现象,故能提供使用本技术缄封带之如塑料袋之塑料制品外观上的美观性。以下兹以具体实施例配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之特点及功效。图式图面的简单说明如下第1图系本技术实施例之剖面示意图;第2图系本技术实施例黏附至塑料袋上後,以手指抓持并向上微掀本技术缄封带涂布有抗黏层之部位的动作示意图;第3图系本技术实施例在将撕开膜撕离时之动作示意图;以及第4图系习知缄封带黏附於塑料膜材上之剖面示意图。如第1图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之缄封带3主要系由撕开膜30,第一胶黏层31,第二胶黏层32及抗黏层33所构成。该撕开膜30系由如PE之塑料材料制成者,具有第一表面300及第二表面301。其第一表面300上复涂接有一离型剂层34,以在本技术之缄封带3制成後予以捆绕成圆盘状单元时,位於较上层之第二胶黏层32不会黏附至该离型剂层34上。而该撕开膜30之第二表面301则供第一胶黏层31黏附其上,再於该第一胶黏层31上黏附第二胶黏层32。同时,该第二胶黏层32之胶黏度须大於第一胶黏层31,该抗黏层33则系以抗黏剂涂布於该第二胶黏层32向外表面320之二侧边上,亦可只涂布一侧边,并无特定限制。该离型剂层34所适用之离型剂,该第一及第二胶黏层31、32所采用之胶黏剂,以及该抗黏层33所适用之抗黏剂均为习知,故在此不予赘述。参照第2及3图,将本实施例之缄封带3黏贴至塑料袋之袋口一侧向外延伸之封口部2的内壁20上,由於该抗黏层33不会黏附至内壁20上,故在欲撕离该撕开膜30时,使用者可以手指抓持住缄封带3涂布有抗黏层33之部位并向上掀起後,即可将该撕开膜30自该第一胶黏层31上撕离,由於该第一胶黏层31与撕开膜30间之胶黏度小於第一胶黏层31与第二胶黏层32间之胶黏度以及第二胶层32与封口部2之内壁20间之胶黏度,所以该撕开膜30撕离後,该第一胶黏层31不会黏附於该撕开膜30而被带离该缄封带3,且该缄封带3仍藉该第二胶黏层32稳固地黏附於内壁20上。撕开膜30撕离而将第一胶黏层31外而出後,封口部2之内壁20即得藉第一胶黏层31黏附於塑料袋之外壁上以将袋口封合。而欲重行开封该经封合之袋口以拿取内装之物品时,由於第一胶黏层31与塑料袋之膜材间的胶黏度小於第二胶黏层32与第一胶黏层31间之胶黏度以及第二胶黏层32与塑料袋膜材间之胶黏度,所以,只要将封口部2向上朝外地掀拉,即能顺利解除封口部2之内壁20与塑料袋之外壁间之黏接状态,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缄封带,包括一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撕开膜,使离型剂层涂接至该撕开膜之第一表面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黏附於该撕开膜之第二表面上之第一胶黏层;一黏附於该第一胶黏层上之第二胶黏层,使该第一胶黏层系夹置於该撕开膜与第二胶黏层间, 且该第二胶黏层之胶黏度大於第一胶黏层之胶黏度;以及涂布於该第二胶黏层向外表面之至少一侧边上之抗黏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呜嶽
申请(专利权)人:王佳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