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堤型湖滨带多生境立体植被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567114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7 1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堤型湖滨带多生境立体植被构建方法,包括多生境设计和植物修复模式设计两个部分。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退化的大堤型湖滨带,基于以上环境因素特征,运用现代生态学及生态工程学的理论与技术,对湖滨水陆交错带类型进行合理划分,并针对性提出相适合的生境构建模式,同时考虑各生境特征,提出与其相适应的水生植物垂直分布群落结构恢复方法以及植物群落恢复方法。

A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multi habitat stereo vegetation in lakeside zone of levee type

The present invention discloses a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multi habitat stereo vegetation of levee type lakeside zone, including two parts of multi Habitat Design and plant restoration mode design. The present invention for degradation of Lake levee type, environmental factors based on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using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modern ecology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he lake ecotone type is divided rationally, and put forward the suitable habitat model, considering the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proposed restoration method of aquatic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vertical distribution adaptation and plant community restor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堤型湖滨带多生境立体植被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堤型湖滨带多生境立体植被构建方法,属于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技术介绍
国内对湖滨带生态修复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主要集中于洱海流域、太湖流域和三峡水库。在洱海流域,已经编制了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案,并将水陆交错带按照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划分。2003至2008年间,大量学者对三峡水库水陆交错带进行了大量分析,还开展了实地修复试验,研究了水陆交错带的净水机理。“十一五”期间,对太湖水陆交错带开展了全流域的勘测与调查,并进行了界定和分类,发展了水陆交错带低生物量草坪建植技术、缓冲带防护技术、地表径流收集净化技术等。实践证明,经过合理修复的湖滨带可显著提高湖泊水体的自净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保持水土流失及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目前,关于湖滨带生态构建的技术成果主要有:一种湖滨带生态修复结构体系及修复方法(CN106381837A)、一种陡岸深水型湖滨带修复方法(CN105625253A)、城郊缓坡型水陆交错带植被群落构建方法(CN105359770A)、一种水陆交错带的划分方法(CN105912867A)一种红壤区库区消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大堤型湖滨带多生境立体植被构建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堤型湖滨带多生境立体植被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生境设计和植物修复模式设计两个部分;步骤1:多生境设计所述多生境设计是结合生态学和结构学,根据现场实际状况,将传统大堤型湖滨带划分为:岛礁型水陆交错带、岛‑岛型水陆交错带、独岛型水陆交错带、岛‑滨型水陆交错带、滨堤型水陆交错带、滨岸型水陆交错带六种不同生境;所述岛礁型水陆交错带是由大面积的小型水淹岛礁构成,单个小型水淹岛礁的面积为1‑6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堤型湖滨带多生境立体植被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生境设计和植物修复模式设计两个部分;步骤1:多生境设计所述多生境设计是结合生态学和结构学,根据现场实际状况,将传统大堤型湖滨带划分为:岛礁型水陆交错带、岛-岛型水陆交错带、独岛型水陆交错带、岛-滨型水陆交错带、滨堤型水陆交错带、滨岸型水陆交错带六种不同生境;所述岛礁型水陆交错带是由大面积的小型水淹岛礁构成,单个小型水淹岛礁的面积为1-6m2,岛顶高程超过常水位20-40cm;所述大面积的小型水淹岛礁是指所有小型水淹岛礁的覆盖面积≥100m2;所述岛-岛型水陆交错带是由面积较大、高程较高的多个岛屿构成,所述面积较大是指单个岛屿的面积≥25m2,所述高程较高是指岛顶高程超过常水位1m以上;所述独岛型水陆交错带是由孤立的高程较高的大型岛屿构成,所述高程较高是指岛顶高程超过常水位1.5m以上;所述大型岛屿是指岛屿面积≥100m2;所述岛-滨型水陆交错带是水域滨岸与岛屿交互衔接构成,所述水域滨岸的坡度≤45°,宽度≥20m;岛屿的岛顶高程超过常水位至少20cm,岛屿面积不超过10m2;所述滨堤型水陆交错带是一种人类为了其特定目的对湖滨改造的滨岸带类型,是由城镇、农田、湖泊堤坝直立岸构成,该类型水陆交错带坡度大于60°;所述滨岸型水陆交错带是由城镇、农村或山体的沿湖滨岸构成,为低坡度较宽的滨岸型水陆交错带;所述低坡度较宽是指坡度≤45°,宽度≥20m;步骤2:植物修复模式设计所述植物修复模式设计针对以上六种不同的生境特点采用不同的植物修复模式:所述岛礁型水陆交错带采用挺水植被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被带组合的生态修复模式;所述岛-岛型水陆交错带采用湿生乔灌草带-湿生草被-挺水植被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被带组合的生态修复模式;所述独岛型水陆交错带采用湿生乔灌草-湿生草被-挺水植被带-沉水植被带组合的生态修复模式;所述岛-滨型水陆交错带采用陆生防护带-湿生乔灌草-湿身草被-挺水植被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被带组合的生态修复模式;所述滨堤型水陆交错带采用陆生防护带-湿生草被-沉水植被带组合的生态修复模式;所述滨岸型水陆交错带采用陆生防护带-湿生乔灌草-湿生草被-挺水植被带-浮叶植物带组合的生态修复模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岛礁型水陆交错带采用挺水植被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被带组合的生态修复模式;其中挺水植被带种植黄菖蒲和/或香蒲,浮叶植物带种植荇菜和/或睡莲,沉水植被带种植苦草、黑藻、微齿眼子菜、伊乐藻、菹草、金鱼藻中的一种或几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岛-岛型水陆交错带采用湿生乔灌草带-湿生草被-挺水植被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被带组合的生态修复模式;其中湿生乔灌草种植水柳、池杉、铁线草、中华结缕草、蔷薇、棣棠、连翘、紫珠中的一种或几种,湿生草被种植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方鑫卢少勇胡小贞许秋瑾何琦蔡传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