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isolated bidirectional full bridge DC/DC converter based on three winding transformer, comprising a first switch tube S1, second switch S2, third switch S3, fourth switch S4, fifth switch Q1, sixth switch Q2, seventh switch Q3, eighth switch Q4, Ninth switch K1 tenth switch K2, eleventh switch Q5, twelfth switch Q6 three winding transformer T1, the polarity of the capacitor C2, the first inductor Lr and power V1. The utility model based on active isolation type bidirectional full bridge converter, K1, tenth switch K2 to achieve through a set of three winding transformer and nine switch tub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三绕组变压器隔离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
本技术涉及电源变换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三绕组变压器隔离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
技术介绍
在可再生直流供电系统中,设备通常需要电池作为后备电源,电池的电压等级往往要比直流母线的电压等级低很多,因此需要双向直流变换器降压来对电池充电,或由电池经过升压馈能给直流母线。如图2所示,若采用不隔离型变换器,应用在两侧电压差别很大的场合时,电压调整范围及变换器转换效率并不是十分理想,且由于不采用电气隔离,存在安全隐患;隔离型双向变换器,解决了不隔离型变换器电压调整范围和安全性上的不足。但在电压变比相对较大的场合下,高压侧电压输入范围不够大,低压侧开关管的电压、电流应力较大,存在相应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三绕组变压器隔离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降低了低压侧的能耗,改善变换器的变换效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解决方案为:作为一种改进,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基于隔离型双向有源全桥变换器的基础上,通过一台三绕组变压器及第九开关管K1、第十开关管K2来实现;第九开关管K1、第十开关管K2的通断由高压 ...
【技术保护点】
基于三绕组变压器隔离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五开关管Q1、第六开关管Q2、第七开关Q3、第八开关管Q4、第九开关管K1、第十开关管K2、第十一开关管Q5、第十二开关管Q6、三绕组变压器T1、极性电容C2、第一电感Lr和电源V1;所述的第一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电源V1的正极连接,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与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电源V1的负极连接,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第一电感Lr的一端相连,第一电感Lr的另一端与三绕组变压器T1原边的一端相连,三绕组变压器 ...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三绕组变压器隔离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五开关管Q1、第六开关管Q2、第七开关Q3、第八开关管Q4、第九开关管K1、第十开关管K2、第十一开关管Q5、第十二开关管Q6、三绕组变压器T1、极性电容C2、第一电感Lr和电源V1;所述的第一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电源V1的正极连接,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与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电源V1的负极连接,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第一电感Lr的一端相连,第一电感Lr的另一端与三绕组变压器T1原边的一端相连,三绕组变压器T1原边的另一端、第三开关管S3的源极、第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亦龙,杭丽君,干彪,张豪,童安平,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