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涤粘混纺双层弹力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4246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0 2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双层弹力布,公开了一种涤粘混纺双层弹力布,包括弹力布本体(1),弹力布本体(1)包括表层(2)和里层(3),表层(2)包括表经(21)和表纬(22),里层(3)包括里经(31)和里纬(32),弹力布本体(1)还包括接结经(4),接结经(4)位于表经(21)和里经(31)内侧,横跨并交织表层(2)和里层(3),4根接结经(4)与1根表经(21)和里经(31)相配合,表经(21)和里经(31)为涤粘混纺经线,表纬(22)和里纬(32)为氨纶纬线,接结经(4)为涤纶低弹丝接结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接结经采用上述结构交织,织物细密,底布不会外露,表层和里层连接稳固,布料弹性好,手感细腻,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挺括性。

Polyester viscose blended double layer elastic cloth

\u672c\u5b9e\u7528\u65b0\u578b\u6d89\u53ca\u53cc\u5c42\u5f39\u529b\u5e03\uff0c\u516c\u5f00\u4e86\u4e00\u79cd\u6da4\u7c98\u6df7\u7eba\u53cc\u5c42\u5f39\u529b\u5e03\uff0c\u5305\u62ec\u5f39\u529b\u5e03\u672c\u4f53(1)\uff0c\u5f39\u529b\u5e03\u672c\u4f53(1)\u5305\u62ec\u8868\u5c42(2)\u548c\u91cc\u5c42(3)\uff0c\u8868\u5c42(2)\u5305\u62ec\u8868\u7ecf(21)\u548c\u8868\u7eac(22)\uff0c\u91cc\u5c42(3)\u5305\u62ec\u91cc\u7ecf(31)\u548c\u91cc\u7eac(32)\uff0c\u5f39\u529b\u5e03\u672c\u4f53(1)\u8fd8\u5305\u62ec\u63a5\u7ed3\u7ecf(4)\uff0c\u63a5\u7ed3\u7ecf(4)\u4f4d\u4e8e\u8868\u7ecf(21)\u548c\u91cc\u7ecf(31)\u5185\u4fa7\uff0c\u6a2a\u8de8\u5e76\u4ea4\u7ec7\u8868\u5c42(2)\u548c\u91cc\u5c42(3)\uff0c4\u6839\u63a5\u7ed3\u7ecf(4)\u4e0e1\u6839\u8868\u7ecf(21)\u548c\u91cc\u7ecf(31)\u76f8\u914d\u5408\uff0c\u8868\u7ecf(21)\u548c\u91cc\u7ecf(31)\u4e3a\u6da4\u7c98\u6df7\u7eba\u7ecf\u7ebf\uff0c\u8868\u7eac(22)\u548c\u91cc\u7eac(32)\u4e3a\u6c28\u7eb6\u7eac\u7ebf\uff0c\u63a5\u7ed3\u7ecf(4)\u4e3a\u6da4\u7eb6\u4f4e\u5f39\u4e1d\u63a5\u7ed3\u7ecf\u3002 The utility model is connected by adopting the structure of woven fabric, fine cloth, not exposed, the surface layer and the lining cloth stable connection, good elasticity, soft, low cost, has good stiff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涤粘混纺双层弹力布
本技术涉及双层弹力布,尤其涉及了一种涤粘混纺双层弹力布。
技术介绍
双层布由两组以上各自独立的经纱与两组以上各自独立纬纱交织而成相互重叠的两层织物称为双层织物。在双层织物中,上层经纱与上层纬纱称为表经、表纬,表经表纬交织成表层织物。下层的经纱和纬纱称为里经、里纬。里经与里纬交织的组织称为里层组织,连接上下层织物的经纬交织点称为接结点。双层布料若表层和里层纱线色差较大或未隐藏好接结点,容易露出底布,但减少接结点会造成接合不稳固。价格低廉的双层织物弹性不佳,多采用印花图案,在观感上不如提花图案上档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接结点隐藏困难,表层和里层色差太大容易露出底布,接合不稳固,弹性不佳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涤粘混纺双层弹力布,使用接结经接法,避免因色差较大而显露底布,使用涤粘混纺纱和氨纶纱,使用涤纶低弹丝作为接结经,成本低廉,同时使布料拥有相对较好的弹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涤粘混纺双层弹力布,包括弹力布本体,弹力布本体包括表层和里层,表层包括表经和与表经平纹编织的表纬,里层包括里经和与里经平纹编织的里纬,弹力布本体还包括接结经,接结经位于表经和里经内侧,横跨并交织表层和里层,4根接结经与1根表经和里经相配合,每隔3根表经和里经加入4根接结经,表经和里经为涤粘混纺经线,细度为146dtex,表纬和里纬为氨纶纬线,细度为146dtex,接结经为涤纶低弹丝接结经,细度为111dtex。避免底布露出,表层和里层结合稳固,使用涤纶低弹丝回弹性好,布料材质成本低。作为优选,接结经一端位于表层和里层之间,另一端穿过表层沿经线方向绕过表纬外侧后,穿过表层和里层,绕过经线方向上的相邻里纬外侧至表层和里层之间,沿经向通过两根表纬后,重复上述排列形式。布料均匀,同时接结经纱不会外露。作为优选,弹力布本体经密500根/10cm,纬密480根/10cm。成品为高密织物,手感细腻。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织物细密,底布不会外露,表层和里层连接稳固,布料弹性好,手感细腻,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挺括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表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里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接结经排列示意图。以上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其中,1—弹力布本体、2—表层、3—里层、4—接结经、21—表经、22—表纬、31—里经、32—里纬。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一种涤粘混纺双层弹力布,如图1-4所示,包括弹力布本体1,弹力布本体1包括表层2和里层3,表层2包括表经21和与表经21平纹编织的表纬22,里层3包括里经31和与里经31平纹编织的里纬32,弹力布本体1还包括接结经4,接结经4位于表经21和里经31内侧,横跨并交织表层2和里层3,4根接结经4与1根表经21和里经31相配合,每隔3根表经21和里经31加入4根接结经4,表经21和里经31为涤粘混纺经线,细度为146dtex,表纬22和里纬32为氨纶纬线,细度为146dtex,接结经4为涤纶低弹丝接结经,细度为111dtex。接结经4一端位于表层2和里层3之间,另一端穿过表层2沿经线方向绕过表纬22外侧后,穿过表层2和里层3,绕过经线方向上的相邻里纬32外侧至表层2和里层3之间,沿经向通过两根表纬22后,重复上述排列形式。弹力布本体1经密500根/10cm,纬密480根/10cm。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技术专利的涵盖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涤粘混纺双层弹力布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涤粘混纺双层弹力布,包括弹力布本体(1),其特征在于:弹力布本体(1)包括表层(2)和里层(3),表层(2)包括表经(21)和与表经(21)平纹编织的表纬(22),里层(3)包括里经(31)和与里经(31)平纹编织的里纬(32),弹力布本体(1)还包括接结经(4),接结经(4)位于表经(21)和里经(31)内侧,横跨并交织表层(2)和里层(3),4根接结经(4)与1根表经(21)和里经(31)相配合,每隔3根表经(21)和里经(31)加入4根接结经(4),表经(21)和里经(31)为涤粘混纺经线,细度为146dtex,表纬(22)和里纬(32)为氨纶纬线,细度为146dtex,接结经(4)为涤纶低弹丝接结经,细度为111dtex。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涤粘混纺双层弹力布,包括弹力布本体(1),其特征在于:弹力布本体(1)包括表层(2)和里层(3),表层(2)包括表经(21)和与表经(21)平纹编织的表纬(22),里层(3)包括里经(31)和与里经(31)平纹编织的里纬(32),弹力布本体(1)还包括接结经(4),接结经(4)位于表经(21)和里经(31)内侧,横跨并交织表层(2)和里层(3),4根接结经(4)与1根表经(21)和里经(31)相配合,每隔3根表经(21)和里经(31)加入4根接结经(4),表经(21)和里经(31)为涤粘混纺经线,细度为146dtex,表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诚李晓龙胡仁杰施昕晖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立马云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