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宇专利>正文

大鼠后鼻孔给药针及大鼠后鼻孔给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03801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0 19: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鼠后鼻孔给药针及大鼠后鼻孔给药器,属于医疗辅助器械领域,包括针体、与针体一端贯通相连的针头,以及与针体另一端贯通连接的接头手柄。针体,包括一体贯通成型的第一管径部和第二管径部,且第二管径部的管外径大于第一管径部的管外径;第一管径部为球面拉伸的弧形结构。针头,与第一管径部贯通相连,且具有相对于第一管径部斜向上的弯曲部,弯曲部的前端开设有一出液孔。接头手柄,一端与第二管径部的端部一体贯通相连,且另一端适于与不同类型注射器的出液口连接。通过在针头设计的具有相对于第一管径部斜向上的弯曲部,可以便于实施逆向性给药至大鼠鼻咽各个部位尤其是鼻咽后部的给药方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鼠后鼻孔给药针及大鼠后鼻孔给药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学实验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大鼠后鼻孔给药针及大鼠后鼻孔给药器。
技术介绍
在后基因组时代,大鼠成为了现代医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常用动物之一,是研究疾病发生机制和确定质量方案、验证新型化合物与药标作用的有效性的较好工具,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有的大鼠灌喂针仅针对大鼠口腔进行灌饲,鼻腔给药主要为微型雾化吸入装置。现有的给药装置给药方向均为顺性给药(沿呼吸道从上到下),无法模拟一部分需逆向性给药的给药方式。而且,灌饲针给药仅到达大鼠口咽或口咽与喉咽交界处,面罩给药药物弥散至大鼠整个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无法局限药物作用。因此,针对现有大鼠灌喂针存在的问题,设计能够操作逆向性给药的方式对于现有的医学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鼠后鼻孔给药针,旨在解决便于对大鼠后鼻孔逆向性给药至鼻咽各个部位尤其是鼻咽后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大鼠后鼻孔给药器,旨在解决便于对大鼠后鼻孔逆向性给药至鼻咽各个部位尤其是鼻咽后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大鼠后鼻孔给药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大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大鼠后鼻孔给药针及大鼠后鼻孔给药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鼠后鼻孔给药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体,包括一体贯通成型的第一管径部和第二管径部,且所述第二管径部的管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管径部的管外径;所述第一管径部为球面拉伸的弧形结构;针头,与所述第一管径部贯通相连,且具有相对于第一管径部斜向上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前端开设有一出液孔;以及接头手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径部的端部一体贯通相连,且另一端适于与不同类型的注射器的出液口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鼠后鼻孔给药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体,包括一体贯通成型的第一管径部和第二管径部,且所述第二管径部的管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管径部的管外径;所述第一管径部为球面拉伸的弧形结构;针头,与所述第一管径部贯通相连,且具有相对于第一管径部斜向上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前端开设有一出液孔;以及接头手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径部的端部一体贯通相连,且另一端适于与不同类型的注射器的出液口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后鼻孔给药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径部和所述第二管径部的管内径均为0.6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后鼻孔给药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径部的管外径为1.00mm;以及所述第二管径部的管外径为2.0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后鼻孔给药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径的弧形结构的弧度适于与大鼠上呼吸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洋赵宇
申请(专利权)人:赵宇许洋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