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松人工林改建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0191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0 15: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湿地松人工林改建技术,通过湿地松林分选择标准、林分调查、单木调查、林分改建以及保护措施等方法;立足湿地松用材林现状,选择林分地力恢复基础良好的林分,采用科学合理的改建技术,变单一用材目标为育种优树保护、大径材培育和高产脂单株经营为一体的多用途林分培育模式,通过林下阔叶树更新维护地力,保证用材和松脂生产的养分需求,从而保障不同生产目标和不同利益方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湿地松人工林改建技术
本专利技术属于人工林改造
,特别涉及一种湿地松人工林改建技术。
技术介绍
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ann)原产美国东南部,因生长迅速,适应性强,而被广泛引种到全球热带和亚热带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引种地重要的用材和采脂树种。我国从1973年开始,陆续从美国大量进口湿地松种子,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安徽、江苏、浙江、河南、海南等亚热带省份(区)进行引种驯化和造林推广工作。截至2013年,湿地松在我国营造林面积已达134万公顷,仅次于杉木和马尾松,有力的缓解了我国木材供应紧张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湿地松人工林培育体系构建主要围绕木材生产展开,在种子园营建、栽培区划、立地类型划分、林地管理、种苗繁育、密度调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单位面积木材产量得到大幅提升。不过,由于同一林地多代连栽导致地力衰退严重,且没有有效的地力维护模式,从而导致木材产量随栽植世代增加而显著降低。如何借力自然,通过林分系统自身养分循环恢复地力,保证木材产量成为林业生产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松树松脂价格节节攀升,松树采脂收益已远超木材生产,受利益驱动,许多地区湿地松人工林出现承包性采脂行为,不分林种甚至对中幼林全林进行强度割脂,树势衰弱和林分生长衰退成为普遍现象,对湿地松用材林的木材生长目标造成严重干扰。而且湿地松初始培育目标定位于木材生产,造林品系、立地选择和栽植密度等营林措施并非为松脂生产而设计,大部分松林松脂产量不高,最终导致木材培育目标无法实现以及松脂产量低下的双输现状。立足湿地松用材林现状,选择林分地力恢复基础良好的林分,采用科学合理的改建技术,变单一用材目标为育种优树保护、大径材培育和高产脂单株经营为一体的多用途林分培育模式,通过林下阔叶树更新维护地力,保证用材和松脂生产的养分需求,从而保障不同生产目标和不同利益方的需求,是实现湿地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策略之一。本专利技术属于植物培育
,可有效提高湿地松人工林材多用途生产目标和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提高湿地松人工林材多用途生产目标和提高经济效益,提出一种湿地松人工林改建技术。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湿地松人工林改建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技术包括步骤如下:S1:确定湿地松林分选择的标准,进行林分调查;S2:对目标树进行选择和分布格局确定;S3:对林分进行间伐,所述间伐强度:采用株数间伐强度指标控制,间伐后的林分保留株数与间伐前林分株数之比为一个与株间距距离有关的百分比(x%)常数:;S4:定期抚育:对目标树有竞争的相邻木伐除,伐除不健康木、霸王树;S5:采脂强度:根据林分采伐周期,确定采脂强度;S6:树体维护:修除残留在树干上的死亡枝条和枝桩;S7:林脂道修建:林脂道宽度不大于0.5m,沿山坡“之”字形设置;S8:更新幼苗抚育:在每年5和9月份2次清除幼苗周围杂灌以及同种竞争幼苗;S9:集材道修建:湿地松人工林每隔宽度50m,沿山坡修建集材道;S10:抚育采伐:抚育采伐树木应控制倒向,向坡下靠近集材道方向伐倒;S11:防护措施:林地健康维护,病虫害防治以及森林火灾。进一步的,所述确定湿地松林分选择的标准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以及林分条件。进一步的,所述林分调查包括林分分布格局、林分拥挤度、林分郁闭度以及林分阔叶幼苗更新情况。进一步的,所述一个与株间距距离有关的百分比(x%)常数在10%-15%为低强度抚育间伐;15%-20%为中等强度抚育间伐;41%-49%为高等强度抚育间伐,若林分密度过大,应进行逐次低强度间伐。进一步的,所述每3-4年结合对目标树有竞争的相邻木伐除,伐除不健康木、霸王树。进一步的,所述S5中采脂周期≥10年,割面负荷率不得大于40%,采脂周期在6-9年,割面负荷率不得大于50%;采脂周期小于5年,割面负荷率不得大于65%。进一步的,所述S7中林脂道宽度不大于0.5m,沿山坡“之”字形设置,并应绕开林下更新苗木,陡坡处修建坡坎,保证行走安全。进一步的,所述S10中集材道的宽度以集材作业车辆能自由进出为准。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立足湿地松用材林现状,选择林分地力恢复基础良好的林分,采用科学合理的改建技术,变单一用材目标为大径材培育和高产脂单株培育为一体的多用途林分培育模式,通过林下阔叶树更新维护地力,保证用材和松脂生产的养分需求,从而保障不同生产目标和不同利益方的需求。本专利技术方法可以使得单位面积木材产量得到大幅提升,合理的方法使得林分系统自身养分循环恢复地力,保证木材产量。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湿地松人工林改建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技术包括步骤如下:S1:确定湿地松林分选择的标准,进行林分调查;S2:对目标树进行选择和分布格局确定;S3:对林分进行间伐,所述间伐强度:采用株数间伐强度指标控制,间伐后的林分保留株数与间伐前林分株数之比为一个与株间距距离有关的百分比(x%)常数:;S4:定期抚育:对目标树有竞争的相邻木伐除,伐除不健康木、霸王树;S5:采脂强度:根据林分采伐周期,确定采脂强度;S6:树体维护:修除残留在树干上的死亡枝条和枝桩;S7:林脂道修建:林脂道宽度不大于0.5m,沿山坡“之”字形设置;S8:更新幼苗抚育:在每年5和9月份2次清除幼苗周围杂灌以及同种竞争幼苗;S9:集材道修建:湿地松人工林每隔宽度50m,沿山坡修建集材道;S10:抚育采伐:抚育采伐树木应控制倒向,向坡下靠近集材道方向伐倒;S11:防护措施:林地健康维护,病虫害防治以及森林火灾。进一步的,所述确定湿地松林分选择的标准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以及林分条件。进一步的,所述林分调查包括林分分布格局、林分拥挤度、林分郁闭度以及林分阔叶幼苗更新情况。进一步的,所述一个与株间距距离有关的百分比(x%)常数在10%-15%为低强度抚育间伐;15%-20%为中等强度抚育间伐;41%-49%为高等强度抚育间伐,若林分密度过大,应进行逐次低强度间伐。进一步的,所述每3-4年结合对目标树有竞争的相邻木伐除,伐除不健康木、霸王树。进一步的,所述S5中采脂周期≥10年,割面负荷率不得大于40%,采脂周期在6-9年,割面负荷率不得大于50%;采脂周期小于5年,割面负荷率不得大于65%。进一步的,所述S7中林脂道宽度不大于0.5m,沿山坡“之”字形设置,并应绕开林下更新苗木,陡坡处修建坡坎,保证行走安全。进一步的,所述S10中集材道的宽度以集材作业车辆能自由进出为准。实施例:1、湿地松林分选择标准1)气候条件:年均温15℃-24℃,日均温12℃-20℃,绝对低温>-17℃,年降水量>1000mm。2)地形和土壤条件:a)海拔在500m以下的丘陵、河湖滩地;b)海拔低于500m、坡度小于15°的高山下坡位;c)平原地区,土壤厚度在60cm以上,地下水位在0.5m以下。3)林分条件:林分郁闭度不小于0.6,立地指数不小于14。2、林分调查1)林分垂直分布格局:以林分优势高为依据把林分划分为3个垂直层,上层林木为树高≥2/3优势高,中层为树高介于1/3-2/3优势高之间的林木,下层为树高≤1/3优势高的林木。2)林分水平分布格局:以潜在目标树与其4株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湿地松人工林改建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技术包括步骤如下:S1:确定湿地松林分选择的标准,进行林分调查;S2:对目标树进行选择和分布格局确定;S3: 对林分进行间伐,所述间伐强度:采用株数间伐强度指标控制,间伐后的林分保留株数

【技术特征摘要】
1.湿地松人工林改建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技术包括步骤如下:S1:确定湿地松林分选择的标准,进行林分调查;S2:对目标树进行选择和分布格局确定;S3:对林分进行间伐,所述间伐强度:采用株数间伐强度指标控制,间伐后的林分保留株数与间伐前林分株数之比为一个与株间距距离有关的百分比(x%)常数:;S4:定期抚育:对目标树有竞争的相邻木伐除,伐除不健康木、霸王树;S5:采脂强度:根据林分采伐周期,确定采脂强度;S6:树体维护:修除残留在树干上的死亡枝条和枝桩;S7:林脂道修建:林脂道宽度不大于0.5m,沿山坡“之”字形设置;S8:更新幼苗抚育:在每年5和9月份2次清除幼苗周围杂灌以及同种竞争幼苗;S9:集材道修建:湿地松人工林每隔宽度50m,沿山坡修建集材道;S10:抚育采伐:抚育采伐树木应控制倒向,向坡下靠近集材道方向伐倒;S11:防护措施:林地健康维护,病虫害防治以及森林火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地松人工林改建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湿地松林分选择的标准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以及林分条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地松人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洪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