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牛特专利>正文

一种换热板及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84725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6 0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板及换热器。所述换热板包括:板体(1),其中,在所述板体(1)内设置有平行排列的多个微分流道(10),所述板体(1)的厚度在1mm至2mm的范围内,所述微分流道的当量直径在0.5mm至2.0mm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热板中采用平行排列的多个微分流道(10),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板及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板
,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板及换热器。
技术介绍
在换热器中,流过不同温度,甚至不同材料、异相的工质,而换热器本质就是将两种不同温度的工质的热量进行交换。因此,换热充分、迅速是换热器效率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换热器的体积、与换热器的结构型式,换热器的材料等有着最直接的关系。随着技术的发展,需要更高效率的换热器或换热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板来提高换热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板,所述换热板包括:板体,其中,在所述板体内设置有平行排列的多个微分流道,所述板体的厚度在1mm至2mm的范围内,所述微分流道的当量直径在0.5mm至2.0mm的范围内。优选地,所述板体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板和第二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的隔板,所述隔板把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的空间分隔为所述多个微分流道,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厚度在0.1mm至1.0mm的范围内,所述隔板的壁厚在0.1mm至0.5mm的范围内。优选地,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板和/或第二板一体成型。优选地,所述隔板包括交替排列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其中,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垂直于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一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二板一体成型。优选地,位于最外侧的隔板与相对的第一板或第二板相互焊接;或者在位于最外侧的隔板与相对的第一板或第二板之间设置有固封胶,且位于最外侧的隔板与相对的第一板或第二板的弯折外边缘相互配合而限定灌胶槽。优选地,所述微分流道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矩形的高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板体的厚度方向,且所述矩形的高度在0.6mm-0.8mm的范围内,所述矩形的宽度在0.6mm至2.0mm的范围内。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板和/或第二板的背离所述隔板的一侧设置有翅片,所述翅片垂直于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且与所述第一板或第二板一体成型。优选地,所述翅片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或平行于所述微分流道的延伸方向,且所述翅片的凸起高度等于所述隔板的高度。优选地,所述微分流道的横截面为矩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或正六边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如上所述的换热板,所述换热板相互叠置,且相邻的换热板连通不同的换热工质。本技术的换热板中采用平行排列的多个微分流道,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换热板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换热板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换热板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换热板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换热板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换热板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第七实施例的换热板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第八实施例的换热板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第九实施例的换热板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技术第十实施例的换热板的示意图。图11是具有密封胶的换热板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板体13隔板2密封胶131第一隔板10微分流道132第二隔板11第一板14翅片12第二板具体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关于当量直径,在本技术中,把水力半径相等的圆管直径定义为非圆管的当量直径。在总流的有效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的接触长度称为湿周,用字母L表示。总流的有效截面积A和湿周L之比定义为水力半径,用字母R表示,R=A/L。当量直径定义为四倍的水力半径,用D表示,D=4R。1.关于圆形截面的管道的水力直径或当量直径。有效截面积A=1/4*π*d2(A为截面积,d为几何直径)湿周L=πd(此处湿周为圆的周长)水力半径R=A/L=(1/4*π*d2)/(πd)=d/4=r/2(r为几何半径)从而,水力直径D=4R=d(即圆形截面的水力直径等于几何直径)。2.关于正方形截面的管道的水力直径或当量直径。有效截面积A=a*a(a为边长)湿周L=4a(此处湿周为正方形的周长)水力半径R=A/L=(a*a)/(4a)=a/4从而,水力直径D=4R=a(即正方形截面的水力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3.关于矩形管的的水力直径或当量直径。D=4R=4*(a*b)/2*(a+b)=2a*b/(a+b)(宽为a,高为b)所谓矩形管道的当量直径是一种假想的圆形管道的直径,这种圆形管道具有与已知的矩形管道相等的单位管长摩擦阻力。当量直径分两种,即等速当量直径和等流量当量直径。如果某一圆形管道中的空气流速与已知的矩形管道中的空气流速相等,并且单位管长的摩擦阻力也相等,则该圆形管道的直径就称为已知的矩形风管的等速当量直径。如果某一圆形管道中的空气流量与已知的矩形管道中的流量相等,并目单位管长的摩擦阻力也相等,那么,这一圆形管道的直径就称为此矩形管道的等流量当量直径或流量当量直径。在换热器中,换热器两侧分别流过不同温度、不同材料、异相的工质,而换热器本质就是将两种不同温度的工质的热量进行交换。因此,换热充分、迅速是换热器效率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换热器的体积、与换热器的结构型式,换热器的材料等有着最直接的关系。置于换热器两侧的工质的物理参数,流动速度,相对温差等,是设计换热器的最基本考虑因素。本专利的专利技术人注意到:强化换热是换热器提高效率的关键点。换热器在换热机理上,或本质上就是传导换热。至于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就需要与传热工质一起来进行分析和考虑了。换热器两侧的工质交换热量,就必须通过其间的隔离层进行热量的传导,隔离层本身的热阻,在材料确定后,导热系数就是一个定植,无法提高了,在传热学中,我们知道,在导热热系数一定的情况下,增加物体与物体之间传热的接触面积,会提高传热系数。这是我们在改进换热器的传热效率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换热器两侧的工质是流动,工质在管道中流动,交出和带走通过管壁导入和导出的热量,其传热动力是两种工质的相对温差。在流体力学的层面,我们知道,液体在管道中在一定速度的流动时,液体与管壁的接触部分是相对低速的层流层,然后是紊流层,在靠近管道中心的部分就是湍流层;通过管壁进入流体的热量,首先通过传导,把热量传输到与隔离层直接接触的流体的层流层,在这样的微观领域,传热的主要机理就是传导;然后,液体层流层的热量被紊流层与层流层之间相对运动以及对流,传递到紊流层,在这个微观领域中的换热,最主要的就是对流换热了,而流体中最高流速部分也就是湍流层,是通过对流和涓流最后获得或交出热量的部分,也是传统换热器中,对传热的贡献最低下,甚至是负面的流体部分。因此,我们以提高换热器换热效率为总目标,以增加换热工质的换热效率为次级目标,提出了剔除紊流与湍流层以减少其产生的换热过程和时间,通过改变换热器的流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换热板及换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1),其中,在所述板体(1)内设置有平行排列的多个微分流道(10),所述板体(1)的厚度在1mm至2mm的范围内,所述微分流道的当量直径在0.5mm至2.0mm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1),其中,在所述板体(1)内设置有平行排列的多个微分流道(10),所述板体(1)的厚度在1mm至2mm的范围内,所述微分流道的当量直径在0.5mm至2.0mm的范围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之间的隔板(13),所述隔板(13)把所述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之间的空间分隔为所述多个微分流道(10),所述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的厚度在0.1mm至1.0mm的范围内,所述隔板的壁厚在0.1mm至0.5mm的范围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3)与所述第一板(11)和/或第二板(12)一体成型。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3)包括交替排列的第一隔板(131)和第二隔板(132),其中,第一隔板(131)和第二隔板(132)垂直于所述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所述第一隔板(131)与所述第一板(11)一体成型,所述第二隔板(132)与所述第二板(12)一体成型。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最外侧的隔板与相对的第一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特
申请(专利权)人:牛特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