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跨导管本振开关融合结构的上变频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上变频器,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跨导管本振开关融合结构的上变频器。
技术介绍
上变频器是射频发射链路中的一个核心模块,负责将模拟基带信号搬移至载波频率,通常应具备较高的线性度以防止输出频谱扩散。传统上变频结构通常用OTA和反馈实现高线性度电压-电流转换,将输入电压直接传递到电阻两端转化成线性电流,再通过本振开关级对电流进行频域变换。传统结构从上往下分别层叠了电流源、跨导级、本振开关级和负载级。在近阈值电压条件下,OTA的输出电压必须不低于两个过驱动电压、阈值电压、输入信号摆幅之和。考虑到OTA的输出电压与电源电压之间尚存在部分压降,该结构将很难获得可正常工作的电压裕度。若将尾电流源偏置在线性区以及降低信号摆幅以维持电路功能,则转换增益和线性度将面临严重的恶化。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针对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跨导管本振开关融合结构的上变频器,可以工作在0.6V以下的电源电压下并保持较高的转换增益和线性度。技术方案: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跨导管本振开关融合结构的上变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跨导管本振开关融合结构的上变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振开关和跨导管,本振开关为RC耦合,本振开关产生中频电流并对其进行周期切换;本振信号通过电容耦合方式作用于晶体管,中频信号通过运放负反馈环路为晶体管提供偏置电压;偏置电压与晶体管栅极之间通过电阻连接,实现本振信号和中频信号的隔离;电路通过在差分对两端跨接电阻的方式实现输入电压‑电流转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跨导管本振开关融合结构的上变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振开关和跨导管,本振开关为RC耦合,本振开关产生中频电流并对其进行周期切换;本振信号通过电容耦合方式作用于晶体管,中频信号通过运放负反馈环路为晶体管提供偏置电压;偏置电压与晶体管栅极之间通过电阻连接,实现本振信号和中频信号的隔离;电路通过在差分对两端跨接电阻的方式实现输入电压-电流转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跨导管本振开关融合结构的上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变频器包括第一N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N1)、第二N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N2)、第三N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N3)、第四N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N4)、第五N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N5)、第六N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N6)、第一误差放大器(A1)、第二误差放大器(A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其中,第一N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N1)的源极接地,第一N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N1)的栅极接第一偏置电压,第一N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N1)的漏极接第一误差放大器(A1)的负输入端;第一误差放大器(A1)的正输入端接输入中频信号正极,第一误差放大器(A1)的输出端接第二电阻(R2)的负极;第二电阻(R2)的正极接第三N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N3)的栅极,第三N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N3)的源极接第一N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N1)的漏极,第三N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N3)的漏极接上混频器输出正极;第二电容(C2)的正端接本振信号负极,第二电容(C2)的负端接第三N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N3)的栅极;第四N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N4)的源极接第一N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N1)的漏极,第四N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N4)的漏极接上变频器输出负极,第四N型金属氧化物...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