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鞍环带加工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2635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9 11:24
承载鞍环带加工工装,包括安装在工装底板上的定位装置和紧固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和紧固装置分别包括有,主立板、两个侧立板、中心立板、侧压板和支架底板,在所述定位装置上安装有定位块,在所述紧固装置上则同时安装有定位块和紧固螺栓,所述承载鞍环带加工工装分别通过所述侧压板、定位块和紧固螺栓,实现了对承载鞍在横向、纵向和垂向的三向定位,使两个工件一次完成加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免了手工划线和镗削加工产生的双重误差,提高了产品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同时实现两个工件在三个方向上的对称定位,定位准确度高,明显减小对承载鞍的夹紧变形,在提高产品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的同时,实现两件产品一次完成加工,提高了产品的加工效率。

Bearing saddle belt processing frock

Bearing saddle ring tooling, including installation and positioning on the bottom plate device and a fastening device installed in the industry, the positioning device and a fastening device respectively comprises a main vertical plate, two side plate, vertical plate, side plate and bottom bracket, wherein the positioning device is arranged on the positioning block, at the the fastening device is also installed with a positioning block and a fastening bolt, the bearing saddle ring tooling respectively through the side plate, a positioning block and a fastening bolt, the bearing saddle in the transverse, longitudinal and vertical to the three position, the two finished processing a workpiece. The utility model avoids the double error of manual scribing and boring production, improve product processing precision and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at the same time achieve symmetrical positioning in the three directions of two parts, high positioning accuracy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deformation of the bearing saddle clamping, to improve product processing precision and product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two, to achieve a complete product processing, improve processing efficiency of produ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承载鞍环带加工工装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械加工工装,特别是涉及一种铁路货车部件承载鞍的环带加工工装。
技术介绍
承载鞍是铁路货车交叉支撑转向架的关键部件之一,图1示出了承载鞍的结构简图,承载鞍的鞍面环带50是与轴承外圈配合的半圆形圆弧面,对加工的尺寸精度和行位公差的要求都比较高。现有技术的加工方式主要是经过人工划线后,使用镗床按照鞍面环带上的加工线进行镗削加工,这种加工方式叠加了手工划线和镗削加工的双重误差,无法保证鞍面环带的尺寸精度,同时该加工方式每次只能加工一个工件,加工效率较低,加工过程中对承载鞍的装夹还有可能导致承载鞍的夹紧变形,这将进一步影响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承载鞍鞍面环带50的加工方式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承载鞍环带的加工工装,改善加工方式,提高加工精度。所述承载鞍环带加工工装,包括工装底板1,在所述工装底板1的相对两侧边沿处,分别安装有定位装置20和紧固装置30,所述定位装置20和紧固装置30沿同一中心线相向对应设置。所述定位装置20和所述紧固装置30分别包括有,主立板5、两个侧立板6、中心立板2、侧压板3和支架底板4,所述中心立板2垂直安装在主立板5前朝向面的竖向中线位置上,在两个所述侧立板6上分别对应安装有固定螺杆7和侧压板支撑柱8,所述固定螺杆7的自由端配有螺母9,侧压板支撑柱8的自由端向外侧延伸一定长度,所述侧压板3上开有与固定螺杆7配合的U型槽,侧压板3的一端搭放在所述侧压板支撑柱8上,另一端则借助U型槽镶套在所述固定螺杆7上,外侧由所述螺母9与所述螺杆7配合对其纵向予以限制,每个侧压板3的前缘均设置有上下两个向内的柱形凸起10,所述主立板5和两个侧立板6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架底板4上,支架底板4通过螺接方式固定连接在工装底板1上;进一步,在所述定位装置20主立板5的前朝向面上,还安装有定位块11,所述定位块11设置两行,每行在所述中心立板2的两侧同一水平线上各设置一个;在所述紧固装置30主立板5的前朝向面上,则既安装有定位块11,还安装有紧固螺栓12,所述定位块11和紧固螺栓12各设置一行,定位块11在所述中心立板2的两侧同一水平线上各设置一个,所述设置在紧固装置30主立板上的定位块11与设置在所述定位装置20主立板上上部第一行的定位块11在同一水平面上相互对应设置,所述紧固螺栓12设置在所述定位块11的下方,在所述中心立板2的两侧同一水平线上各设置一个。如图4、图5所示,所述承载鞍环带加工工装可以同时夹持两个工件一起进行加工,在工装的工作状态下,由于所述定位装置20主立板5上上部第一行的定位块11与所述紧固装置30主立板5上的定位块11处于同一水平面,并在同一水平面上相互对应,所以所述四个定位块11可分别支撑在承载鞍的两个导框挡边40的内侧面上,并保持定位块11的上端面与导框挡边40的内侧面紧密贴合,实现对承载鞍在垂直方向的垂向定位;当将所述紧固装置30上的紧固螺栓12旋紧后,所述紧固螺栓12与定位装置20主立板5上的四个定位块11配合,产生对承载鞍的夹紧力,使所述定位块11的前端面与承载鞍导框侧面60紧密贴合,实现对承载鞍在水平方向上的横向定位;当分别将所述定位装置20和所述紧固装置30上所述限制侧压板3的螺母9旋紧后,各侧压板3则分别与中心立板2配合在纵深方向对承载鞍产生一定的夹持力,使所述侧压板3上的柱形凸起10的前端面与承载鞍导框挡边40的顶面90、所述中心立板2的侧面与承载鞍的底面70分别紧密贴合,实现对承载鞍在纵深方向的纵向定位;定位完成后,两个承载鞍环面50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待加工圆形环带,将所述工装底板1定位安装在加工设备的加工平台上后,便可以对两个承载鞍环带50组成的内圆周进行加工,一次完成。为进一步提高所述承载鞍环带加工工装对拟加工部件的定位精度,还可以在所述工装底板1上开设中心立板定位槽13,对所述中心立板2进行精确限位,在所述定位装置20和所述紧固装置30的主立板5上分别开设水平方向的定位块定位槽14或者定位块定位孔,对所述定位块11进行精确定位,在所述定位装置20和紧固装置30的支架底板4上分别设置若干个定位销15,对所述支架底板4进行精确定位;为了减小由于拟加工部件与所述固定装置30上的紧固螺栓12端面接触部位不平整而可能导致承载鞍产生纵向或垂向误差位移情况的发生,所述紧固螺栓12可优化设计为活头螺栓结构,所述活头紧固螺栓由螺栓体16和紧固冒17组成,紧固冒17套装在螺栓体16的端头上,可以相对螺栓体16多向转动,旋紧紧固螺栓12,当与紧固冒17接触部分的承载鞍表面不平整时,紧固冒17自动转动一定角度,以便使紧固冒17的端面与承载鞍表面相适应而紧密贴合,使作用于承载鞍表面的纵向和垂向作用力得以缓解或释放,减小可能对工装定位精度产生的影响;在所述工装底板1的底部设有底板定位槽结构,便于所述承载鞍环面加工工装与不同加工设备的加工平台连接,保证配合精度,提高加工效率。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承载鞍环带加工工装中的所述定位块11和所述中心立板2与主立板5之间均优选采用可更换连接方式,这是由于所述定位块11和所述中心立板2都是与承载鞍直接接触的承力部件,并且都是工装定位的基准点,一旦产生超过定位精度的磨损量必需进行更换时,如果采用了不可更换的连接方式将使所述定位装置20或紧固装置30整体报废,造成浪费;同时,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消耗,所述定位块11和所述中心立板2均选用硬度和强度较高、并具有很好耐磨性的金属材料,本技术优选材质为45钢,淬火处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改变了现有技术需经人工划线后再使用镗床按照鞍面环带上的加工线进行镗削的加工方式,使承载鞍环带加工避免了手工划线和镗削加工的双重误差,提高了产品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同时使用所述承载鞍环带加工工装能够实现两个工件在横向、纵向和垂向三个方向上的对称定位,定位准确度高,并且还可明显减小对承载鞍的夹紧变形,这在进一步提高产品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的同时,实现两件产品一次加工完成,有效提高了产品的生产加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承载鞍结构示意图。图2、承载鞍环带加工工装立体结构图。图3、承载鞍环带加工工装紧固装置立体结构图。图4、承载鞍环带加工工装工作状态主视图。图5、承载鞍环带加工工装工作状态俯视图。图6、活头紧固螺栓端头结构示意图。图中:1、工装底板;2、中心立板;3、侧压板;4、支架底板;5、主立板;6、侧立板;7、固定螺杆;8、侧压板支撑柱;9、螺母;10、柱形凸起;11、定位块;12、紧固螺栓;13、中心立板定位槽;14、定位块定位槽;15、定位销;16、螺栓体;17、紧固冒;20、定位装置;30、紧固装置;40、承载鞍导框挡边;50、承载鞍环带;60、承载鞍导框侧面;70、承载鞍底面;80、承载鞍顶面;90、承载鞍导框挡边顶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以K6型承载鞍鞍面的加工过程为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K6型承载鞍环带加工工装经所述工装底板1底部的定位槽结构安装固定到所选用的机械加工设备上,将所述紧固装置30上的紧固螺栓12、限制所述侧压板3的螺母9全部旋松到位,使工装处于接纳承载鞍的准备工况状态;2、将两件K6型承载鞍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承载鞍环带加工工装

【技术保护点】
承载鞍环带加工工装,包括工装底板(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装底板(1)的相对两侧边沿处,分别安装有定位装置(20)和紧固装置(30),所述定位装置(20)和紧固装置(30)沿同一中心线相向对应设置;所述定位装置(20)和所述紧固装置(30)分别包括有,主立板(5)、两个侧立板(6)、中心立板(2)、侧压板(3)和支架底板(4),所述中心立板(2)垂直安装在主立板(5)前朝向面的竖向中线位置上,在两个所述侧立板(6)上分别对应安装有固定螺杆(7)和侧压板支撑柱(8),所述固定螺杆(7)的自由端配有螺母(9),侧压板支撑柱(8)的自由端向外侧延伸一定长度,所述侧压板(3)上开有与固定螺杆(7)配合的U型槽,侧压板(3)的一端搭放在所述侧压板支撑柱(8)上,另一端则借助U型槽镶套在所述固定螺杆(7)上,外侧由所述螺母(9)与所述螺杆(7)配合对其纵向予以限制,每个侧压板(3)的前缘均设置有上下两个向内的柱形凸起(10),所述主立板(5)和两个侧立板(6)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架底板(4)上,支架底板(4)通过螺接方式固定连接在工装底板(1)上;进一步,在所述定位装置(20)主立板(5)的前朝向面上,还安装有定位块(11),所述定位块(11)设置两行,每行在所述中心立板(2)的两侧同一水平线上各设置一个;在所述紧固装置(30)主立板(5)的前朝向面上,则既安装有定位块(11),还安装有紧固螺栓(12),所述定位块(11)和紧固螺栓(12)各设置一行,定位块(11)在所述中心立板(2)的两侧同一水平线上各设置一个,所述定位块(11)与设置在所述定位装置(20)主立板上上部第一行的定位块在同一水平面上相互对应设置,所述紧固螺栓(12)设置在所述定位块(11)的下方,在所述中心立板(2)的两侧同一水平线上各设置一个。...

【技术特征摘要】
1.承载鞍环带加工工装,包括工装底板(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装底板(1)的相对两侧边沿处,分别安装有定位装置(20)和紧固装置(30),所述定位装置(20)和紧固装置(30)沿同一中心线相向对应设置;所述定位装置(20)和所述紧固装置(30)分别包括有,主立板(5)、两个侧立板(6)、中心立板(2)、侧压板(3)和支架底板(4),所述中心立板(2)垂直安装在主立板(5)前朝向面的竖向中线位置上,在两个所述侧立板(6)上分别对应安装有固定螺杆(7)和侧压板支撑柱(8),所述固定螺杆(7)的自由端配有螺母(9),侧压板支撑柱(8)的自由端向外侧延伸一定长度,所述侧压板(3)上开有与固定螺杆(7)配合的U型槽,侧压板(3)的一端搭放在所述侧压板支撑柱(8)上,另一端则借助U型槽镶套在所述固定螺杆(7)上,外侧由所述螺母(9)与所述螺杆(7)配合对其纵向予以限制,每个侧压板(3)的前缘均设置有上下两个向内的柱形凸起(10),所述主立板(5)和两个侧立板(6)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架底板(4)上,支架底板(4)通过螺接方式固定连接在工装底板(1)上;进一步,在所述定位装置(20)主立板(5)的前朝向面上,还安装有定位块(11),所述定位块(11)设置两行,每行在所述中心立板(2)的两侧同一水平线上各设置一个;在所述紧固装置(30)主立板(5)的前朝向面上,则既安装有定位块(11),还安装有紧固螺栓(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军艾金龙王志鹏马庆龙程谟春
申请(专利权)人:牡丹江中车金缘铸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