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式复式结构面板堆石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02760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5 1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墙式复式结构面板堆石坝。该面板堆石坝包括由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的混凝土面板、上垫层料、上过渡料、上游堆石区、下游堆石区;混凝土面板上游侧的河床部位设置混凝土墙;混凝土墙的上游侧设有第一下垫层料;第一下垫层料的上游侧设有盖重区;混凝土墙的下游侧设有第二下垫层料;第二下垫层料的下游侧设有下过渡料;盖重区、第一下垫层料、混凝土墙、第二下垫层料以及下过渡料高程平起填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常规混凝土面板的基础上,增设了位于河床部位混凝土面板上游侧的混凝土墙,从而提高深水区面板的可维修性、减小面板长度及变形、降低面板开裂风险;而且采用高程平起填筑可防止混凝土墙两侧荷载失衡而产生墙体破坏。

Wall type composite structure face rockfill da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wall type composite structure face rockfill dam. The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 including panel, from upstream to downstream are set on the cushion layer, transition material, upstream rockfill zone and downstream rockfill zone; the riverbed upstream parts of concrete panel set concrete wall; the upstream side of the concrete wall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lower cushion material; the upstream side of a cushion material is provided with a cover area; downstream concrete wall with second cushion material; the downstream side of the cushion material second is arranged under the transition zone, the first heavy cover material; under the cushion material, concrete wall, second cushion material and transition material filling height adjustment. The utility model based on conventional concrete panel, adding concrete wall in concrete at the upstream side of the bed panel, so as to improve the maintainability of the panel, the deepwater area reduced panel length and deformation, reduce panel cracking risk; and the height of flat filling can prevent concrete on both sides of the wall load imbalance causes wall dam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墙式复式结构面板堆石坝
本技术涉及水利科学坝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墙式复式结构面板堆石坝。
技术介绍
面板坝坝型因具有对坝址区地形地质条件适应性强、经济性好、安全可靠的特点,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但近几年来已建的部分高面板坝出现了坝体变形比预侧值大、面板出现挤压破坏、裂缝、坝体渗漏量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坝体变形大;二是面板等防渗系统易破坏、破坏引起坝体渗漏量大,可能存在渗透稳定的安全隐患;三是可维修性差,面板下部检修困难,遇到极端工况问题更加突出。由此目前对250m级或更高的面板坝的安全存在质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公众、政府对安全要求的显著提高,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挡水建筑物提出了强震等极端工况不倒、设计工况维修后能正常使用的要求。我国已建70m以上高面板坝全部没有检修底部防渗系统的条件。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国内对修建250~300m超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决策。通常高面板坝或超高面板坝设计时,大多从坝体分区、填筑标准、接缝止水、施工步骤等方面研究,提出降低坝体变形、改善面板应力和控制接缝位移的相关措施。但是这些措施目前都无法更有效的解决超高面板堆石坝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高面板坝面板过长,承受水压力较大,变形较大,易产生裂缝;可维修性差,面板下部检修困难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墙式复式结构面板堆石坝,从而达到提高深水区面板的可维修性、减小面板长度及变形、降低面板开裂风险的目的。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墙式复式结构面板堆石坝,包括由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的混凝土面板、上垫层料、上过渡料、上游堆石区、下游堆石区,所述混凝土面板上游侧的河床部位设置混凝土墙;所述混凝土墙的上游侧设有第一下垫层料;所述第一下垫层料的上游侧设有盖重区;所述混凝土墙的下游侧设有第二下垫层料;第二下垫层料的下游侧设有下过渡料;所述盖重区、所述第一下垫层料、所述混凝土墙、所述第二下垫层料以及所述下过渡料高程平起填筑。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墙的上端的下游侧依次设有连接板和趾板;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趾板并排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且位于所述第二下垫层料的上方;所述趾板连接于所述混凝土面板的下端。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墙的内部设置有监测检修廊道。优选的,所述上垫层料和所述第二下垫层料相连。优选的,所述第二下垫层料包括一竖向段,以及由所述竖向段的上端向下游侧水平延伸的水平段;所述水平段的下游末端连接所述上垫层料的下端面;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趾板位于所述水平段的上方。优选的,所述上过渡料和所述下过渡料相连。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墙的上游坡比为1:m;m值为0.1~0.5。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墙的下游坡比1:n;n值为0.1~0.5。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墙高度小于100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在常规混凝土面板的基础上,增设了位于河床部位混凝土面板上游侧的混凝土墙,代替深水区面板,从而提高深水区面板的可维修性、减小面板长度及变形、降低面板开裂风险;而且所述盖重区、所述第一下垫层料、所述混凝土墙、所述第二下垫层料以及所述下过渡料高程平起填筑,可防止混凝土墙两侧荷载失衡而产生墙体破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面板堆石坝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混凝土墙;2-盖重区;3-混凝土面板;4-连接板;5-趾板;6-上垫层料1;7-上过渡料;8-上游堆石区;9-下游堆石区;10-第一下垫层料;11-第二下垫层料;12-下过渡料;13-竖向段;14-水平段;15-监测检修廊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高面板坝面板过长,承受水压力较大,变形较大,易产生裂缝;可维修性差,面板下部检修困难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墙式复式结构面板堆石坝,它包括由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的混凝土面板3、上垫层料6、上过渡料7、上游堆石区8、下游堆石区9;所述混凝土面板3上游侧的河床部位设置混凝土墙1;所述混凝土墙1的上游侧设有第一下垫层料10;所述第一下垫层料10的上游侧设有盖重区2;所述混凝土墙1的下游侧设有第二下垫层料11;第二下垫层料11的下游侧设有下过渡料12;所述盖重区2、所述第一下垫层料10、所述混凝土墙1、所述第二下垫层料11以及所述下过渡料12高程平起填筑。本技术在常规混凝土面板的基础上,增设了位于河床部位混凝土面板上游侧的混凝土墙,代替深水区面板,提高深水区面板的可维修性,减小面板长度及变形、降低面板开裂风险;为高面板坝或者超高面板坝的建设提供了依据,尤其适用于300m级高面板堆石坝。而且所述盖重区、所述第一下垫层料、所述混凝土墙、所述第二下垫层料以及所述下过渡料高程平起填筑,可防止混凝土墙两侧荷载失衡而产生墙体破坏。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所述混凝土墙1的上端的下游侧依次设有连接板4和趾板5;所述连接板4和所述趾板5并排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且位于所述第二下垫层料11的上方;所述趾板5连接于所述混凝土面板3的下端。本技术将所述连接板4作为所述趾板5和所述混凝土墙1之间的连接体,可减少由于混凝土墙体1的变形而对面板底部周边缝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可减小混凝土墙1的应力。所述混凝土墙1内部设置有监测检修廊道15。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所述上垫层料6和所述第二下垫层料11相连,在上游和下游之间形成一完整和连续的垫层料。所述第二下垫层料11包括一竖向段13,以及由所述竖向段13的上端向下游侧水平延伸的水平段14;所述水平段14的下游末端连接所述上垫层料6的下端面;所述连接板4和所述趾板5位于所述水平段14的上方。该堆石坝在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均设置垫层料,有效地防止坝内的粗、细颗粒流失。实施例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所述上过渡料7和所述下过渡料12相连,在上游和下游之间形成一完整和连续的过渡料,以便使压缩性和透水性从上游到下游稳定地过渡,保证垫层料不会被冲刷到上游堆石区8和下游堆石区9的大孔隙中去。实施例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混凝土墙1的上游坡比为1:m;m值为0.1~0.5;所述混凝土墙1的下游坡比1:n;n值为0.1~0.5,在这个比例范围内可以完全满足施工时坝料填筑密实的要求。所述混凝土墙1上游坡比和下游坡比可一致,也可不一致,根据实际施工条件而定。为了满足工程设计要求,更匹配坝的高度,所述混凝土墙1高度小于100m。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墙式复式结构面板堆石坝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墙式复式结构面板堆石坝,包括由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的混凝土面板(3)、上垫层料(6)、上过渡料(7)、上游堆石区(8)、下游堆石区(9),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面板(3)上游侧的河床部位设置混凝土墙(1);所述混凝土墙(1)的上游侧设有第一下垫层料(10);所述第一下垫层料(10)的上游侧设有盖重区(2);所述混凝土墙(1)的下游侧设有第二下垫层料(11);第二下垫层料(11)的下游侧设有下过渡料(12);所述盖重区(2)、所述第一下垫层料(10)、所述混凝土墙(1)、所述第二下垫层料(11)以及所述下过渡料(12)高程平起填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墙式复式结构面板堆石坝,包括由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的混凝土面板(3)、上垫层料(6)、上过渡料(7)、上游堆石区(8)、下游堆石区(9),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面板(3)上游侧的河床部位设置混凝土墙(1);所述混凝土墙(1)的上游侧设有第一下垫层料(10);所述第一下垫层料(10)的上游侧设有盖重区(2);所述混凝土墙(1)的下游侧设有第二下垫层料(11);第二下垫层料(11)的下游侧设有下过渡料(12);所述盖重区(2)、所述第一下垫层料(10)、所述混凝土墙(1)、所述第二下垫层料(11)以及所述下过渡料(12)高程平起填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式复式结构面板堆石坝,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墙(1)的上端的下游侧依次设有连接板(4)和趾板(5);所述连接板(4)和所述趾板(5)并排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且位于所述第二下垫层料(11)的上方;所述趾板(5)连接于所述混凝土面板(3)的下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式复式结构面板堆石坝,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栓喜陆希周恒徐宏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