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治疗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0239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5 12: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频治疗仪,包括电源电路、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混频调制电路、放大输出电路、IC卡检测电路、输出电极和LCD显示电路;所述电源电路通过第一控制模块与IC卡检测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电路通过第二控制芯片与混频调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放大输出电路与输出电极相接,所述混频调制电路与放大输出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与LCD显示电路电性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中频治疗仪通过改变脉冲波形的频率幅度参数,将不同频率的波形之间进行混频组合来输出相应的信号,使得其具有镇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等功效。并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中频治疗仪稳定性好,操作方便。

Intermediate frequency therapeutic apparatu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frequency treatment instrument, which comprises a power supply circuit, a first control module, control module, second mixing circuit, amplifier output circuit, IC card detection circuit, output electrode and LCD display circuit; the power supply circuit measuring circuit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IC card control module through the first inspection, the power supply circuit by second the control chip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mixing circuit, the output circu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output electrode, the mixing circuit and the amplifying output circuit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ontrol chip and LCD display circuit ar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medium frequency therapeutic apparatus of the invention by changing the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of pulse waveform parameters, will be different waveform frequency mixing combin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output signal, which has analgesic, improve local blood circulation, promote inflammation abreaction effect . Moreover, the intermediate frequency therapeutic apparatus has good stability and convenient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频治疗仪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中频治疗仪。
技术介绍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也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对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治疗效果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来获得,而是医疗器械产品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在使用期间,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妊娠控制。现有的中频治疗仪在使用时其稳定性差,而且浪费时间,操作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中频治疗仪。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中频治疗仪,包括电源电路、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混频调制电路、放大输出电路、IC卡检测电路、输出电极和LCD显示电路;所述电源电路通过第一控制模块与IC卡检测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电路通过第二控制芯片与混频调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混频调制电路与放大输出电路电性连接,所述放大输出电路与输出电极相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与LCD显示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电路用于为该中频治疗仪内各电路模块提供工作电压;所述IC卡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是否有IC卡接触;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和IC卡检测电路进行通信;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产生两路脉冲信号并将该两路脉冲信号送至混频调制电路;所述混频调制电路用于对产生的脉冲信号进行调制以生成混频信号;所述放大输出电路用于对输出的混频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并升压输出至输出电极。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电路包括整流桥BR1、稳压芯片U1、电容C1、电感L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二极管D1、电容E1和电容E2;所述整流桥BR1的两个交流输入引脚连接电容C1的两端,电容C1的两端与第一接口J1相接,所述整流桥BR1的一直流输出引脚与稳压芯片U1的输入端和电容E1的正极端电性连接,所述稳压芯片U1的反馈端通过电阻R1接地,所述稳压芯片U1的反馈端依次通过电阻R2和电阻R3与9V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芯片U1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和电感L1的一端相接,电容E2的正极、电阻R4的一端和9V输出端均与电感L1的另一端相接;整流桥BR1的另一直流输出引脚、电容E1的负极、稳压芯片U1的接地端和开关端、二极管D1的正极、电容E2的负极和电阻R4的另一端均接地。进一步地,所述稳压芯片的型号为LM2576-ADJ。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包括第二接口J2、电容C2、电容C3、晶振单元JT1、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26、三极管Q1、三极管Q2、电容E3、控制芯片U2和电位调整器RP1;电阻R26的一端和电容E3的负极均与控制芯片U2的复位端连接,所述电容E3的正极与控制芯片U2的电源端相接,电阻R26的另一端、电容C2的一端和电容C3的一端接地,所述控制芯片U2的上位机通信端与第二接口J2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2的第一时钟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和晶振单元JT1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2的第二时钟端与电容C3的另一端和晶振单元JT1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2与电位调整器RP1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2的空置端通过电阻R9与二极管D2的负极相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接,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5与电位调整器RP1的一引脚相接,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8与电位调整器RP1的另一引脚相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阻R6的一端和混频调制电路相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阻R7的一端和混频调制电路相接,电阻R6的另一端和电阻R7的另一端均接地。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芯片U2的型号为STC12C4052AD。进一步地,所述混频调制电路包括第三接口J3、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27、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5、运放U4、运放U5、运放U6、运放U7、运放U8、运放U9和电容E4;所述第三接口J3包括1端、2端、3端和4端;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电阻R10与第一控制模块电性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电阻R11与第一控制模块电性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与电阻R27的一端相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电阻R27的另一端和电容E5的负极均接地,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3与运放U4的正相端相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2与运放U4的正相端相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5V电源端和第三接口J3的2端相接,第三接口J2的1端接地,运放U4的反相端和其输出端相接,运放U4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17与运放U9的同相端相接,第三接口J3的2端和3端连接电阻R17的两端,电容C14的一端和电阻R14的一端均与运放U9的同相端相接,运放U9的反相端和其输出端相接,电容C15的一端、电阻R15的一端和电阻R16的一端均与运放U9的输出端相接,电容C15的另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电阻R14的另一端、电容C4的一端、电容C5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电容E4的负极均接地,电容C4的另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电容E4的正极与5V电源端相接,电阻R16的另一端与运放U6的正相端相接,电阻R15的另一端与运放U8的正相端相接;运放U5的电源端接5V电源端,运放U5的接地端接地,运放U5的正相端与运放U7的正相端均与第一控制模块相接,运放U5的反相端和输出端均与运放U6的正相端相接,运放U6的反相端和输出端均与放大输出电路相接,运放U7的反相端和输出端均与运放U8的正相端相接,运放U8的反相端和输出端均与放大输出电路相接;运放U8的电源端与9V电源端相接,运放U8的接地端接地,电容C7的一端、电容C8的一端、电容C9的一端、电容C10的一端、电容C11的一端、电容C12的一端和电容C13的一端均与运放U8的电源端相接,电容C7的另一端、电容C8的另一端、电容C9的另一端、电容C10的另一端、电容C11的另一端、电容C12的另一端和电容C13的另一端均接地。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中频治疗仪通过改变脉冲波形的频率幅度参数,将不同频率的波形之间进行混频组合来输出相应的信号,使得其具有镇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等功效;并且本专利技术的中频治疗仪稳定性好,操作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中频治疗仪的电路结构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源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控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混频调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放大输出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中频治疗仪,包括电源电路、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混频调制电路、放大输出电路、IC卡检测电路、输出电极和LCD显示电路;所述电源电路通过第一控制模块与IC卡检测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电路通过第二控制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中频治疗仪

【技术保护点】
中频治疗仪,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电路、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混频调制电路、放大输出电路、IC卡检测电路、输出电极和LCD显示电路;所述电源电路通过第一控制模块与IC卡检测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电路通过第二控制芯片与混频调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混频调制电路与放大输出电路电性连接,所述放大输出电路与输出电极相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与LCD显示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电路用于为该中频治疗仪内各电路模块提供工作电压;所述IC卡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是否有IC卡接触;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和IC卡检测电路进行通信;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产生两路脉冲信号并将该两路脉冲信号送至混频调制电路;所述混频调制电路用于对产生的脉冲信号进行调制以生成混频信号;所述放大输出电路用于对输出的混频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并升压输出至输出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中频治疗仪,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电路、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混频调制电路、放大输出电路、IC卡检测电路、输出电极和LCD显示电路;所述电源电路通过第一控制模块与IC卡检测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电路通过第二控制芯片与混频调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混频调制电路与放大输出电路电性连接,所述放大输出电路与输出电极相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与LCD显示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电路用于为该中频治疗仪内各电路模块提供工作电压;所述IC卡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是否有IC卡接触;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和IC卡检测电路进行通信;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产生两路脉冲信号并将该两路脉冲信号送至混频调制电路;所述混频调制电路用于对产生的脉冲信号进行调制以生成混频信号;所述放大输出电路用于对输出的混频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并升压输出至输出电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频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包括整流桥BR1、稳压芯片U1、电容C1、电感L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二极管D1、电容E1和电容E2;所述整流桥BR1的两个交流输入引脚连接电容C1的两端,电容C1的两端与第一接口J1相接,所述整流桥BR1的一直流输出引脚与稳压芯片U1的输入端和电容E1的正极端电性连接,所述稳压芯片U1的反馈端通过电阻R1接地,所述稳压芯片U1的反馈端依次通过电阻R2和电阻R3与9V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芯片U1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和电感L1的一端相接,电容E2的正极、电阻R4的一端和9V输出端均与电感L1的另一端相接;整流桥BR1的另一直流输出引脚、电容E1的负极、稳压芯片U1的接地端和开关端、二极管D1的正极、电容E2的负极和电阻R4的另一端均接地。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频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芯片的型号为LM2576-ADJ。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频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包括第二接口J2、电容C2、电容C3、晶振单元JT1、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26、三极管Q1、三极管Q2、电容E3、控制芯片U2和电位调整器RP1;电阻R26的一端和电容E3的负极均与控制芯片U2的复位端连接,所述电容E3的正极与控制芯片U2的电源端相接,电阻R26的另一端、电容C2的一端和电容C3的一端接地,所述控制芯片U2的上位机通信端与第二接口J2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2的第一时钟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和晶振单元JT1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2的第二时钟端与电容C3的另一端和晶振单元JT1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2与电位调整器RP1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2的空置端通过电阻R9与二极管D2的负极相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接,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5与电位调整器RP1的一引脚相接,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8与电位调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鉴泉陈鸿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英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