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藏式提手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0086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5 1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藏式提手盖,包括盖体、提绳,还包括定位装置二,提绳的顶部设有定位装置一,盖体上设有提绳孔,盖体内还设有与提绳孔相连通的容置腔,提绳穿过提绳孔,其中提绳一端伸出盖体与定位装置一连接,提绳另一端伸入容置腔与定位装置二连接,定位装置一和定位装置二的宽度宽于提绳孔的直径。该内藏式提手盖的提绳被提起后,由于定位装置二的宽度宽于提绳孔,使得定位装置二与提绳的另一端被卡于提绳孔下侧,从而通过提绳可对盖子进行提拿,当需要对提绳进行内藏时,先将提绳藏入容置腔内,由于定位装置一的宽度宽于提绳孔,从而避免提绳掉入容置腔内,且提绳内藏后定位装置一放置于盖体外侧,方便下次对提绳进行使用。

Inner handle cov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uilt-in handle cover comprises a cover body, a lifting rope, also comprises a positioning device two, lifting rope is arranged at the top of a positioning device, the cover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lifting rope hole, the cover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lifting rope hole communicated with the accommodating cavity, the lifting rope through the lifting rope hole. The lifting rope extends out of the cover body and the positioning device of a lifting rope connection, the other end extends into the accommodating cavity and positioning device two is connected with the positioning device and the positioning device, a width of two to lift rope hole diameter. The built-in handle cover lifting rope is lifted, the width of the two positioning device in the lifting rope hole, the other end of the two positioning device and a lifting rope is clamped in the lifting rope hole in the side, in order to carry through the lid of the lifting rope, when the need to mention rope inside, first the lifting rope hidden in the accommodating cavity, the width of the positioning device in the lifting rope hole, thereby avoiding the lifting rope into the accommodating cavity, and the lifting rope built-in positioning device placed on the outside of the cover body, to facilitate the next use of lifting ro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藏式提手盖
本技术涉及盖子,尤其涉及内藏式提手盖。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外出携带的随身杯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传统的随身杯上的提绳都是采用外包式提绳,但是外包式提绳需要盖子或杯身外部结构的配合,影响盖子的美观,且结构复杂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随身杯上的提绳都是采用外包式提绳,提绳需要盖子或杯身外部结构的配合,影响盖子的美观,且结构复杂使用不便等缺陷,提供了新的内藏式提手盖。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内藏式提手盖,包括盖体、提绳,还包括定位装置二,所述的提绳的顶部设置有定位装置一,所述的盖体上设置有提绳孔,所述的盖体内还设置有与提绳孔相连通的容置腔,所述的提绳穿过提绳孔,其中提绳一端伸出盖体与定位装置一连接,提绳另一端伸入容置腔与定位装置二连接,所述的定位装置一和定位装置二的宽度宽于提绳孔的直径。通过上述结构,当提起提绳时,连接于提绳另一端的定位装置二被同时提起,由于定位装置二的宽度宽于提绳孔,使得定位装置二与提绳的另一端被卡于提绳孔下侧,从而通过提绳可对盖子进行提拿,当需要对提绳进行内藏时,定位装置一设置于提绳伸出盖体的一端,将提绳向下移动使提绳藏入容置腔内,由于定位装置一的宽度宽于提绳孔,从而避免提绳藏入容置腔后定位装置一掉入容置腔内,完成对提绳的内藏放置,且提绳内藏后定位装置一放置于盖体外侧,方便下次对提绳进行使用。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内藏式提手盖,所述的提绳孔内壁还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的提绳上部在位于定位装置一下侧处设置有与第一卡接部相配合的第二卡接部。通过上述结构,当对提绳进行内藏时,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相配合卡接,将定位装置一固定于提绳孔顶部,从而避免使用过程中提绳掉出,进一步保证提绳的内藏效果。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内藏式提手盖,所述的第一卡接部为凸台,所述的第二卡接部为与第一卡接部相配合的凹槽。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内藏式提手盖,所述的提绳下部设置有限位槽,所述的定位装置二卡入限位槽中与提绳相连接。定位装置二卡接于提绳下部,使得提绳在盖体上安装或拆卸更便捷,使用效果更佳。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内藏式提手盖,所述的限位槽中还设置有第三卡接部,所述的定位装置二上设置有与第三卡接部相配合的第四卡接部。通过上述结构,第三卡接部与第四卡接部相配合,使得定位装置二与提绳连接更紧密稳固,从而防止使用过程中提绳脱落。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内藏式提手盖,所述的提绳中部为与容置腔内壁相配合的圆环。通过上述结构,使得需要在提绳内藏状态下对该盖子进行使用时,圆环与容置腔相配合抵触能够防止提绳掉出容置腔,进一步加强提绳的内藏效果,且当对盖子进行提拿时,使用者的手指可穿过圆环对盖子进行提拿,使得盖子的提拿更轻松。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内藏式提手盖,所述的提绳孔设置于盖体顶部。提绳孔设置于盖体顶部,使得对提绳进行内藏或使用更便捷。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内藏式提手盖,所述的盖体包括外壳和内盖,所述的内盖外壁与外壳内壁相连接,所述的内盖顶部下凹与外壳之间形成容置腔。通过上述结构,使得在使用过程中内盖起到对杯体的密封作用,内盖与外壳之间的容置腔为提绳的内藏提供空间。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内藏式提手盖,所述的容置腔高度不小于提绳的高度。通过上述结构,使得使用者在内藏提手时更容易,使用效果更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内藏式提手盖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绳内藏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提绳提起状态下的正面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图4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提绳提起状态下的侧面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中提绳与定位装置二的剖面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7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它们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如图1至图7所示,内藏式提手盖,包括盖体2、提绳1,还包括定位装置二5,所述的提绳1的顶部设置有定位装置一6,所述的盖体2上设置有提绳孔4,所述的盖体2内还设置有与提绳孔4相连通的容置腔3,所述的提绳1穿过提绳孔4,其中提绳1一端伸出盖体2与定位装置一6连接,提绳1另一端伸入容置腔3与定位装置二5连接,所述的定位装置一6和定位装置二5的宽度宽于提绳孔4的直径。通过上述结构,当需要通过提绳1提起盖子时,先通过提起定位装置一6将提绳1向上提起,由于定位装置一6与定位装置二5分别与提绳1的两端相连接,则提起定位装置一6的同时会将定位装置二5向上提起,又由于定位装置二5的宽度宽于提绳孔4的直径,则提绳1另一端与定位装置二5被卡于提绳孔4下侧,然后继续向上提起定位装置一6或提绳1,则盖子被提起。当需要内藏提绳1时,将提绳1通过提绳孔4放入容置腔3内,由于定位装置一6的宽度宽于提绳孔4,从而将定位装置一6放置于盖体2外侧,则完成对提绳1的内藏。作为优选,所述的提绳孔4内壁还设置有第一卡接部41,所述的提绳1上部在位于定位装置一6下侧处设置有与第一卡接部41相配合的第二卡接部12。当需要将提绳1内藏到容置腔3内时,先将提绳1通过提绳孔4藏入容置腔3,然后将提绳孔4中的第一卡接部41与提绳1上的第二卡接部12相配合卡接,使得提绳1内藏于容置腔3后提绳1与盖体2相卡接,从而防止提绳1藏入容置腔3后掉出。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卡接部41为凸台,所述的第二卡接部12为与第一卡接部41相配合的凹槽。作为优选,所述的提绳1下部设置有限位槽13,所述的定位装置二5卡入限位槽13中与提绳1相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限位槽13中还设置有第三卡接部131,所述的定位装置二5上设置有与第三卡接部131相配合的第四卡接部51。作为优选,所述的提绳1中部为与容置腔3内壁相配合的圆环11。当需要将提绳1内藏到容置腔3内时,先将提绳1通过提绳孔4藏入容置腔3内,由于提绳1中部的圆环11与容置腔3内壁相配合,使得圆环11与容置腔3内壁抵触,从而完成提绳1的内藏,且提绳1不易掉出容置腔3内。当需要用提绳1对盖子进行提拿时,先上提定位装置一6将提绳1拉出容置腔3,然后使用者的手指可穿过圆环11对盖子进行提拿。作为优选,所述的提绳孔4设置于盖体2顶部。作为优选,所述的盖体2包括外壳21和内盖22,所述的内盖22外壁与外壳21内壁相连接,所述的内盖22顶部下凹与外壳21之间形成容置腔3。作为优选,所述的容置腔3高度不小于提绳1的高度。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的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技术的涵盖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内藏式提手盖

【技术保护点】
内藏式提手盖,包括盖体(2)、提绳(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装置二(5),所述的提绳(1)的顶部设置有定位装置一(6),所述的盖体(2)上设置有提绳孔(4),所述的盖体(2)内还设置有与提绳孔(4)相连通的容置腔(3),所述的提绳(1)穿过提绳孔(4),其中提绳(1)一端伸出盖体(2)与定位装置一(6)连接,提绳(1)另一端伸入容置腔(3)与定位装置二(5)连接,所述的定位装置一(6)和定位装置二(5)的宽度宽于提绳孔(4)的直径。

【技术特征摘要】
1.内藏式提手盖,包括盖体(2)、提绳(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装置二(5),所述的提绳(1)的顶部设置有定位装置一(6),所述的盖体(2)上设置有提绳孔(4),所述的盖体(2)内还设置有与提绳孔(4)相连通的容置腔(3),所述的提绳(1)穿过提绳孔(4),其中提绳(1)一端伸出盖体(2)与定位装置一(6)连接,提绳(1)另一端伸入容置腔(3)与定位装置二(5)连接,所述的定位装置一(6)和定位装置二(5)的宽度宽于提绳孔(4)的直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藏式提手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绳孔(4)内壁还设置有第一卡接部(41),所述的提绳(1)上部在位于定位装置一(6)下侧处设置有与第一卡接部(41)相配合的第二卡接部(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藏式提手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卡接部(41)为凸台,所述的第二卡接部(12)为与第一卡接部(41)相配合的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国军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下鲨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