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世芬专利>正文

防眩光LED光学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48857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6 16: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眩光LED光学组件,其包括一透明体和一掩光体;所述透明体为轴对称体,透明体内部具有透光性,光线可在透明体内传播;透明体具有围绕对称轴环向设置的外周侧面,以及相对设置的上、下端面;透明体的下端面设有一凹腔,凹腔自透明体下端面向透明体内部凹陷;凹腔顶部设有一沿轴向方向的孔;所述掩光体为不透光体,其包括一用于插入所述孔的消光柱;还包括多个消光翼片,所述消光翼片设于消光柱的端部或周侧,并沿穿过消光柱的平面方向向外周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眩光LED光学组件
本专利技术属于LED光学系统配件的
,具体涉及一种防眩光LED光学组件。
技术介绍
LED照明芯片已经是较为广泛应用的照明技术,LED芯片经过初步的封装后已经完成了初次配光,由封装组件完成,初次配光后具有一定的随机设计的发光角度,在应用于照明灯具上时,往往还需要再次配光,即二次配光,以根据具体照明场景的应用需求完成配光设计,比如室内照明、路灯照明、舞台照明、景观照明等。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照明问题是眩光的问题,即对于照明而言局部位置的光线会特别刺激人眼,从而让人眼产生不适。考虑眩光的机理,LED光源由于自身发光角度的原因,通常是靠近中心法线方向的光线较强,然后向周边亮度递减;在对LED进行配光时,虽然已经考虑了均匀化的配光设计,但仍难免位于中心法线及其附近的眩光问题,照明效果不佳。针对这种问题,现有技术中往往是在配光配件的出光表面设计一些磨砂结构,柔化出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眩光的问题,但不能彻底,而且经过磨砂面后,光强被消弱,导致二次问题,这种方法仍然存在缺陷。在另一个汇聚照明领域,例如舞台、景观照明等,全反射聚光型配光组件是使用最广泛的光学配件,对于小角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防眩光LED光学组件

【技术保护点】
防眩光LED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透明体和一掩光体;所述透明体为轴对称体,透明体内部具有透光性,光线可在透明体内传播;透明体具有围绕对称轴环向设置的外周侧面,以及相对设置的上、下端面;透明体的下端面设有一凹腔,凹腔自透明体下端面向透明体内部凹陷;凹腔顶部设有一沿轴向方向的孔;所述掩光体为不透光体,其包括一用于插入所述孔的消光柱;还包括多个消光翼片,所述消光翼片设于消光柱的端部或周侧,并沿穿过消光柱的平面方向向外周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1.防眩光LED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透明体和一掩光体;所述透明体为轴对称体,透明体内部具有透光性,光线可在透明体内传播;透明体具有围绕对称轴环向设置的外周侧面,以及相对设置的上、下端面;透明体的下端面设有一凹腔,凹腔自透明体下端面向透明体内部凹陷;凹腔顶部设有一沿轴向方向的孔;所述掩光体为不透光体,其包括一用于插入所述孔的消光柱;还包括多个消光翼片,所述消光翼片设于消光柱的端部或周侧,并沿穿过消光柱的平面方向向外周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孔贯穿凹腔的顶部和透明体上端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掩光体上端还设有一消光帽,消光帽设于消光柱的上端,消光帽的径向宽度大于所述孔,消光帽位于所述孔之外并覆盖在所述孔的上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消光柱插入所述孔时,所述消光翼片延伸至所述凹腔内;消光翼片的底端向下不超过出所述凹腔以外。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光翼片的上端连接于消光柱的下端,多个消光翼片成辐射状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光翼片连接于消光柱的外周,多个消光翼片成辐射状分布;连接有所述消光翼片的消光柱的一段为倒锥状体,锥状体尖端超下,锥状体的径向宽度自上而下依次变小;所述消光翼片则连接于锥状体的侧面上,消光翼片的径向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世芬
申请(专利权)人:刘世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