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135227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2 0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物联网系统,该物联网系统包括:物联网中心单元,多个感知单元,多个移动终端,以及通信线缆;其中,所述物联网中心单元通过所述通信线缆与多个所述感知单元相连,多个所述感知单元与多个所述移动终端相互无线通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通信线缆连接物联网中心单元与感知单元,有效解决了感知单元的通信和供电的问题,可通过物联网中心单元对感知单元进行有效管理,大幅度提高物联网的可用性、可管理性、以及可维护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物联网系统
本技术涉及网联网
,尤其涉及一种物联网系统
技术介绍
物联网构架中的感知层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由各种传感器构成,例如:温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iBeacon标签、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红外线、GPS等感知单元。由于物联网业务与位置具有强相关性,形形色色的感知单元需要被部署在建筑物的各个角落,目前绝大多数感知终端都是以电池供电方式工作,不需要线缆连接,安装位置比较灵活且安装简单方便。但是,由于感知单元体积限制,导致电池续航能力有限,在使用一定时间后要更换电池,然而感知单元的数量非常庞大,日常维护工作难度极高;其次,由于没有线缆连接,需要通过移动终端对每个感知单元进行配置管理和维护,感知单元分布范围很广,维护工作量非常大。此外,部分应用有较多的信息要回传到中心网络,由于空间干扰的影响,用无线回传的方式可靠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架构的物联网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物联网系统,包括:物联网中心单元,多个感知单元,多个移动终端,以及通信线缆;其中,所述物联网中心单元通过所述通信线缆与多个所述感知单元相连,多个所述感知单元与多个所述移动终端相互无线通信。本技术物联网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物联网中心单元通过多根所述通信线缆分别与多个所述感知单元连接。本技术物联网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多个所述感知单元之间通过通信线缆相互串联,所述物联网中心单元通过所述通信线缆与多个所述感知单元中任一个相连。本技术物联网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物联网中心单元与所述感知单元之间的连接采用RS232接口标准、RS422接口标准、RS485接口标准、或CAN总线接口标准。本技术物联网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物联网系统还包括主控板,所述物联网中心单元与多个所述感知单元设置于所述主控板上;每个所述感知单元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对应的所述移动终端通信。本技术物联网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每个感知单元通过射频线缆配合天线以与对应的所述移动终端通信。本技术物联网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通信线缆包括一对供电线缆,以及至少一对数据线缆。本技术物联网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物联网中心单元为路由器、网关、WLANAP中任一种。本技术通过通信线缆连接物联网中心单元与感知单元,有效解决了感知单元的通信和供电的问题,可通过物联网中心单元对感知单元进行有效管理,大幅度提高物联网的可用性、可管理性、以及可维护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物联网系统的应用场景图;图2是本申请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物联网系统的应用场景图;图3是本申请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物联网系统的应用场景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物联网系统100包括:物联网中心单元10,多个感知单元20,多个移动终端30,以及通信线缆11。其中,该物联网中心单元10通过通信线缆11与多个感知单元20相连,多个感知单元20与多个移动终端30相互无线通信。感知单元20是物联网系统中分布广泛的神经末梢,各种标准、各种类型的感知单元20根据业务的需要部署在建筑物的各个角落,大多数都以无连接的电池供电方式工作,在数据回传、维护和管理方面有明显缺陷。本技术通过通信电缆连接物联网中心单元10和感知单元20,有效解决了通信和供电问题,可提高整个物联网的可控制性,可维护性,可管理性。其中,通信线缆11可以选用网线、电话线等普通的数字电缆,也可以选用光纤等高速线缆。优选的,本技术中的通信线缆11包括一对供电线缆,以及至少一对数据线缆;因此,本技术的通信线缆11采用4芯的电缆。其中,物联网中心单元10通过供电线缆为感知单元20供电,通过数据线缆进行数据交换,从而可以进行有效管理。本实施例中,独立的供电线缆对物联网中心单元10的供电和感知单元20的受电设计更简单,成本更低。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物联网中心单元10的主要作用是数据处理和转发,可以为路由器、网关、WLAN(WirelessLocalAreaNetworks,无线局域网)AP(WirelessAccessPoint,无线访问接入点)中任一种。感知单元20与移动终端30的通信可以采用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技术、iBeacon技术、ZigBee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红外技术、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中任一种。感知单元20通常为低功耗单元,可以采用较低的供电电压,通常采用低于36VDC的安全电压,常见的有24VDC,12VDC,5VDC,低电压电源不需要隔离,降低了系统成本。再次参照图1所示,该实施例中物联网中心与感知单元20采用星形结构的方式。具体的,物联网中心单元10通过多根通信线缆11分别与多个感知单元20连接。即每个感知单元20通过通信线缆11分别连接于物联网中心单元10,物联网中心单元10采用一连多的连接方式与多个感知单元20相连。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中物联网中心与感知单元20采用树形结构的方式。具体的,多个感知单元20之间通过通信线缆相互串联,物联网中心单元10通过通信线缆11与多个感知单元20中任一个相连。本技术中的星形结构和树形结构,物联网中心单元10与感知单元20之间的连接采用RS232接口标准、RS422接口标准、RS485接口标准、或CAN总线接口标准,物联网中心单元10与感知单元20之间通过点对点通信。其中,物联网中心单元10扩展一个总线接口就可以扩展多达几十个感知单元20,感知单元20与物联网中心单元10之间的间距可达几百米。针对上述物联网中心单元10和感知单元20采用低速接口的实施例,本技术可以采用规格较低的普通26AWG电缆,相比以太网线缆(VAT5以上)更细、更柔,成本更低,部署也更加容易。如图3所示,物联网系统100还包括主控板12,物联网中心单元10与多个感知单元10设置于主控板12上,其中,多个感知单元20通过通信线缆11连接于物联网中心单元10,以由物联网中心单元10管理,每个感知单元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对应的移动终端30通信,其中,对应的移动终端30是指与感知单元20匹配无线通信关系的移动终端30)。具体的,每个感知单元20通过射频线缆配合天线以与对应的移动终端30通信。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物联网中心单元10集成感知单元20,并通过射频电缆将天线拉远的部署方式,同样可以解决感应单元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物联网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物联网中心单元,多个感知单元,多个移动终端,以及通信线缆;其中,所述通信线缆包括一对供电线缆,以及至少一对数据线缆,所述物联网中心单元通过所述通信线缆与多个所述感知单元相连,多个所述感知单元与多个所述移动终端相互无线通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物联网中心单元,多个感知单元,多个移动终端,以及通信线缆;其中,所述通信线缆包括一对供电线缆,以及至少一对数据线缆,所述物联网中心单元通过所述通信线缆与多个所述感知单元相连,多个所述感知单元与多个所述移动终端相互无线通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中心单元通过多根所述通信线缆分别与多个所述感知单元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感知单元之间通过通信线缆相互串联,所述物联网中心单元通过所述通信线缆与多个所述感知单元中任一个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国军赵玉金
申请(专利权)人: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