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换镜头、相机主体以及相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1218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30 05: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将所需的信息发送到相机主体的可换镜头、使用来自可换镜头的信息进行处理的相机主体以及由这样的相机主体和可换镜头构成的相机。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换镜头,该可换镜头具有:能够移动的焦点光学系统;以及通信部,将作为所述焦点光学系统位于当前位置时的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相对于像面的驱动量的移动量的第1系数和所述第1系数以下的第2系数发送到相机主体。由于将第1系数和第1系数以下的第2系数从镜头镜筒发送到相机主体,因此相机主体能够进行准确的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可换镜头、相机主体以及相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换镜头、相机主体以及相机。
技术介绍
单反相机由相机主体和可换镜头(镜头镜筒)构成。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96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能够适宜地驱动焦点光学系统的可换镜头、能够安装可换镜头的相机主体以及包含可换镜头和相机主体的相机。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提供一种可换镜头,能够安装于相机主体,其特征在于,具备:焦点光学系统,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以及发送部,将根据所述焦点光学系统在所述光轴上的位置而变化的第1像面移动系数和所述第1像面移动系数以下的第2像面移动系数发送到所述相机主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可换镜头,具有:能够移动的焦点光学系统;以及通信部,将作为所述焦点光学系统位于当前位置时的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相对于像面的驱动量的移动量的第1系数和所述第1系数以下的第2系数发送到相机主体。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单反相机1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单反相机1的主要部分结构图。图3是示出变焦透镜32和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与像面移动系数K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4是示出连接部202、302的详情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命令数据通信的一例的时序图。图6是示出热线通信的一例的时序图。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相机1的动作的流程图。图8是示出高速搜寻判定处理的一例的顺序图。图9是示出高速搜寻被禁止时的相机1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0是说明高速搜寻被禁止时的相机1的动作的图。图11是示出高速搜寻被允许时的相机1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2是说明高速搜寻被允许时的相机1的动作的图。图13是示出上次的对焦位置及初始透镜位置的距离与第2系数K2之间的关系的一例的图。图14是示出搜寻全搜寻范围所需的时间与第2系数K2之间的关系的一例的图。图15是示出异常判定处理的一例的顺序图。图16是示出异常判定处理的另一例的顺序图。图17是示出驱动传递机构的一例的图。图18是示出聚焦透镜33的位置与焦点评价值及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9是示出填隙判定处理的一例的顺序图。图20是示意地示出第2系数K2的大小与对焦精度及对焦速度之间的关系的图。图21是示出限速动作判定处理的一例的顺序图。图22是示出限速动作被允许时的镜头镜筒3的处理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图23是示意地示出第2系数K2的大小与静音性及对焦精度之间的关系的图。图24是聚焦透镜33的驱动范围。图25是示出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及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与像面移动系数K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26是示出聚焦透镜33的驱动范围与聚焦透镜33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图。图27是示出可驱动范围的一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图1是示出单反相机1(以下,简称为相机1)的立体图。另外,图2是示出相机1的主要部分结构图。相机1由相机主体2和镜头镜筒3构成,这些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镜头镜筒3是能够相对于相机主体2进行装卸的可换镜头。如图2所示,在镜头镜筒3中内置有包含透镜31、32、33、34以及光圈35的摄影光学系统。透镜33为聚焦透镜(焦点光学系统的例),通过在光轴L1方向上移动,能够调节摄影光学系统的焦点状态距离。关于聚焦透镜33,以能够沿着镜头镜筒3的光轴L1移动的方式设置,能够通过聚焦透镜用编码器332检测其位置且能够通过聚焦透镜驱动电机331调节其位置。聚焦透镜驱动电机331例如为超声波电机,根据从镜头控制部36输出的电信号(脉冲)驱动聚焦透镜33。具体地讲,基于聚焦透镜驱动电机331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通过脉冲/秒来表示,每单位时间的脉冲数越多,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越快。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相机主体2的相机控制部21将聚焦透镜33的驱动指示速度(单位:脉冲/秒)发送到镜头镜筒3。并且,镜头控制部36将与从相机主体2发送的驱动指示速度(单位:脉冲/秒)对应的脉冲信号输出到聚焦透镜驱动电机331。由此,聚焦透镜驱动电机331以从相机控制部21发送的驱动指示速度(单位:脉冲/秒)来驱动聚焦透镜33。将以上的动作也简称为“相机控制部21驱动聚焦透镜33”。透镜32为变焦透镜(变倍光学系统的例),通过在光轴L1方向上移动,能够调节摄影光学系统的焦距。变焦透镜32也与上述的聚焦透镜33同样地,通过变焦透镜用编码器322检测其位置并通过变焦透镜驱动电机321调节其位置。通过操作设置于相机主体2的操作部28的变焦按钮、或者通过操作设置于镜头镜筒3的变焦环(未图示)来调节变焦透镜32的位置。光圈35构成为,为了限制通过上述摄影光学系统并到达相机主体2的摄像元件22的光束的光量并且调整模糊量,能够调节以光轴L1为中心的开口直径。通过从相机控制部21经由镜头控制部36发送例如在自动曝光模式中运算的适当的开口直径来进行基于光圈35的开口直径的调节。另外,通过基于设置于相机主体2的操作部28的手动操作,将所设定的开口直径从相机控制部21输入到镜头控制部36。光圈35的开口直径通过未图示的孔径光阑传感器而被检测,通过镜头控制部36识别当前的开口直径。镜头存储器37存储像面移动系数K等。像面移动系数K是表示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与像面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的值,例如是聚焦透镜33相对于像面的移动量的驱动量。像面移动系数例如通过下述式(1)来定义,像面移动系数K越小,伴随聚焦透镜33的驱动的像面的移动量越大。像面移动系数K=(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像面的移动量)…(1)在相机1中,即使在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相同的情况下,像面的移动量也根据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而不同。同样地,即使在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相同的情况下,像面的移动量也根据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而不同。即,像面移动系数K根据聚焦透镜33和变焦透镜32的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位置而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镜头存储器37对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和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分别存储像面移动系数K。另外,也可以将像面移动系数K定义为像面移动系数K=(像面的移动量/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此时,像面移动系数K越大,伴随聚焦透镜33的驱动的像面的移动量越大。其中,以下,像面移动系数K通过上述式(1)来定义。此处,图3示出表示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及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与像面移动系数K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在图3所示的图表中,从广角端朝向远焦端依次将变焦透镜32的驱动区域分为“f1”~“f9”这9个区域,并且从极近端朝向无限远端依次将聚焦透镜33的驱动区域分为“D1”~“D9”这9个区域,存储与各透镜位置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K。例如,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位于“f1”,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位于“D1”时,像面移动系数K成为“K11”。另外,虽然图3所示的图表例示了将各透镜的驱动区域分别分为9个区域的方式,但是并不特别限定其数量,能够任意地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与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对应的聚焦透镜33的位置比与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对应的聚焦透镜33的位置更靠极近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与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对应的聚焦透镜33的位置比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可换镜头、相机主体以及相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换镜头,能够安装于相机机身,其特征在于,具备:焦点光学系统,使所述可换镜头的焦点位置变化;以及发送部,将表示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移动到的位置处的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的移动量与像面的移动量之间的关系的第一值和表示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的移动量与所述像面的移动量之间的关系的第二值发送到所述相机机身,所述第二值为所述第一值以下的值。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1.07 JP 2014-2275601.一种可换镜头,能够安装于相机机身,其特征在于,具备:焦点光学系统,使所述可换镜头的焦点位置变化;以及发送部,将表示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移动到的位置处的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的移动量与像面的移动量之间的关系的第一值和表示所述焦点光学系统的移动量与所述像面的移动量之间的关系的第二值发送到所述相机机身,所述第二值为所述第一值以下的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换镜头,其中,所述发送部在第一时刻输出的所述第二值与所述发送部在不同于所述第一时刻的第二时刻输出的所述第二值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换镜头,其中,具有能够在所述可换镜头的光轴方向上移动的变倍光学系统,所述发送部所发送的所述第二值根据所述变倍光学系统在所述光轴上的位置而变化。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换镜头,其中,具有对所述焦点光学系统在所述可换镜头的光轴上的位置进行检测的检测部,所述发送部将表示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富田博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