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充气固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8760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9 16: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充气固定器,包括:袖套体,其内腔设有在内侧壁的第一开口和底壁的第二开口;第一气囊腔,其包括:两个第一前气道,其设于前侧壁;第一后气道,其呈开口朝上的“U”状设于后侧壁;第一外气道,其呈开口朝上的“U”状设于外侧壁;第二气囊腔,其包括:第二前气道,其外侧的侧气道夹于两个第一前气道之间;两个第二后气道,第一后气道内侧的侧气道夹于两个第二后气道之间;第二外气道,其与第一外气道倒扣在一起;两个气嘴,一气嘴与第一气囊腔相通,另一气嘴与第二气囊腔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两气囊腔交替工作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利于消肿和骨折愈合,其固定效果好、复位丢失小、便于护理、患者感觉舒适。

Pneumatic fixator for fracture of proximal humeru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 fixation device includes: cuff inflation, the body arranged in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first opening and the bottom wall of the medial wall of the second opening; the first air bag cavity, which comprises two first airway, arranged on the front side wall; the first airway, is opening up. The \U\ shape on the rear wall; the first is the external airway, opening up the \U\ shape is arranged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airbag; second, which includes second front side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airway, airway sandwiched between two of the first two before airway; airway after second, after the first inner side of airway airway is clamped between the two after a second second airway; airway, the airway and the first outer buckle together; two gas nozzle, a nozzle with the first air cavity, a nozzle and the other second cavity balloon. The two air sac cavity of the utility model works alternately to promote the blood circulation of the affected limb, and is favorable for swelling swelling and fracture healing.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good fixation effect, small loss of reposition, convenient nursing and comfortable feeling for the pati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充气固定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充气固定器。
技术介绍
肱骨近端骨折的定义是发生于肱骨大结节基底部(其下缘为肱骨外科颈)往近端的骨折,而且主要指肱骨外科颈骨折,在全身骨折中的发生率为5~9%,女性是男性的3倍,6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约占75%。患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其发生率为10%,其中15%属不稳定骨折,有研究预测,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患者增加,在本世纪中叶其发病率将翻两番。肱骨近端骨折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法。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因需要切开较多的肌肉附着点,需缝合重建,手术难度较大,且术后易于发生粘连,以致功能恢复不良。而且患者多数为老年人,身体情况较差,手术风险较大,很大部分不能耐受手术,因此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情况较多,非手术治疗主要釆用手法复位后进行外固定,主要外固定有夹板、石膏、牵引、肩外展支架固定、上肢悬吊布巾等。这些方式肩关节早期不能活动,甚至患者需要卧床,导致固定肢体长期缺乏锻炼,血液循环不顺畅,容易出现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僵硬、软组织粘连、骨钙丢失、骨折愈合慢、皮肤植物神经失调等现象,且外固定容易出现松脱现象。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充气固定器,从而克服现有的肱骨近端骨折非手术治疗的外固定会导致固定肢体长期缺乏锻炼血液循环不顺畅且外固定容易松脱的缺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充气固定器,其中,包括:袖套体,其由内侧壁、外侧壁、前侧壁、后侧壁、底壁以及顶壁围设成中空体结构,该袖套体的内腔设置有一位于所述内侧壁的上端的第一开口,且该袖套体的内腔设置有一位于所述底壁的第二开口;第一气囊腔,其包括:两个第一前气道,两个该第一前气道平行地设置于所述前侧壁内;第一后气道,其设置于所述后侧壁内,且该第一后气道呈开口朝上的U形状;该第一后气道的两个侧气道的上端各通过一设置于所述顶壁内的第一顶气道与一个所述第一前气道的上端相连通;以及第一外气道,其设置于所述外侧壁内,且该第一外气道呈开口朝下的U形状;该第一外气道的上端与靠近所述外侧壁的所述第一顶气道相连通;第二气囊腔,其包括:第二前气道,其设置于所述前侧壁内,且该第二前气道呈开口朝上的U形状,该第二前气道的靠近所述外侧壁的侧气道夹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前气道之间;两个第二后气道,两个该第二后气道平行地设置于所述后侧壁内;所述第一后气道的靠近所述内侧壁的侧气道夹设于两个该第二后气道之间;所述第二前气道的两个侧气道的上端各通过一个设置于所述顶壁内的第二顶气道与一个该第二后气道的上端相连通;以及第二外气道,其设置于所述外侧壁内,且该第二外气道呈开口朝上的U形状;该第二外气道的靠近所述后侧壁的侧气道夹设于所述第一外气道的两个侧气道之间,且所述第一外气道靠近所述前侧壁的侧气道夹设于该第二外气道的两个侧气道之间;该第二外气道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前气道的下端相通;以及两个气嘴,两个该气嘴设置于所述顶壁上,其中一个该气嘴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顶气道相连通,且另一个该气嘴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顶气道相连通。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袖套体在任意的相邻两个侧壁的交接处设置有一加固板。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固板为塑料板。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侧壁呈平面壁状。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顶壁呈圆弧壁面状。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侧壁的中间设置有一纵向开口,且所述纵向开口的两侧通过绳子进行绑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两个气囊腔交替充气工作以在保证固定效果的同时,通过交替气压挤压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人而利于消肿、促进骨折愈合,其具有固定效果好、骨折复位丢失小、便于护理、患者感觉舒适的优点。本技术的操作简单,调节方便,其使用安全、有效、费用低,从而便于推广应用。2、本技术利用气囊压迫固定并设置有加固板,从而进一步提高本技术固定于患肢处的稳定性,有效防止固定器发生移位甚至脱落。3、本技术的内侧壁设置有纵向开口,以能够根据患肢的大小来调整袖套体内腔的大小,从而方便夹紧固定,提高适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肱骨近端骨折充气固定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前侧壁的剖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后侧壁的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外侧壁的剖视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内侧壁,11-第一开口,12-纵向开口;2-外侧壁,21-第一外气道,22-第二外气道;3-前侧壁,31-第一前气道,32-第二前气道;4-后侧壁,41-第一后气道,42-第二后气道;5-底壁,51-第二开口;6-顶壁,61-第一顶气道;7-气嘴,8-绳子,9-加固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图1至图4显示了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充气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该肱骨近端骨折充气固定器包括袖套体、第一气囊腔、第二气囊腔以及气嘴7,参考图1,袖套体由内侧壁1、外侧壁2、前侧壁3、后侧壁4、底壁5以及顶壁6围设成中空体结构,四个侧壁、底壁5和顶壁6均采用软质弹性材料制作而成。袖套体可以整体呈长方体状,或者圆柱体等其他形状。袖套体的内腔设置有一位于内侧壁1的上端的第一开口11,且袖套体的内腔设置有一位于底壁5的第二开口51。使用时,病患的手从第一开口11伸入到袖套体的内腔并由第二开口51穿出来,从而使袖套体包裹住病患的整个上臂。袖套体包裹在上臂时,袖套体的内侧壁1朝向病患的身体,优选地,内侧壁1呈平面壁状,以便于与人体接触,保证舒适性。且袖套体包裹在上臂时,袖套体的顶壁6套设在病患的肩膀上,优选地,顶壁6呈圆弧壁面状,以在顶壁6接触到病患的肩部时,是通过弧面接触的,保证舒适性。优选地,内侧壁1的中间设置有一纵向开口12,且纵向开口12的两侧通过绳子8进行绑定连接。本技术的内侧壁1设置有纵向开口12,以能够根据患肢的大小来调整袖套体内腔的大小,从而方便夹紧固定,提高适用性。第一气囊腔包括第一前气道31、第一后气道41以及第一外气道21,参考图2,两个第一前气道31沿内外方向平行地设置于前侧壁3内,参考图3,第一后气道41设置于后侧壁4内,且第一后气道41呈开口朝上的U形状,第一后气道41的两个侧气道沿内外方向分布。参考图4,第一后气道41的两个侧气道的上端各通过一设置于顶壁6内的第一顶气道61与一个第一前气道31的上端相连通,由于两个第一前气道31是内外分布的,从而使两个第一顶气道61也是在顶壁6内沿内外方向分布。继续参考图4,第一外气道21设置于外侧壁2内,且第一外气道21呈开口朝下的U形状,第一外气道21的两个侧气道沿前后方向平行分布。第一外气道21的上端与靠近外侧壁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充气固定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充气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袖套体,其由内侧壁、外侧壁、前侧壁、后侧壁、底壁以及顶壁围设成中空体结构,该袖套体的内腔设置有一位于所述内侧壁的上端的第一开口,且该袖套体的内腔设置有一位于所述底壁的第二开口;第一气囊腔,其包括:两个第一前气道,两个该第一前气道平行地设置于所述前侧壁内;第一后气道,其设置于所述后侧壁内,且该第一后气道呈开口朝上的U形状;该第一后气道的两个侧气道的上端各通过一设置于所述顶壁内的第一顶气道与一个所述第一前气道的上端相连通;以及第一外气道,其设置于所述外侧壁内,且该第一外气道呈开口朝下的U形状;该第一外气道的上端与靠近所述外侧壁的所述第一顶气道相连通;第二气囊腔,其包括:第二前气道,其设置于所述前侧壁内,且该第二前气道呈开口朝上的U形状,该第二前气道的靠近所述外侧壁的侧气道夹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前气道之间;两个第二后气道,两个该第二后气道平行地设置于所述后侧壁内;所述第一后气道的靠近所述内侧壁的侧气道夹设于两个该第二后气道之间;所述第二前气道的两个侧气道的上端各通过一个设置于所述顶壁内的第二顶气道与一个该第二后气道的上端相连通;以及第二外气道,其设置于所述外侧壁内,且该第二外气道呈开口朝上的U形状;该第二外气道的靠近所述后侧壁的侧气道夹设于所述第一外气道的两个侧气道之间,且所述第一外气道靠近所述前侧壁的侧气道夹设于该第二外气道的两个侧气道之间;该第二外气道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前气道的下端相通;以及两个气嘴,两个该气嘴设置于所述顶壁上,其中一个该气嘴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顶气道相连通,且另一个该气嘴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顶气道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充气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袖套体,其由内侧壁、外侧壁、前侧壁、后侧壁、底壁以及顶壁围设成中空体结构,该袖套体的内腔设置有一位于所述内侧壁的上端的第一开口,且该袖套体的内腔设置有一位于所述底壁的第二开口;第一气囊腔,其包括:两个第一前气道,两个该第一前气道平行地设置于所述前侧壁内;第一后气道,其设置于所述后侧壁内,且该第一后气道呈开口朝上的U形状;该第一后气道的两个侧气道的上端各通过一设置于所述顶壁内的第一顶气道与一个所述第一前气道的上端相连通;以及第一外气道,其设置于所述外侧壁内,且该第一外气道呈开口朝下的U形状;该第一外气道的上端与靠近所述外侧壁的所述第一顶气道相连通;第二气囊腔,其包括:第二前气道,其设置于所述前侧壁内,且该第二前气道呈开口朝上的U形状,该第二前气道的靠近所述外侧壁的侧气道夹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前气道之间;两个第二后气道,两个该第二后气道平行地设置于所述后侧壁内;所述第一后气道的靠近所述内侧壁的侧气道夹设于两个该第二后气道之间;所述第二前气道的两个侧气道的上端各通过一个设置于所述顶壁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培豪徐奎黄永光陈环月
申请(专利权)人:防城港市中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