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flyback switching power supply, including the first power input, second power input, switch and transformer, peak absorption circuit, a transformer having a primary winding and secondary winding, peak absorption circuit comprises a first resistor, a second resistor, a first capacitor, a second capacitor and a first diode; among them, the interconnection of the same name end one end of the primary winding and the first power supply input end, a first resistor, a first end of the first capacitor cathode, interconnecting the first end of the second resistance and second terminal of the first capacitor and the second resistor and the first diode of the first end of the end of second, the end of second and second resistance capacitance connected to a second end of the capacitor, the first second the anode of the diode, the primary winding of the synonym end and switch transistor input interconnection, output terminal and the second input power switch tube end connection . The flyback switching power supply can reduce the peak energy of the switch tub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反激式开关电源
本专利技术涉及开关电源
,特别涉及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
技术介绍
现有反激式开关电源的电路结构如图1所示。图1中,反激式开关电源包括变压器TR0,开关管Q0,二极管DT,电容CT,电阻R0,电容C0以及二极管D0。其中,电阻R0、电容C0以及二极管D0组成RCD尖峰吸收电路。具体地,在开关管Q0处于导通状态时,变压器TR0同名端电势高于异名端电势,初级绕组NP0储能。在开关管由导通状态切换到截止状态瞬间,初级绕组NP0储存的能量通过次级绕组NS0输出,与此同时,由变压器初级漏感产生的尖峰能量经二极管D0被电容C0吸收。直到开关管Q0再次切换到导通状态时,电容C0吸收的尖峰能量通过电阻R0释放,实现复位。如此,在开关管Q0由导通状态切换到截止状态瞬间,RCD吸收电路可以吸收由变压器初级漏感产生的尖峰能量。然而,由于二极管C0具有电容效应,在吸收尖峰能量的过程中,会与变压器初级漏感产生振荡,并产生二极管反相电压尖峰,导致落在开关管Q0漏极的尖峰能量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旨在降低反激式开关电源中开关管的尖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源输入端、第二电源输入端、第一电源输出端、第二电源输出端、变压器、开关管、电源管理电路、整流二极管、滤波电容及尖峰吸收电路,所述变压器具有初级绕组及次级绕组,所述尖峰吸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及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初级绕组的同名端互连,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互连,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初级绕组的异名端及所述开关管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源输入端、第二电源输入端、第一电源输出端、第二电源输出端、变压器、开关管、电源管理电路、整流二极管、滤波电容及尖峰吸收电路,所述变压器具有初级绕组及次级绕组,所述尖峰吸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及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初级绕组的同名端互连,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互连,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初级绕组的异名端及所述开关管的输入端互连,所述开关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输入端子连接,所述开关管的受控端与所述电源管理电路的驱动端连接;所述次级绕组的异名端与所述整流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整流二极管的阴极、所述滤波电容的正极及所述第一电源输出端互连,所述次级绕组的同名端、所述滤波电容的负极及所述第二电源输出端互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激式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管理电路包括PWM输出单元、电压反馈单元及辅助电源单元,所述PWM输出单元的主电源端与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PWM输出单元的辅助电源端与所述辅助电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PWM输出单元的驱动端为所述电源管理电路的驱动端,所述PWM输出单元的反馈端与所述电压反馈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反馈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滤波电容的正极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激式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PWM输出单元包括控制芯片、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及第二二极管,所述控制芯片的电源脚、所述第三电容的正极、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互连,其连接节点为所述PWM输出单元的辅助电源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为所述PWM输出单元的主电源端;所述控制芯片的驱动脚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互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互连,其连接节点为所述PWM输出单元的驱动端;所述控制芯片的过流检测脚、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互连,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互连,所述控制芯片的反馈脚、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互连,其连接节点为所述PWM输出单元的反馈端;所述第三电容的负极、第四电容的第二端、第五电容的第二端、第六电容的第二端、第九电阻的第二端、第十电阻的第二端、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及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二电源端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激式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源单元包括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三二极管及辅助绕组,所述辅助绕组的异名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及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互连,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互连,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为所述辅助电源单元的输出端,所述辅助绕组的同名端及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二电源输入端连接。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激式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激式开关电源还包括滤波电感,所述电压反馈单元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青竹,赵廉明,王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格瑞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