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换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6627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2 1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向换流器,包括壳体、直流输入单元、第一功率转换单元、第二功率转换单元、第三功率转换单元、第一滤波单元、第二滤波单元、第三滤波单元、负载输出端口和电网接口单元,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三个独立的功率转换模块经过各自的升压变压器输出后的电压串联起来,使得较低的电池电压可以得到较高的电网电压(或者负载电压),此种连接控制方式较传统的系统可以提高两倍升压比。

A bidirectional converte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bidirectional converter,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a DC input unit, a first power conversion unit, second power conversion unit, third power conversion unit, a first filter unit, second filter unit, third filter unit, a load output port and network interface unit, three independent power conversion module after the invention the voltage output of the step-up transformer after each series, the battery voltage is low can get high voltage (or load voltage), this system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ntrol way than the traditional can be two times higher than the bo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换流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向换流器。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发达工业国家已将智能电网建设作为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措施,储能技术作为智能电网的关键环节,其所具有的削峰填谷及平稳接入新能源的功能使其在电力系统有着宽阔的应用前景,蓄电池储能系统主要由蓄电池、能量转化系统、蓄电池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四部分组成,能量转化系统是储能电站的核心设备,目前大容量蓄电池储能电站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示范运行试验阶段,国内电力电子变流器企业主要集中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领域,专门针对储能换流器生产厂家较少,产品成熟度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向换流器。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向换流器,包括壳体、直流输入单元、第一功率转换单元、第二功率转换单元、第三功率转换单元、第一滤波单元、第二滤波单元、第三滤波单元、负载输出端口和电网接口单元,第一功率转换单元、第二功率转换单元及第三功率转换单元均与直流输入单元相连接,第一滤波单元与第一功率转换单元相连接,第二滤波单元与第二功率转换单元相连接,第三滤波单元与第三功率转换单元相连接,第一滤波单元与第一隔离变压器相连,第一隔离变压器与第一输出电容相连,第二滤波单元与第二隔离变压器相连,第二隔离变压器与第二输出电容相连,第三滤波单元与第三隔离变压器相连,第三隔离变压器与第三输出电容相连,第一输出电容、第二输出电容及第三输出电容均与负载输出端口相连,第一输出电容、第二输出电容及第三输出电容均与电网接口单元相连;所述壳体包括顶板、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所述底板为对称结构,底板的四个角为圆弧形,所述圆弧对应的角度为180°,所述圆弧的两边分别连接有第一圆弧形凹槽,圆弧对应的角度为b,b的大小为120~150°,所述底板还设有垫片,所述垫片设有四个,分别设置在底板的四个角上,底板上还设有若干第一通气窗,所述若干第一通气窗按五行四列排列,行与行之间距离相等,列与列之间距离相等;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垂直设置于底板之上,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平行设置,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平行设置且结构相同,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垂直设置,第一侧板包括框架以及柜门,所述框架左右各设有一个圆弧形凸起和圆弧形凹槽,所述柜门上设有把手以及若干第二通气窗,所述若干第二通气窗按五行五列排列,行与行之间距离相等,列与列之间距离相等;所述第二侧板左右各设有一个圆弧形凸起和圆弧形凹槽,第二侧板上还设有第一散热装置、第二散热装置以及第三散热装置,第一散热装置与第二散热装置之间距离为d1,第二散热装置与第三散热装置之间距离为d2,d1=d2,第一散热装置包括两块散热板,第二散热装置包括三块散热板,第三散热装置包括两块散热板;第三侧板左右各设有一个圆弧形凸起和圆弧形凹槽,第三侧板还设有两组第四散热装置,所述第四散热装置包括六块散热板,两组散热装置之间设有两个矩形凹槽,两个矩形凹槽之间的板面上设有若干第三通风窗,所述若干第三通风窗按六行四列排列,行与行之间距离相等,列与列之间距离相等;所述顶板与底板平行设置,设置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上方。本专利技术具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三个独立的功率转换模块经过各自的升压变压器输出后的电压串联起来,使得较低的电池电压可以得到较高的电网电压(或者负载电压),此种连接控制方式较传统的系统可以提高两倍升压比;本专利技术的直流输入单元供电电压更低,采用这种方案更容易实现工频隔离,控制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专利技术内部元件连接图;图2为底板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一侧板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二侧板结构示意图;图5为第三侧板正视图;图6为第三侧板俯视图;图中:1-底板,2-第一圆弧形凹槽,3-垫片,4-第一通气窗,5-第一侧板,6-第二侧板,7-第三侧板,8-框架,9-柜门,10-圆弧形凸起,11-圆弧形凹槽,12-把手,13-第二通气窗,14-第一散热装置,15-第二散热装置,16-第三散热装置,17-散热板,18-第四散热装置,19-矩形凹槽,20-第三通风窗,21-直流输入单元,22-第一功率转换单元,23-第二功率转换单元,24-第三功率转换单元,25-第一滤波单元,26-第二滤波单元,27-第三滤波单元,28-第一隔离变压器,29-第二隔离变压器,30-第三隔离变压器,31-第一输出电容,32-第二输出电容,33-第三输出电容,34-负载输出端口,35-电网接口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所示,一种双向换流器,包括壳体、直流输入单元、第一功率转换单元、第二功率转换单元、第三功率转换单元、第一滤波单元、第二滤波单元、第三滤波单元、负载输出端口和电网接口单元,第一功率转换单元、第二功率转换单元及第三功率转换单元均与直流输入单元相连接,第一滤波单元与第一功率转换单元相连接,第二滤波单元与第二功率转换单元相连接,第三滤波单元与第三功率转换单元相连接,第一滤波单元与第一隔离变压器相连,第一隔离变压器与第一输出电容相连,第二滤波单元与第二隔离变压器相连,第二隔离变压器与第二输出电容相连,第三滤波单元与第三隔离变压器相连,第三隔离变压器与第三输出电容相连,第一输出电容、第二输出电容及第三输出电容均与负载输出端口相连,第一输出电容、第二输出电容及第三输出电容均与电网接口单元相连;所述壳体包括顶板、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所述底板为对称结构,底板的四个角为圆弧形,所述圆弧对应的角度为180°,所述圆弧的两边分别连接有第一圆弧形凹槽,圆弧对应的角度为b,b的大小为120~150°,所述底板还设有垫片,所述垫片设有四个,分别设置在底板的四个角上,底板上还设有若干第一通气窗,所述若干第一通气窗按五行四列排列,行与行之间距离相等,列与列之间距离相等;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垂直设置于底板之上,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平行设置,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平行设置且结构相同,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垂直设置,第一侧板包括框架以及柜门,所述框架左右各设有一个圆弧形凸起和圆弧形凹槽,所述柜门上设有把手以及若干第二通气窗,所述若干第二通气窗按五行五列排列,行与行之间距离相等,列与列之间距离相等;所述第二侧板左右各设有一个圆弧形凸起和圆弧形凹槽,第二侧板上还设有第一散热装置、第二散热装置以及第三散热装置,第一散热装置与第二散热装置之间距离为d1,第二散热装置与第三散热装置之间距离为d2,d1=d2,第一散热装置包括两块散热板,第二散热装置包括三块散热板,第三散热装置包括两块散热板;第三侧板左右各设有一个圆弧形凸起和圆弧形凹槽,第三侧板还设有两组第四散热装置,所述第四散热装置包括六块散热板,两组散热装置之间设有两个矩形凹槽,两个矩形凹槽之间的板面上设有若干第三通风窗,所述若干第三通风窗按六行四列排列,行与行之间距离相等,列与列之间距离相等;所述顶板与底板平行设置,设置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上方。本专利技术的三个独立的功率转换模块经过各自的升压变压器输出后的电压串联起来,使得较低的电池电压可以得到较高的电网电压(或者负载电压),此种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向换流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换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直流输入单元、第一功率转换单元、第二功率转换单元、第三功率转换单元、第一滤波单元、第二滤波单元、第三滤波单元、负载输出端口和电网接口单元,第一功率转换单元、第二功率转换单元及第三功率转换单元均与直流输入单元相连接,第一滤波单元与第一功率转换单元相连接,第二滤波单元与第二功率转换单元相连接,第三滤波单元与第三功率转换单元相连接,第一滤波单元与第一隔离变压器相连,第一隔离变压器与第一输出电容相连,第二滤波单元与第二隔离变压器相连,第二隔离变压器与第二输出电容相连,第三滤波单元与第三隔离变压器相连,第三隔离变压器与第三输出电容相连,第一输出电容、第二输出电容及第三输出电容均与负载输出端口相连,第一输出电容、第二输出电容及第三输出电容均与电网接口单元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换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直流输入单元、第一功率转换单元、第二功率转换单元、第三功率转换单元、第一滤波单元、第二滤波单元、第三滤波单元、负载输出端口和电网接口单元,第一功率转换单元、第二功率转换单元及第三功率转换单元均与直流输入单元相连接,第一滤波单元与第一功率转换单元相连接,第二滤波单元与第二功率转换单元相连接,第三滤波单元与第三功率转换单元相连接,第一滤波单元与第一隔离变压器相连,第一隔离变压器与第一输出电容相连,第二滤波单元与第二隔离变压器相连,第二隔离变压器与第二输出电容相连,第三滤波单元与第三隔离变压器相连,第三隔离变压器与第三输出电容相连,第一输出电容、第二输出电容及第三输出电容均与负载输出端口相连,第一输出电容、第二输出电容及第三输出电容均与电网接口单元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换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顶板、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所述底板为对称结构,底板的四个角为圆弧形,所述圆弧对应的角度为180°,所述圆弧的两边分别连接有第一圆弧形凹槽,圆弧对应的角度为b,b的大小为120~150°,所述底板还设有垫片,所述垫片设有四个,分别设置在底板的四个角上,底板上还设有若干第一通气窗,所述若干第一通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宇清蔡文超钱明君何洁朱俊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安赫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