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内核外核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53922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2 1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内核外核连接结构,包括外核(2)和内核(11),所述外核(2)顶部与内核(11)顶部之间固定连接且形成密封结构,所述内核(11)底部形成第三凸起部(110)和第二溢胶槽(14),所述外核(2)底部与第三凸起部(110)之间通过超声波焊接而形成焊接线(15)。在进行内核与外核之间的组装生产时,由于在内核底部形成第三凸起部和第二溢胶槽,且外核底部与内核底部的第三凸起部之间通过超声波焊接而形成焊接线,其完全可以代替内核与外核之间所采用的传统的粘接结构及其工艺,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内核与外核之间的组装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内核外核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血液成份分离杯
,尤其是涉及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内核外核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使用的血液成份分离杯中,主要功能部件包括杯体、杯底、静止头、外核及内核、上罩及下罩。在血液成份分离杯的生产过程中,内核、外核经过组装后需要完全密闭。但是,目前的内核与外核之间的组装生产工艺中,内核与外核之间是通过洛泰3311胶水进行光固化粘接而组装成一体,而且需要粘接2次,导致内核与外核之间的组装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内核外核连接结构,以提升内核与外核之间的组装生产效率。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内核外核连接结构,包括外核和内核,所述外核顶部与内核顶部之间固定连接且形成密封结构,所述内核底部形成第三凸起部和第二溢胶槽,所述外核底部与第三凸起部之间通过超声波焊接而形成焊接线。优选地,所述的焊接线的截面形状呈三角形结构。优选地,所述内核底部的第三凸起部的截面形状呈梯形结构。优选地,所述内核底部的第二溢胶槽的截面形状呈梯形结构。优选地,所述内核底部的第二溢胶槽的截面形状呈直角梯形结构。优选地,所述的外核上形成过渡部,且外核呈“凸”字形结构。优选地,所述外核上的过渡部为圆弧形结构。优选地,所述内核顶端贯穿外核顶部,且外核与内核之间形成过盈配合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进行内核与外核之间的组装生产时,由于内核底部形成第三凸起部和第二溢胶槽,且外核底部与内核底部的第三凸起部之间通过超声波焊接而形成焊接线,因此,其完全可以代替内核与外核之间所采用的传统的粘接结构及其工艺,进而使内核与外核之间的组装生产效率得以有效地提升。附图说明图1为血液成份分离杯的构造示意图(剖视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内核外核连接结构的装配示意图。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1中的杯底的结构示意图(剖视图)。图7为图6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1中的上罩与下罩的装配示意图。图9为图8中的上罩的结构示意图(剖视图)。图10为图8中的下罩的结构示意图(剖视图)。图11为图8中的上罩与下罩的成型工艺示意图(下罩注塑成型)。图12为图8中的上罩与下罩的成型工艺示意图(上罩注塑成型)。图中部品标记名称:1-杯体,2-外核,3-上罩,4-静止头,5-密封碗,6-密封垫,7-密封圈,8-下罩,9-回收流道,10-中心管,11-内核,12-杯底,13-第一溢胶槽,14-第二溢胶槽,15-焊接线,21-卡扣,22-过渡部,31-定位凸筋,41-进口,42-出口,101-第一凸起部,102-第二凸起部,110-第三凸起部,120-限位凸台,121-限位凹槽,122-保护凸台,123-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的血液成份分离杯,主要包括杯体1、外核2、上罩3、静止头4、下罩8以及内核11和杯底12,在静止头4上分别形成进口41和出口42。所述杯体1顶端与静止头4形成密封结构,优选地,所述杯体1顶端固定连接密封圈7,所述密封圈7优选为陶瓷密封圈。所述静止头4的出口端与密封碗5之间固定连接且形成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碗5的出口端与密封垫6之间固定连接且形成密封结构,所述的密封垫6与密封圈7之间也形成密封结构。所述的上罩3分别与密封垫6、密封碗5、静止头4形成密封结构,所述下罩8的顶部与静止头4之间固定连接且形成密封结构,下罩8的底部与中心管10固定连接且形成密封结构,所述下罩8的内腔分别与静止头4上的进口41、中心管10相通,所述上罩3与下罩8之间形成与静止头4上的出口42相通的流体通道。所述杯体1的底部与杯底12形成密封结构,优选地,如图2所示,在杯体1底部分别设置第一凸起部101、第二凸起部102,所述的第一凸起部101、第二凸起部102与杯体1之间优选采用一体化成型结构;在杯底12底部设置限位凹槽121,所述的第一凸起部101与杯体1、杯底12共同形成第一溢胶槽13,所述的第二凸起部102插接到限位凹槽121中。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杯体1底部与杯底12之间直接通过超声波焊接方式而形成固定密封结构,不仅密封可靠,而且加工容易。在杯体1与杯底12之间采用超声波焊接方式形成固定密封结构时,考虑到杯底12也为注塑件,在超声波焊接作业过程中,注塑的残留应力被超声波放大,容易导致杯底12发生局部破裂,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为了改善杯底12由于注塑应力被超声波放大而导致破裂的问题,如图6、图7所示,可以在杯底12底部固定连接保护凸台122,所述保护凸台122的截面形状通常是呈梯形结构,优选地,所述保护凸台122的截面形状呈直角梯形结构。通过增加设置保护凸台122,可以吸收部分超声波能量,以减少杯底12由于注塑应力被超声波放大而导致产品破裂的不良发生率。为了提高杯底12的机械强度,并进一步地减少杯底12由于注塑应力被超声波放大而导致产品破裂的不良发生率,通常,可以在杯底12底部固定设置若干条的加强筋123和若干个的保护凸台122,所述的若干个保护凸台122、若干条加强筋123优选为环杯底12底部圆周均匀分布;并且,优选地,所述的保护凸台122、加强筋123分别与杯底12之间采用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的加强筋123与保护凸台122之间是一一对应且分别形成一体化成型结构,如图7所示。如图1、图3所示,所述的外核2与内核11之间相互固定连接,并且在外核2与内核11之间形成密封的中空腔体。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内核11的顶端贯穿外核2顶部,且外核2与内核11之间形成过盈配合结构。优选地,如图5所示,在内核11底部形成第三凸起部110和第二溢胶槽14;优选地,所述的第三凸起部110、第二溢胶槽14与内核11之间采用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外核2底部与第三凸起部110之间通过超声波焊接而形成焊接线15;优选地,所述焊接线15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三角形结构。由于内核11与外核2之间通过超声波焊接形成了焊接线15,因此,可以完全代替内核11与外核2之间所采用的传统的粘接结构及其工艺,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内核11与外核2之间的组装生产效率。为了提高外核2与内核11之间的焊接牢固可靠性,并保证外核2与内核11之间的密封可靠性,通常,将所述第三凸起部110的截面形状设计成梯形结构,将所述第二溢胶槽14的截面形状也设计成梯形结构,优选地,所述的第二溢胶槽14的截面形状呈直角梯形结构,如图5所示。如图1所示,所述的外核2固定连接在杯体1内腔中,在杯体1与外核2之间形成回收流道9,所述回收流道9与中心管10相通。优选地,可以在外核2上形成若干个环外核2分布的卡扣21,所述的若干个卡扣21优选为环外核2均匀分布。所述外核2可以通过卡扣21与杯体1形成固定连接,如图1所示。优选地,所述外核2上的卡扣21与杯体1之间以过盈配合方式形成固定连接。在外核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内核外核连接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内核外核连接结构,包括外核(2)和内核(11),所述外核(2)顶部与内核(11)顶部之间固定连接且形成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核(11)底部形成第三凸起部(110)和第二溢胶槽(14),所述外核(2)底部与第三凸起部(110)之间通过超声波焊接而形成焊接线(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内核外核连接结构,包括外核(2)和内核(11),所述外核(2)顶部与内核(11)顶部之间固定连接且形成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核(11)底部形成第三凸起部(110)和第二溢胶槽(14),所述外核(2)底部与第三凸起部(110)之间通过超声波焊接而形成焊接线(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内核外核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焊接线(15)的截面形状呈三角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内核外核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核(11)底部的第三凸起部(110)的截面形状呈梯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内核外核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林李飞蒋建军谢新强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南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