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4793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0 07:22
密封构件(14)具有圆筒部(14a)和檐部(14b),其中,上述檐部(14b)朝圆筒部(14a)的一个端面的径向外侧延伸,在圆筒部(14a)中插入有阀轴(32),檐部(14b)在与插件(15)发生压接的状态下被支承在过滤器(13)与插件(15)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流体控制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配置于供发动机排气气体这样的高温流体流通的管路的流体控制阀。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阀中,为了防止管路的流体经由阀轴与阀轴的轴承间的间隙泄漏,设置了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圈形(日文:ドーナツ(donut)形状)的密封构件。密封构件的内径部的孔被阀轴支承,并且上述密封构件配置在轴承与插件之间,其中,上述插件在轴向上与轴承相对地配置。当流体在管路中流通而在管路内外产生压力差时,压力会从管路侧施加到密封构件。通过该压力,密封构件沿轴向朝向插件滑动而发生变形,成为外径部被按压到插件的状态。此时,由于密封构件的内径部与阀轴的外周面、以及密封构件的外径部与插件被紧贴密封,因此,能防止流体从插件泄漏出。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阀,为了防止阀轴周围的排气气体泄漏,而使该阀的对阀轴进行支承的轴承衬套具有密封功能。由于上述轴承衬套由碳材料形成为圆筒状,因此,轴承衬套的端面被压接到阀的端面,以防止流体的泄漏。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阀中,假定在高温下使用,而由钛材料构成阀及阀轴。钛材料的阀即使在高温状态下,也能在该阀与由碳材料形成的轴承衬套之间赋予良好的旋转滑动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12093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1-34282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以专利文献1为代表的现有技术中,为了使密封构件根据流体的压力发生弹性变形,需要通过弹性材料形成密封构件。虽然能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等耐热性高的树脂材料作为弹性材料,但无法应用于对超过其耐热温度的高温(~700℃)的流体进行处理的阀。例如,在使发动机的排气气体在吸气侧循环的排气气体再循环阀中,有时会对700℃左右的高温排气气体进行处理,即使是耐热性高的树脂,也难以应用于该阀。PTFE是耐热性高的树脂材料,但在超过250℃的温度时会开始劣化,在350℃以上会发生分解。针对这点,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阀的、起到密封构件作用的轴承衬套由碳材料构成,且能在高温状态下使用。但是,由于专利文献2的阀通过利用推力弹簧的载荷将阀朝轴承衬套侧施力,从而使轴承衬套与阀压接,因此,需要将推力弹簧的载荷传递至阀的复杂的机构。此外,还需要附加阀的施力所使用的弹簧和对该弹簧进行收容的空间,存在导致部件数的增加和阀的大型化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控制阀,该流体控制阀具有能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抑制高温流体的泄漏的密封结构。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流体控制阀包括:外壳,该外壳具有流体通路;阀,该阀设于外壳,并将流体通路打开、关闭;阀轴,该阀轴对阀进行支承;过滤构件,该过滤构件设于阀轴的周围,并且上述过滤构件对来自流体通路的流体进行过滤;以及插件构件,该插件构件与过滤构件在轴向上相对地设置。在上述流体控制阀中,包括密封构件,该密封构件具有圆筒部和檐部,其中,上述檐部朝圆筒部的一个端面的径向外侧延伸,在圆筒部中插入阀轴,檐部在与插件构件发生压接的状态下被支承在过滤构件与插件构件之间。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具有能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抑制高温流体的泄漏这样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流体控制阀的图。图2是图1的A部分的截面放大图。图3是实施方式1的密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的流体控制阀的密封结构的截面放大图。图5是实施方式2的密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3的流体控制阀的密封结构的截面放大图。图7是表示图6的密封构件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4的流体控制阀的密封结构的截面放大图。图9是实施方式4的密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根据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流体控制阀的图,其示出了将实施方式1的流体控制阀具体化为使发动机排气气体在吸气通路循环的排气气体再循环阀(以下,记载为EGR阀)的情况。图1所示的EGR阀是一种称为蝶式的阀,阀33和阀轴32一体旋转,以将排气气体通路34打开、关闭。作为上述结构,流体控制阀包括致动器部10、驱动力传递部20以及阀部30。致动器部10包括电动机11,以产生使阀33打开、关闭的旋转驱动力。电动机11的输出轴安装于齿轮机构,该齿轮机构配置在驱动力传递部20的内部。驱动力传递部20构成为包括上述齿轮机构及致动器侧外壳21,其中,上述致动器侧外壳21对上述齿轮机构进行收容。电动机11的输出轴和阀轴32经由上述齿轮机构连接,电动机1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齿轮机构传递至阀轴32。另外,致动器侧外壳21通过螺栓22而连接到阀部30的阀侧外壳31。阀部30与供高温的排气气体流通的管路连接,并将阀33打开、关闭,以对排气气体的流量进行控制。构成上述阀部30的阀侧外壳31由铸铁、不锈钢等耐热钢形成,并且上述阀侧外壳31设有排气气体通路34。此外,在阀侧外壳31设有将外壳外部与排气气体通路34连通的通孔31a,在通孔31a中供阀轴32插入。图2是图1的A部分的截面放大图,其示出了沿轴向对A部分进行剖切的截面。此外,图3是实施方式1的密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其示出了构成图2的密封结构的各构件。如图2所示,在阀侧外壳31形成有与通孔31a连通的孔部31b、31c、31d。孔部31b供轴承衬套12安装。阀轴32被插入到轴承衬套12,并被轴承衬套12的内周面12a支承成能自由旋转。孔部31c供过滤器13及密封构件14安装。过滤器13在孔部31c内设置在阀轴32的周围,对来自排气气体通路34的排气气体进行过滤。通过上述过滤器13,去除排气气体所含的异物。此外,本专利技术的过滤器13是具有相对于按压力施加要返回原位的反作用力的弹性的过滤构件,例如,如图3所示,使用由不锈钢等细的金属制的线材形成为海绵状的环状的过滤器。密封构件14具有圆筒部14a和檐部14b,并对传递至阀轴32而从排气气体通路34泄漏的排气气体进行密封,其中,上述檐部14b向圆筒部14a的一个端面的径向外侧延伸。如图2所示,圆筒部14a配置于过滤器13的内径侧,阀轴32被插入圆筒部14a的通孔14c。檐部14b被过滤器13和插件15夹持。另外,密封构件14是能在高温、例如温度为250度以上使用的构件,由不锈钢等耐热钢构成。此外,为了消除密封构件14与阀轴32的热膨胀系数之差,也可以由相同材料构成密封构件14和阀轴32。如图3所示,插件15是金属制的环状构件。通过将插件15压入孔部31d,从而使过滤器13和密封构件14支承在孔部31c内。此外,插件15由不锈钢等耐热钢构成。另外,过滤器13具有在配置插件15之前使檐部14b的端面朝孔部31d一侧突出的轴向的尺寸。即,当将插件15压入孔部31d时,通过檐部14b使过滤器13受到按压,在檐部14b施加有对于来自插件15的按压想要返回原位的过滤器13的反作用力B。利用上述反作用力B,使檐部14b在与插件15发生压接的状态下被支承在过滤器13与插件15之间。这样,檐部14b与插件15压接的部位便成为对排气气体泄漏进行抑制的密封部位之一。此外,由于密封构件14仅通过檐部14b被支承在过滤器13与插件15之间,因此,能通过减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流体控制阀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体控制阀,包括:外壳,该外壳具有流体通路;阀,该阀设于所述外壳,并将所述流体通路打开、关闭;阀轴,该阀轴对所述阀进行支承;过滤构件,该过滤构件设于所述阀轴的周围,并且所述过滤构件对来自所述流体通路的流体进行过滤;以及插件构件,该插件构件在轴向上与所述过滤构件相对地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阀包括密封构件,该密封构件具有圆筒部和檐部,其中,所述檐部朝所述圆筒部的一个端面的径向外侧延伸,所述圆筒部中插入所述阀轴,所述檐部在与所述插件构件发生压接的状态下被支承在所述过滤构件与所述插件构件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流体控制阀,包括:外壳,该外壳具有流体通路;阀,该阀设于所述外壳,并将所述流体通路打开、关闭;阀轴,该阀轴对所述阀进行支承;过滤构件,该过滤构件设于所述阀轴的周围,并且所述过滤构件对来自所述流体通路的流体进行过滤;以及插件构件,该插件构件在轴向上与所述过滤构件相对地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阀包括密封构件,该密封构件具有圆筒部和檐部,其中,所述檐部朝所述圆筒部的一个端面的径向外侧延伸,所述圆筒部中插入所述阀轴,所述檐部在与所述插件构件发生压接的状态下被支承在所述过滤构件与所述插件构件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构件的所述圆筒部位于所述过滤构件一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构件的所述圆筒部位于所述插件构件一侧。4.一种流体控制阀,包括:外壳,该外壳具有流体通路;阀,该阀设于所述外壳,并将所述流体通路打开、关闭;阀轴,该阀轴对所述阀进行支承;过滤构件,该过滤构件设于所述阀轴的周围,并且所述过滤构件对来自所述流体通路的流体进行过滤;以及插件构件,该插件构件在轴向上与所述过滤构件相对地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阀包括第一密封构件和第二密封构件,所述第一密封构件和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具有圆筒部和檐部,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谷川晓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