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抛物线分区模板的深度图编码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043144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0 01: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视频编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双抛物线分区模板的深度图编码方法,通过两条抛物线来拟合深度边界的分割线,将块分割成两个分区模板;对得到的分区模板进行调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双抛物线来拟合分区分割线,与现有的Wedgelet相比,分割边界更加平滑,可以用更大的块来描述深度图中物体的边界,能够更好的适应现实中复杂的边界情况;并仅对其中的一部分模板用双抛物线生成,其他模板通过旋转和对称得到,大大减少了模板生成的计算量,并增强了模板生成的一致性。对16*16和32*32的模板重复性设置阈值,减少了模板的数量,优化了之后的编码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双抛物线分区模板的深度图编码方法
专利技术属于视频编码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双抛物线分区模板的深度图编码方法。
技术介绍
伴随着计算机通信和显示技术的发展,三维视频因能够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立体视听体验而引起海内外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三维视频系统利用DIBR视点合成技术,用纹理图像和深度图像可以生成任意视点位置的纹理视频,避免了直接传输大量纹理视频数据所带来的数据量。深度图像反映了三维场景中物体到相机的距离信息,由大部分的平坦区域和少部分的锐利边缘组成,边缘部分编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虚拟视点的合成质量。编码研究者根据深度图的边界特性,将深度建模模式(DepthModellingModes,DMM)作为一种可选的帧内预测模式引入到3D视频编解码框架中。DMM模式包括Wedgelet分割和Contour分割两种模式。Wedgelet分割的边界分割线为直线,可以通过遍历楔形模板查询表获得,但是只适用于具有直线边界的图像块;Contour分割的边界分割线为曲线,可以直接通过相应的纹理图像获得,比较适用于纹理图像与深度图像的相关性较高的深度图像(如电脑三维动画制作的深度视频序列)。然而,现有的深度获取技术还不成熟,较难获得和纹理图匹配程度较高的深度图,而直接通过相应的纹理图像获得的轮廓分割线准确度不高,会直接影响Contour预测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能够改善现有深度图编码方式的缺陷,更好的对深度图进行编码从而提高虚拟视点的合成质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双抛物线分区模板的深度图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两条抛物线来拟合深度的边界,通过双抛物线模板表优化深度图的编码,双抛物线模板表的生成包括以下过程:步骤1、对8*8、16*16、32*32的起始点和终点在上-下对边和左-下临边两种情况进行起始点、终点和第三点的遍历8*8、16*16、32*32的块(分别对应k=1、2、4),对于上-下对边情况,起始点S坐标取(k,k)至(8k,k),步长为k,终点E坐标取(k,8k)至(8k,8k),步长为k,第三点P坐标取(mk,nk)(1≤m,n≤8)且不在SE连线上;对于左-下临边情况,起始点S坐标取(k,k)至(k,8k),步长为k,终点E坐标取(k,k)至(8k,k),步长为k,第三点P坐标取(mk,nk)(1≤m,n≤8)且不在SE连线上。步骤2、通过起始点、终点和第三点得到双抛物线分区模板对于步骤1得到的多组3个点的坐标,进行如下操作后得到双抛物线模板:已知起始点S(x1,y1)、终点E(x2,y2)和空间中第三点P(x3,y3)的坐标,通过垂直公式求得第三点在起始点终点连线上的垂足O'(x4,y4)。进行坐标轴旋转,将起始点S(x1,y1)和终点E(x2,y2)连线视为旋转后的x'轴,将与之垂直的第三点P(x3,y3)和垂足O'(x4,y4)的连线视为旋转后的y'轴,旋转后坐标轴原点为垂足O'(x4,y4),则原坐标轴上的点在旋转后坐标轴上的坐标可通过下式求得:其中(x,y)表示点在原坐标系中的坐标,(x',y')表示点在旋转后坐标系中的坐标,θ为x'轴相对于x轴的逆时针旋转角度。在旋转坐标系中,起始点、终点和第三点对应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x'3,y'3)。将y'轴视为抛物线的对称轴,抛物线方程退化为y=ax2+c。第三点(x'3,y'3)分别与起点(x′1,y′1),终点(x'2,y'2)构成两条抛物线,可求得在旋转坐标系上两条抛物线方程。离散化后即可得到旋转坐标系中的分割线上的点坐标。对旋转坐标系中的分割线上的点坐标进行坐标逆变换,即可求得原坐标系中的分割线上的点坐标将分割线的两侧分别赋值0/1,归为两个分区。通过上述方法得到双抛物线模板表的部分模板。步骤3、设置阈值去除重复的模板对步骤2生成的模板,去掉其中重复或相似的模板。对于模板的重复性,两个模板若分区形状相同,就认为它们是重复的,即不用考虑分区的赋值是0还是1。因为数量16*16和32*32的模板数量过于庞大,对16*16和32*32的块分别设置4和16的阈值。即如果两个模板的形状不同,但差别小于阈值,仍认为它们是重复的。步骤4、对分区后的块进行旋转遍历步骤2生成的模板包括了希望的双抛物线可生成的分区形状,对这部分模板进行90°、180°和270°的旋转,对称以及对称后进行90°、180°和270°的旋转,即可得到双抛物线的分区模板表。本专利技术通过:1、双抛物线来拟合分区分割线,与现有的Wedgelet相比,分割边界更加平滑,可以用更大的块来描述深度图中物体的边界,能够更好的适应现实中复杂的边界情况;2、仅对其中的一部分模板用双抛物线生成,其他模板通过旋转和对称得到,大大减少了模板生成的计算量,并增强了模板生成的一致性。3、对16*16和32*32的模板重复性设置阈值,减少了模板的数量,优化了之后的编码时间。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更好的解决了深度图的锐利边界的编码问题,提高了深度图的编码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生成双抛物线分区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通过旋转和对称生成其他分区模板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深度编码对本专利技术方法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来说明双抛物线分区在深度图编码中的有效性。在实施中,双抛物线分区模板表的生成步骤如下:步骤1、对8*8、16*16、32*32的起始点和终点在上-下对边和左-下临边两种情况进行起始点、终点和第三点的遍历8*8、16*16、32*32的块(分别对应k=1、2、4),对于上-下对边情况,起始点S坐标取(k,k)至(8k,k),步长为k,终点E坐标取(k,8k)至(8k,8k),步长为k,第三点P坐标取(mk,nk)(1≤m,n≤8)且不在SE连线上;对于左-下临边情况,起始点S坐标取(k,k)至(k,8k),步长为k,终点E坐标取(k,k)至(8k,k),步长为k,第三点P坐标取(mk,nk)(1≤m,n≤8)且不在SE连线上。步骤2、通过起始点、终点和第三点得到双抛物线分区模板对于步骤1得到的多组3个点的坐标,进行如下操作后得到双抛物线模板:已知起始点S(x1,y1)、终点E(x2,y2)和空间中第三点P(x3,y3)的坐标,通过垂直公式求得第三点在起始点终点连线上的垂足O'(x4,y4)。进行坐标轴旋转,将起始点S(x1,y1)和终点E(x2,y2)连线视为旋转后的x'轴,将与之垂直的第三点P(x3,y3)和垂足O'(x4,y4)的连线视为旋转后的y'轴,旋转后坐标轴原点为垂足O'(x4,y4),则原坐标轴上的点在旋转后坐标轴上的坐标可通过下式求得:其中(x,y)表示点在原坐标系中的坐标,(x',y')表示点在旋转后坐标系中的坐标,θ为x'轴相对于x轴的逆时针旋转角度。在旋转坐标系中,起始点、终点和第三点对应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x'3,y'3)。将y'轴视为抛物线的对称轴,抛物线方程退化为y=ax2+c。第三点(x'3,y'3)分别与起点(x′1,y′1),终点(x'2,y'2)构成两条抛物线,可求得在旋转坐标系上两条抛物线方程。离散化后即可得到旋转坐标系中的分割线上的点坐标。对旋转坐标系中的分割线上的点坐标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基于双抛物线分区模板的深度图编码方法

【技术保护点】
基于双抛物线分区模板的深度图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两条抛物线来拟合深度的边界,通过双抛物线模板表优化深度图的编码,双抛物线模板表的生成包括以下过程:步骤1、对8*8、16*16、32*32的起始点和终点在上‑下对边和左‑下临边两种情况进行起始点、终点和第三点的遍历;8*8、16*16、32*32的块,分别对应k=1、2、4,对于上‑下对边情况,起始点S坐标取(k,k)至(8k,k),步长为k,终点E坐标取(k,8k)至(8k,8k),步长为k,第三点P坐标取(mk,nk)(1≤m,n≤8)且不在SE连线上;对于左‑下临边情况,起始点S坐标取(k,k)至(k,8k),步长为k,终点E坐标取(k,k)至(8k,k),步长为k,第三点P坐标取(mk,nk)(1≤m,n≤8)且不在SE连线上;步骤2、通过起始点、终点和第三点得到双抛物线分区模板;对于步骤1得到的多组3个点的坐标,进行如下操作后得到双抛物线模板:已知起始点S(x1,y1)、终点E(x2,y2)和空间中第三点P(x3,y3)的坐标,通过垂直公式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双抛物线分区模板的深度图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两条抛物线来拟合深度的边界,通过双抛物线模板表优化深度图的编码,双抛物线模板表的生成包括以下过程:步骤1、对8*8、16*16、32*32的起始点和终点在上-下对边和左-下临边两种情况进行起始点、终点和第三点的遍历;8*8、16*16、32*32的块,分别对应k=1、2、4,对于上-下对边情况,起始点S坐标取(k,k)至(8k,k),步长为k,终点E坐标取(k,8k)至(8k,8k),步长为k,第三点P坐标取(mk,nk)(1≤m,n≤8)且不在SE连线上;对于左-下临边情况,起始点S坐标取(k,k)至(k,8k),步长为k,终点E坐标取(k,k)至(8k,k),步长为k,第三点P坐标取(mk,nk)(1≤m,n≤8)且不在SE连线上;步骤2、通过起始点、终点和第三点得到双抛物线分区模板;对于步骤1得到的多组3个点的坐标,进行如下操作后得到双抛物线模板:已知起始点S(x1,y1)、终点E(x2,y2)和空间中第三点P(x3,y3)的坐标,通过垂直公式求得第三点在起始点终点连线上的垂足O'(x4,y4);进行坐标轴旋转,将起始点S(x1,y1)和终点E(x2,y2)连线视为旋转后的x'轴,将与之垂直的第三点P(x3,y3)和垂足O'(x4,y4)的连线视为旋转后的y'轴,旋转后坐标轴原点为垂足O'(x4,y4),则原坐标轴上的点在旋转后坐标轴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昶申宇欢朱策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图必优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